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废土读后感1000字

废土读后感1000字

《废土》是一本由[美] 约翰·约瑟夫·亚当斯 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4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废土》读后感(一):有点审美疲劳了……

这么多废土题材的小说,看到后来确实审美疲劳了。

个人比较喜欢的有:

一切混乱的终结 /斯蒂芬·金1 金大爷的笔力果然不一般

沙渣之族 /保罗·巴奇加卢皮98 这篇在《6号泵》里看过

隧道暗且长 /乔治·R. R.马丁123 马丁大爷也赛高

最后的原生生物 /詹姆斯·范·佩尔特212 小女孩真是聪明

其他的篇目也算是在一大批废土小说里尽力写出自己的特色吧。 但确实是太多了……

《废土》读后感(二):末日过后是自我的新生

“人人都爱看末日后的故事,因为我们暗暗盼望成为幸存者,盼望一切能重头再来。”

核战争、生化病毒、气候灾害这些在人类脑海中恐怖的画面已经不知被模拟了几千遍了,人类一边害怕着经历这类恐怖的场景:亲友的离去、喜爱之物的消失、原有秩序的打破;一边暗暗盼望着能成为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中的一员摆脱末日前那无聊又枯燥的工作那该死平白无奇的生活,在一片死亡与末日的场景中重建新的文明与秩序成为自我生命以及其他生命的主宰。

本书中最令人惊奇的应该就是保罗 巴奇加卢皮所著的《沙渣之族》

“切我亦无血,毒我亦不息 捅我、射我、笞我、打我 我已吞下科学 我是上帝 孤独之身”

在几位矿区杀手的对话中他们讨论了关于人这个话题,接受基因改造的他们在以前的人眼中他们是怪物或是那至高无上的神?

《废土》读后感(三):Born for death

“废土”指的是末世幻想小说,这一辑中人类遭遇了种种危机,进入末世,譬如来自认为或者天然的病毒侵袭,譬如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能源危机,譬如在《美丽新世界》中早就描述过的文明进化而人类忘记自己根在何处,甚至有关于宗教与生存的讨论,一切的一切都在关注人性在悲剧与灾难中究竟能走向何方。

在导言中,亚当斯说这本书讨论了“在我们所知的世界终结之后,生活究竟是个什么样?”,但事实上,这本书没有僵尸魔法师的天马行空,一切都基于已发生过的事实,书里没有写明,却很清晰的反映一点,极端情况下的现实,其实与末世无异。

譬如《惯性原理》关于传染病,脱胎于麻风病,而从古至今,结核病,黑死病乃至于目前谈之色变的乙肝,艾滋病,无一不是在描述患者于健康人乃至于患者与患者之间相互歧视的故事。无独有偶,郑渊洁童话《巴拉那》同样是在描写传染病在人类社会折射人性的故事,抛开童话中的设定,感染病毒的人最终集体放逐荒岛,怀着对世界的怀念自愿放逐天涯。但实际上,童话是在描述人性的善,如果是在一个以人性本恶的世界观下的社会,这个社会迈向末世几乎是唯一的选项。

譬如首篇斯蒂芬金的《一切混乱的终结》,一厢情愿的天才与宠溺弟弟失去理智的哥哥,两个人联手,在一个希望世界和平愿望的指导下,阴差阳错用有毒的泉水毁灭世界的故事。丑陋的世界与美好的愿望,一个能让人温和友善的药剂,三者的化学作用不言而喻,几乎就是白雪公主的毒苹果,任谁都想去咬一口。然而,没有人去论证药剂的安全性与副作用,这几乎是致命的,1949年诺奖颁给“脑叶白质切除术”,捣毁大脑以达到让精神病患者安静的目的,这就是这篇故事的现实版,虽然最终该技术叫停,但数以万计的患者最后被毁灭了人生。滥用技术与药物在医学上不胜枚举,无论是毒品酒精滥用,还是抗生素疫苗滥用,又或者是甚嚣尘上的中药保健品的滥用,这些都是现实,而现实的夸大,就是末世。

譬如《沙渣之族》,事实上我已经不知道故事里的主人公是否可以被称为人类了。在移植了芯片,接受了身体改造,不再具有同情心与怜悯,只知道玩游戏没有丝毫的人文关怀的人类能否称为人类?《美丽新世界》与《娱乐至死》最担心的不是人类身体的消亡,而是人类文明的消亡,最可怕的就是人类文明无意识的消亡,这一点在《沙渣之族》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身体已经与机械无异,文明与人性陌路而无所知觉,真不知究竟是科技成就了人类,还是科技毁灭了人类?最后一只有血有肉的动物被烹调烧烤,废弃沙滩上的一缕青烟为人性与文明致以最后的哀悼。

“废土”文学是人类毁灭的文学,关于人类如何遭遇末世,关于幸存者如何生活,如果幸运人类会因技术的发展自己毁灭自己,欢欢喜喜且无意识的自戕,如果不幸,世界遭遇危机,最后人性沦丧,同室操戈,信任与友善荡然无存,怀疑与伤害弹冠相庆,人类也就不能被称作人类了。

人类是向死而生的生物,或许“废土”想讲的是人类来过,看过,最后离开的故事,可到故事的终点,我只能看见人性的软弱,自私以及社会美德的土崩瓦解,这是末世的必经之路,我们能否躲避?

我们避无可避。

《废土》读后感(四):地球毁灭的各种方式(上)

我喜欢科幻片,科幻片中对末世题材比较偏爱。究其原因,正如书的序所说“它既迎合我们探险的喜好,带给我们发现的愉悦,满足我们探索新前沿的渴望,又让我们得以从头再来,将过往一笔勾销,看看在经历过这一切之后,会将世界塑造成什么样子。”

就算只是叶公好龙吧,在阅读这样的故事时,既能有探险的乐趣,又能暂时远离不尽人意的现实生活,何乐不为。

这本书是22个风格不同的废土故事,一个短篇,读来快则10分钟,慢则1小时,短篇的阅读体验总是不会令人失望。简单记录一下各个故事概要和我的个人理解感受吧。

一、一切混乱的终结

史蒂芬金的短篇,以一个哥哥的角度回忆智商超乎常人的弟弟的一生。高智商的弟弟在寻找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发现人类充满了暴力、仇恨,所以他定下了人生目标“希望世界和平”,最终他找到了一种液体,使人们变得和善,在还没研究清楚其不良反应前就将其给全世界使用,最终人类是和善了,但也出现了全人类智商的下降,早发痴呆。

通过故事指出了人类的种种暴力仇恨行为,让我想起了三体里的一句话”消灭人类暴政”。

二、回收

这篇讲了世界遭遇较大劫难后,在一个摩门教徒聚集的地方的寻宝的故事,非摩门教徒弗迪和朋友一起去找宝藏,最终找到的是人们寄予愿望的金属片,而非金子。

简介里说作者是该教创始人的后人,故事探讨的也是宗教信仰问题,说实话觉得故事挺没意思的。故事情节也没啥意思,也不是很理解故事要表达什么。

三、面包与炸弹

是关于偏见是怎样压迫无辜的人的。小孩子因为大人的偏见,对一家人实施了恶作剧,最后产生了严重的后果。有时候孩子才是最无知和邪恶的,需要大人的正确引领,但是这真的可能么?

这部偏软科幻,讲述的时候夹杂了太多的感受,读起来不是很酣畅。

四、进镇出镇记

一个有着VR设备的团队,到了一个地方进行了VR马拉松比赛。

这篇挺无聊的,也不是很懂什么意思。

五、沙渣之族

这个世界已经变成只有沙子、石块,没有动植物,也不可能有动植物生存的世界。人类技术已经达到可以进食任何东西补充能量,各种器官组织坏了都可以维修的程度。三个采矿区的巡逻人发现了一只狗,一只会受伤、会死的狗,他们三个人从最初的不认识惊奇,到后面收养它,到最后又因为负担不了吃了它。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故事。和乙一《动物园》中的一篇关于机器管家的故事有些类似之处。这个故事让我不禁思考:生命到底是什么?科技所追求的是生命的不断延长、生活越来越方便。科技的终极追求目标达到了之后,我们还能理解什么是生命么?我们现在体会到的很多情感,比如悲伤、同情、喜悦,因生命的短暂和有限而显得珍贵。就像我们看到小宝宝、小动物,他们不具有攻击性、同时又是那么脆弱,会引发我们的怜悯之心。我们生命不再那么短暂,也不再那么脆弱,那我们是否会失去那些珍贵的感受呢?或许会有其他的现在所不能想象的新的情感,那那时候还是人类么?或许已经不是。这无所谓好坏,而且没有人会去阻止科学的发展,我们唯有一边前进、一边思索。

六.隧道暗且长

关于生活于地底的人类和太空人类相接触的一个故事。作者马丁老大爷,虽然很喜欢冰与火,但说实话这篇喜欢不起来。

七.等待微风号

全球沙漠化,燃料枯竭,只有风能可以利用,在一个镇子里的一个女孩子,向往自由,等待可以带她出去看世界的微风号大船的到来,最终挣脱了家人的阻拦,在支持她的男友的帮助下,跑向自由。

挺励志的故事,女孩子选择了自己所向往的,肯定没有待在父母身边安稳,但自己想要的才是最重要,不是说人在死之前,后悔的是没有做过的事嘛!

《废土》读后感(五):有关“末日小说”的两个特点

# 一

这本选集的主题是“末日”,展现了科幻作家们对人类结局的各种猜想。在本书的22篇作品中,围绕着“末日”,有关“末日”的产生、发展,影响,作者们各展其思,不断地细化、挖掘,所谓“末日”所带来的影响与可能。

按照编者在序言的看法,此类作品是与现实世界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

>其中只有两篇故事写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另一方面,一半以上作品的首次发表时间都在千禧年之后。这股热潮为何再度复兴?是不是因为当今的政治局面让人恍惚感到回到冷战时期?这个充满战乱动荡的年代,是否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杳无人烟的世界,联想到人类或将亲手毁灭自己的家园?

显然,按照编者的看法,末日题材的小说就是现实世界的映照。小说里面的内容,反映的也正是眼下人类的生活中的争执与矛盾,体现了作者对当代社会种种问题的反思。

# 二

要说末日题材的小说,最有名的,当属是《蝇王》了。毕竟这个可是诺奖级作家的作品。在这本书中,《蝇王》建构了一个超现实的环境,不过讨论的话题却是非常古典:**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除了《蝇王》之外,戈尔丁的《品彻马丁》更是集中讨论了这个问题。在伊格尔顿的《论邪恶》之中,这本书也成了一个集中讨论的话题。

此书中的很多作品中,同样有这种痕迹。讨论的并不是具体的技术细节,末日在地球上的展开,人类社会崩坏的过程,而是集中在人类的想法行为对于“末日”的影响。

第一篇《一切混乱的终结》就是如此。这个故事可以概括成“通向地狱的道路是由良好的意图铺成的”。这基本上是一个已经被人讨论过无数遍的主题了。但是在斯蒂芬·金笔下,故事重新焕发了新的色彩,能够使读者对于所谓的“善意”有更深地警惕。能有这种作用,就是文艺作品的初衷了吧。

与之类似的,《错失审批》也是如此,甚至更过了。这篇文章联系到了宗教审判这个更加传统的话题。而与之联系的背景则是科技感十足,思辨的主角则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宇航员。充斥着理性主义的氛围与传统的宗教命题结合起来,反差感则是增加了这篇作品的趣味性。

其他的几篇文章,也并没有因为是架构在末日的环境,而出现了反常的人性。更多的是利用一个极端的环境,去思考人性在特殊环境下的表现。

# 三

既然是科幻小说,当然也应该围绕着“科”字做文章。在这方面,最有趣的就是《系统管理员照管世界》。这篇文章细致地描写了一群程序员在世界遭遇了生物病毒危机之后如何接管世界。与上面的文章不同,里面人物在道德思考上并没有太深的思考,也并没有太多伦理上的负担。就好象是日常遭遇了bug一样,主角们完全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非常实践性的解决问题。丝丝入扣的步骤和细致入微的推进,让人有一种真实感,似乎这些程序员们真得能够将世界从混乱中解救出来。

在书中科幻感最强的,当属《隧道暗且长》。末日之后,人类走向了不同的进化枝。其中一支开始退化,视力已经完全能够适应黑暗的隧道;另一方面又可以与隧道的生物心灵感应。这也有点像《美铁之战》里面的云武士一族。这种“新”的人类,做出了与众不同的选择,也就带来了新的阅读快感。不过最后的结果,还是人类因为误解带来的自相残杀。

# 四

因为是中短篇小说集,小说们对于末日的描写不能全方位的展开,就只能就其中的一点两点集中讨论。所以在阅读的时候,经常会有戛然而止的感觉。像是《隧道暗且长》,本来还期待会像是《blame!》一样超展开。但是仅仅打了一个照面就结束了。只能意犹未尽了。

像是《搏命荒城》《我们所知的世界末日》都有这种感觉。这不是因为作者没有办法驾驭果断的篇幅,而是作品的设定实在是太精彩,完全可以继续的扩展。不过像是《进镇出镇记》《最后的原生生物》《杀人犯》这几篇,故事就恰好与篇幅相适应。既会得到阅读的爽感,又不会太多的遗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