绿林网

寂静的深度经典读后感有感

寂静的深度经典读后感有感

《寂静的深度》是一本由[美] 马克·斯特兰德著作,全本书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静的深度》读后感(一):低饱和度的短篇故事之旅

Hopper使用颜色的习惯恰恰切中近几年大家的低饱和度喜好。我尝试先不去看画评人的语言,只面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那是你独有的一份体验,很难得,你想找人分享一下,却又怕别人没有耐心听。

这本小册子的纸是真不错,让我想多买点书了。尽管搬家的时候会很难受,但是只要有安闲的时候坐下来,它就能陪你。

《寂静的深度》读后感(二):这个世界怎么了?

1、独自一人看这本书感觉就像独自一人看一部惶遽、幽暗的片子。

2、人物、建筑、物什——画中的一切似乎都成了化石。

3、光和影交汇于黑洞,不知通往何处。

4、时间是母题,但时间似乎凝固了。那么,时间究竟为何物?意义是什么?

5、世界荒谬吗?如何对抗荒谬呢?对抗本身荒谬吗?

6、“他的光是纪念性的,而不是庆典性的”。嗯,这话说的漂亮。

7、翻译得很到位,看得出用心,个别词语很考究。

8、人被外力胁迫,微不足道,都是背景和参照物,无法对抗的外力面前,人渺小而脆弱。

9、总是在对抗。人与人对抗,事物与时间对抗,人与时间对抗。

10、无论画什么、怎么画,霍珀的画仍旧孤独压抑。《Rooms by the Sea》可能是最明亮的一幅,仍然有种沉闷和无望感。

《寂静的深度》读后感(三):摘录

“霍珀画作都是关于短暂、孤绝片刻的描绘。它暗示了此后与此前所可能发生的基调。是基调而非内容,是暗示而非描述。它总是饱含暗示。它们越是戏剧化、舞台化,就越发迫使我们想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它越是惟妙惟肖,就越要迫使我们对此前所发生的构建一个叙述。它吸引住我们,同时想要离开的念头也挥之不去——毕竟,我们要么进一步趋近画布,要么离去。如果我们有所自觉,我们与画作共处的时间包含了画作对于持续性本质的揭示。霍珀的绘画不是纷繁万象中的空白。它们是从个人生命中那些被“事件”所遮盖——显然还不是像一个人生前死后那样彻底——的空白中一点点地收集的。未知的暗影悬于其上,使得我们为之所构建的任何叙述似乎都有些感情用事,不得要领。

“霍珀绘画中有多少场景处于一种禁锢,或至少是某种受限的状态呢?这个问题的下面是时间安排的未知——我们于时间里何所事事,时间于我们又有何意?霍珀的绘画里总有无数的等待。霍珀的人物总是无所事事。他们像那类被剧情所抛弃的角色,泥陷于自己等待的空间里,只能守候着自己,何去何从不知,未来亦不可知。”

《寂静的深度》读后感(四):都市孤独

窥视都市孤独的隐形旁观者

Edward Hopper是美国很有代表性的画家。他的作品能被诗人Mark Strand用他特有的细腻和敏感如此认真地诠释出一本小书,可以想像是一种艺术上惺惺相惜的感情。

通篇30几幅画的分析我都蛮喜欢的,居然除了封面这幅著名的“rooms by the sea”。我几乎完全不同意Strand对这幅画的观感和诠释。在我看来,Hopper不多见地在画中抛开了人物,这个可以营造的故事氛围的元素,反而用他擅长的几何梯形线条,把局限的张力,一种不可到达的空虚感发挥得淋漓尽致。与他在其他画作中多用厚重的树林甚至关紧的门扉来表达难于穿越的拒绝,这幅画用了本应广袤无垠的大海。可是从这扇敞开的大门,真的可以到达大海吗?是,阳光可以进来,可是我们出不去。大自然就在那里,可是你无法抵达。Hopper风格里那种置身局外,默默看着某种深深孤独而无法言说的感觉,由于大海这个强有力的呼唤被阻断,反而得到了反差和加深。我觉得和Strand说的平和安好完全不同。

《寂静的深度》读后感(五):《新京报》2018年中艺术书榜

意念中城市的一角,停摆悬置的时间,受困于某种思绪的人,由几何结构和叙事策略共同搭建起来的隐秘孤独的空间,以描绘寂静的美国当代风景著称的画家爱德华·霍珀,被评论家和画作的观看者反复评说。人们大多倾向于将其解读为20世纪前半叶美国生活的变化给人们带去的焦虑,然而在诗人马克·斯特兰德看来,这样的解读实在勉强。于是他选取了三十幅霍珀的画作,从叙事、几何结构、情绪和时空表达等多个角度加以解读,目的除了澄清自身对于霍珀的思考,还有纠正先前评论家造成的误解。

《寂静的深度》是一本薄薄的小书,既没有惯常讲解艺术的书籍和课程那样深奥,也不会因为简洁而忽略画作传达的细微感受。“霍珀的绘画超越了现实的表相,将观者抛置于一个由情绪和感受所主导的虚像空间。我对这个空间的解读即为本书之主题。”斯特兰德以诗人的视角,冷静而精准地拨开层层形式的外壳,露出霍珀的艺术内核,这一过程让人感动,惊喜。斯特兰德在结尾处写道:“霍珀的房间变成欲望的悲伤港口。”画家和诗人的心意在此相通,身为读者的我们也成为目睹这场神交的幸运儿,因他道出了我们业已领会而未能言说的秘密而激动万分。

——《新京报》2018年,年中书赏-艺术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