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利器》读后感摘抄

《利器》读后感摘抄

《利器》是一本由[美] 吉莉安·弗琳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利器》读后感(一):锋芒毕露

原本打算追完剧再看小说,既然被剧透,就干脆边追边读。我对悬疑小说和科幻小说的文笔,一般不抱期待。以前看到有人吐槽《三体》文笔,颇感奇怪。《利器》读了几页,便让我改变这种刻板印象。马上断定这小说一定好看,绝不冷场。不是罪案吸引我,而是女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吐槽,对外界的观察,尖锐而有个性。这点剧集展现不够。同时,细腻的女性视角也是其特色。尤其是回忆段落,剧在这部分做得很成功。改编是浓缩,不可能真的像巴赞评布列松那样把原著删删删,剧频繁零碎的回忆都源于此。作者的几本小说都以女性作为主角,她们个性独特,又能引起发共鸣。情节剪裁利落,表达高效精准,无怪乎大导演都要请她做编剧。

《利器》读后感(二):浅谈《消失的爱人》

看完之后不禁怀疑,我一个20出头的小姑娘,尚未正式谈过恋爱,为什么就这么想不开去接触婚姻的真相[允悲]接二连三,继《沉默的病人》之后的第二本[允悲] 看前半部分,我真的对这个男主人公恨到牙根发痒,我无比坚信是尼克杀了艾米并千方百计去遮掩,那时我对艾米充满了同情。直到艾米视角出现,我三观震碎,怎么会有这么可怕的人?算计到让人头皮发麻!直到看到最后的最后,我只能说这俩人真的是天生一对,锁死得了,别祸祸其他人。 拖了三个月看完这本书,我只能说,变态的爱情我不懂,幸好我们身边也几乎不会有这样的人。我知道这揭示了很多婚姻的真相,但我还是不愿因此就无比悲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觉得自己足够好,那么我为什么没有可能碰到和我一样好的人呢?很多事实残酷是真的残酷,但也不一定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必因此不相信爱情,不相信婚姻。 故事最后还是挺唏嘘的,我等着他俩斗个你死我活,没想到他俩决定粉饰太平,也行吧,也没什么没想到的,就这样吧!

《利器》读后感(三):生命转逝

炎夏烈日当头,躲在家中静心阅读的同时期待生出凉意,此时看“悬疑推理”类型的小说再适合不过了,走进作家那些疯狂的恐怖的幻想世界中怎能不心生胆寒?就这样,在客厅的地板上铺了薄垫开始翻阅新到手的《利器》一书。

《利器》是美国作家吉莉安-弗琳于2006年出版的处女作,入围了“埃德加-爱伦-坡”奖的决选并获得年度新人奖,也许这就是吸引我先选择阅读《利器》而非《消失的爱人》的原因,尤其在我并不了解这个作家之前,还是想选择貌似更强的作品来打开好奇之门, 如果喜欢才会继续系列的读下去。

本书讲述了报社记者卡蜜儿因工作回到了她一直想要逃避的家,在追踪女童离奇死亡案件的同时,启封了她不愿面对的往事与记忆,可是就在她的矛盾与纠结之下,渐渐发现所有事情的关联之处,多年的秘密呼之欲出,记忆之诡谲带动读者跟着惊讶和恐惧且欲罢不能。

从故事的开篇,便随着卡蜜儿的视角一路展开,在读者眼前现身的第一个角色、走过的每一个场景,都忍不住在其中寻找谋杀的蛛丝马迹及破案的伏笔。同时卡蜜儿这个主要人物的情感及心理起伏也让人关注,毕竟她带动了整个故事的节奏,而读者也是通过她才融进这个故事中。

作者对整本书的氛围渲染的很好,场景描写过渡也算流畅,不为渲染恐怖气氛而刻意跳转,阅读的过程像在脑海里过电影场景。唯有一次让我跳戏的是卡蜜儿因工作回风谷镇后第一次回母亲家中的场景。卡蜜儿在门口看到母亲时内心闪出的念头,在说到“至于我偏好哪种说法,就留给读者自己去猜测吧。”

突然“读者”一词像戳破了魔法结界一样打乱了我与故事之间的关系与距离,就像通过冥想盆观看他人记忆时被故事中的人物回瞪一样惊讶和不爽。但这只是自感不适的小问题,对整个故事是没有影响的,作者在为伏笔埋线的作为自有它的效果。

《利器》中的人物细揣摩之下也挺有趣,对故事情节也有着意外的推动。母亲与卡蜜儿之间情感上的疏离从卡蜜儿回家之后母女之间一系列的互动中就可看出,在塞了一杯杏仁酒给卡蜜儿之后,母亲“在离我很远的地方坐下来,跟亚伦坐在一起。”至此你很难不去猜测家人之间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竟至如此,与多年前的悲剧有着怎样的联系。这其中还有一个像隐形人一样躲着卡蜜儿的艾玛,同样原因等待读者去挖掘。

斯蒂芬-金为《利器》背书时称“光用恐怖二字,根本不足以形容这部小说处女作......在还剩差不多三十页的时候我就不敢继续读下去了......”对此感觉略有夸张,让人忍不住想吐槽,“恐怖大师,那你的作品是咋写来的?那才是真正曾经把我吓到几夜不敢关灯睡觉的罪魁祸首啊!”

话说回来《利器》也确实值得推荐,至少如毛姆所说“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而这种享受,我在《利器》的阅读过程中得到了,最后期待她的另外两本作品的后续阅读。

疯猴勿杀20170714

《利器》读后感(四):破裂的家庭

这是部书写发生在美国乡镇风谷镇的凶手案,只不过这个乡镇很是偏远,因而这个小小的镇子并不被大家所关注,也没有受到媒体的关注。

在这个案件里,受害者不过是未成年的孩子,可见这位凶手是多么的变态呀,莫非是恋童症不成,要用多大的仇恨去杀害这些天真地孩子。

破案的手法,在作者笔下也比较有趣,其未从警察角度入手,而是将破案的线索放在一位普通的女记者身上。这位记者,还就是风谷镇上土生土长的人。只是她的家庭并不算是完整的家庭,其不过是个私生子,而生父早已不知去向。和生母也比较生疏,在自己长大后外出工作,和自己的母亲交流的也不是很多。养父相对比较平和,而母女俩总是有些不知所以然的隔阂。

随着记者的探寻,乡里乡亲对这位女记者还是有着抵触的情绪,连自己的母亲也是如此,害怕由于报道,影响乡镇的名声。不过,在寻找案件底细的过程中,女记者并没有任何的气馁,还是不断地克服各种困难,在有心人的帮助下,不断地接近着答案。其实,对于这位女记者,或许由于家庭的不幸,也让她拥有着各种奇怪的行为,比如随意和男人过夜,喜欢喝酒,喜欢醉酒,喜欢伤残自己,喜欢在自己的身体上刻字。应该有着某种的心理疾病。

经过不懈的努力,案件的结果最终竟然聚焦在自己的妈妈——生母身上。读到这儿,也感觉好奇怪,不断猜测着其母亲的杀人动机?这位女儿卡蜜儿,为了取得犯罪的证据,竟然伤害自己,让自己烂醉,让自己受伤,以让自己的母亲照顾。而母亲为了想害自己的女儿,取来各种有毒的药物医治。所有的一切最终成了警察的破案依据。只是未发现其母亲想犯罪的动机,到底为何要杀害自己的女儿呢?还有镇上的孩子呢?是因为他们调皮,是因为他们不受约束,是因为他们相互伤害么?

不过,案件并没有侦破结束,作者带给读者一个惊喜,让类似的案件再次发生后。也由于此,嫌疑人最终揭晓,发现竟然是未成年的女记者的妹妹艾玛。由于嫉妒同伴,而对她们进行了残杀,其不仅仅杀死了自己的另一个姐姐,还连续伙同其他伙伴杀害了乡镇的同伴。不过,也由于此,杀人动机也找到了,嫉妒呀,嫉妒的威力如此之大。因为嫉妒,竟然还将受害者的牙齿拔了出来,并把牙齿当作装饰物装饰在自己的房屋里。如果是普通人,天天看见,都会感觉慎得慌。

对于女记者的自残,应该是受到了母亲的影响。对于艾玛的犯罪,应该也是受到了母亲的影响,也如此将自己的小女儿培养成嫉妒的孩子,可见家庭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多么悲哀的家庭呀。

另外:说是精装本的图书,自己阅读的还是平装本。

《利器》读后感(五):女儿是妈妈的一面镜子

作为《消失的爱人》的作者吉莉安·弗琳的处女作,虽然《利器》在转折上有些太过突然,有些生硬,但从总体上来说还算是成功的,在翻阅最后那几十页的时候,真是触目惊心。

小说是以有自虐倾向的记者卡蜜儿回家乡采访两起女童离奇死亡案为开端的。前面大量篇幅的描写并不算有多么出类拔萃,甚至让我一度产生放弃阅读的念头,直到转折出现,最后那短短的几十页看下来令人精神振奋,但也有些许哀伤。看完之后我整个人的反应就是这是一部披着惊悚悬疑外衣但内里却是探讨原生家庭里母亲在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的小说。

卡蜜儿的母亲爱多拉用一种近乎于虐待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玛丽安总是生病,殊不知是爱多拉一直在对其用药。卡蜜儿也曾这样被对待,但最后爱多拉放弃了,而是全心全意地去“爱”玛丽安。因为:

爱多拉需要这种被需要来体会存在感,获得他人的认同感,用这种照顾的方式来表达对女儿的爱。医学上说爱多拉的这种行为是一种叫做“代理孟乔森综合征(Munchausen Syndrome by Proxy)”的心理疾病。 如果一个妈妈患有这种病,她们会对外表现出非常关爱自己的孩子,热衷于给孩子做医疗,甚至要求孩子住院或者接受手术。而患有这种病的人98%是母亲,她们因为自己的童年缺乏关爱而感到幽怨。

确实如此。爱多拉的母亲爱她的方式也是那么与众不同:爱多拉晒伤的时候,妈会脱光她的衣服,然后把她脱下来的皮撕成一条一条;爱多拉小时候三天两头生病,身上总是插满针头或者管子……如此看来,爱多拉患上代理孟乔森综合征多半原因是她母亲造成的。所以,虽然爱多拉恨死了她的母亲(未婚先孕并生下卡蜜儿可以看作对其母亲的一大反抗),但实际上,她却一直在模仿她的母亲:爱多拉的父亲给人印象不深刻,属于可有可无的那类人,爱多拉挑的丈夫亚伦也是如此;在照顾子女、表达对子女的爱上更是与其母亲如出一辙……

这样的结果就是卡蜜儿变成一个自虐狂,喜欢在自己的身上刻字,身上没有一寸完好肌肤;玛丽安小小年纪就逝世;艾玛专横跋扈,要她在意的人只关注她,只爱她,一旦她在意的人表现出一点点对其他人的喜欢,她就嫉妒,去伤害他们,甚至夺取他们的性命。

很早以前看书,书上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女儿会轮回母亲的命运。当时不是很明白这句话。然后有一天看了《妈妈是我的一面镜子》这本书,是讨论母女关系的。终于明白了那句话。发现自己的人生确实就像母亲人生的衍生品一样。在自己成为母亲之后,为了培养女儿的各种好习惯,我也一直在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她会模仿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神态。

在看了这本小说之后,我更加明白了一个女人在成为母亲之后,她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我们如何表达爱,女儿将来也会如何表达爱。有句话说“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说的真是一点没错。熊孩子的背后必定有一个熊家长。亲爱的姑娘们,如果我们想要一个天使宝宝,我们自己首先要成为“天使妈妈”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