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平凡之路读后感1000字

平凡之路读后感1000字

《平凡之路》是一本由张刚著作,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平凡之路》读后感(一):真诚和爱,胜于飞扬文采(《平凡之路:一个律师的奋斗历程》编辑手记)

坦诚地说,初见张刚律师的稿件,快速浏览,并没特别看好。后来认真细细地读了一节之后,印象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依然平淡,但是,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平淡。这就像是水,没有味道,却能解渴。

当时,便觉得这书很值得尝试。真正的大律师,和自封的大律师,都是律师中的少数。一个普通的律师,一个普通的努力的律师,这样的经历,才是“平凡律师的奋斗故事,法治建设中的职业标本”。

做了多年的法律出版,总结我们的法律图书,最经常见的是思想和技术,即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法律总以一种制度设计出现,实践则抽象为案情和判决。在大多的法律书中,当事人生活的悲欢离合不过被归纳为一个个抽象的法律关系。职业法律人的情感更是被隐匿起来,无从看见。

有一个类比,说,二战中死伤了多少多少的士兵,这个“多少多少”是一个数字,我们看了大多无动于衷,而如果每一个士兵是缺胳膊少腿地从我们面前经过,我们会觉得这是多大的悲剧。法律亦是。

以法律为业的法律人,见了太多的纠纷矛盾,人情冷暖,讲故事是信手拈来。张刚律师所分享的经历,不是抽象为“案情”与“判决”,他将那些真实发生的鲜活的故事娓娓道来,在朴实的叙述中,我们能意外地感受到一本法律书温热的温度。

更重要的是,他以时间为轴,以自己的成长为线,呈现了他从事律师职业一路的故事和独特的轨迹。

我跟张律师开玩笑说:您是律师版的“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和“一场说走就走的转行”。他发了一个尴尬的小表情。

引用他自己的说法则是:

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草根,没有高贵的出身,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任何资源和人脉,完全靠自己的打拼,从小县城的老师,35岁转行做律师,靠着自己的勤奋和诚信,一点一滴地积累,一步一步从农村走向城市,做成大都市的律师。

这就是张刚——一个平凡却努力的律师真实的经历。

后记中,张律师这样说:

对于初入律师行业的人来说,从书中,或许您会看到,律师,这个职业,其实并不神秘!中国的律师,不是英美大片中戴假发随意在法庭上走来走去指手画脚的样子,也不是救世主,不要过分夸大律师的作用,也不能贬低律师的价值。我认为律师就是解决问题的,对于自然人客户来说,就是维权和争利;对于企业客户来说,就是保值和增值。只要围绕这个主题,律师才能找对自己的位置,加上专业能力、责任心、诚信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我相信,你必定会成为大律师。

这是他对律师职业的诠释,没有刻意拔高,也没有妄自菲薄。平实朴素,恰如其分。

我合作过这本书之后,跟他说,“张律师,做完您的书,觉得您真是一个靠谱的律师,以后如果有人要求介绍靠谱律师,就介绍您这样的。”

都是素昧平生,仅仅文字相见,就能交出信任,为什么?也许真诚和爱,胜于飞扬文采。

希望那些打动我的,也能打动你们。

《平凡之路》读后感(二):你要相信,没有到达不了的明天。

最初被《平凡之路》这本书吸引是因为他讲述的是一个律师的成长,我是想给自己从律之路汲取一点经验,更好的成长。 但是看了一半就真心觉得这本书称不上文艺,也并不是一本文学作品,不知道这是不是这本书没有火起来的原因。 可是,它朴实,朴实的就如同是最醇厚的农民,像作者标榜的农民的儿子。 除了最后一章节作者用十几年的从业经验给了我们十几条经验外,这本书的干货并不多,不,应该说几乎没有。但精华就是最后的十几条经验,它不止是作者成功的经验,也适用各行各业,也是给我们最最宝贵的建议。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励志,给我们追求梦想的动力。 我常常问朋友,再过几年我都三十了,现在读研来不来得及?现在做律师还行不行? 无论朋友给过多少次的肯定回答,我都会觉得我已经到了适婚的年纪,应该找个对象,组建一个家庭,然后安稳的渡过后半生。 可是,总会在午夜梦回,或者看到那些为梦想张扬的人,我总会开始遗憾,后悔不曾早点努力。 坦言,作者三十好几才考研,三十五岁才从教师转行到律师,这个年纪在大多数人看来真的并不年轻了,也不是一个敢于追求的年纪。 文中对作者考研的辛苦只有寥寥数字,这当然无法道出其中的艰辛。况且,作者还有家庭,还有尚且年幼的儿子,他需要付出的定是比大学生更多的努力。 虽然我没有备考过研究生,但是我考过司法考试,研究生的难度并不比司法考试小,作者相当于重新开始,这难度之大,需要付出的努力之多,一定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所以我特别佩服他的毅力。 三十五岁,这大概是大多人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年纪。对作者来说,他的事业才刚刚开始。 十几年前,国内律师的执业环境肯定比现在艰难的多,作者一没背景二没权势,在帝都这种地方打拼,又是法律这种行业,我想象不到。作者对这段的描写也不多,就是记载了下租住地下室的一段时光。 有多难呢? 我说一下我刚毕业的情况吧。我在西安,毕业后也到过律所找工作,工资待遇最高的就是600元一个月。交通费一个月50元,伙食费一个月200元,然后我租住的是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间,150元一个月,有风扇,有卫生间,光线还不错。 我一个月不敢改善伙食,不敢逛街,不敢看电影,甚至一个月连电话都不敢多打。 作者虽然有妻子赚钱养家,可一家三口,又在帝都这种高消费的地方,他的日子一定比我好过不了多少。 正因为经历过这种心酸,在看到作者放弃了好不容易赚来的安稳,又到了上海重新开始,我忽然就觉得,哪有什么放不下,只不过都是没有勇气的借口。 书中列举的几个作者代理的比较经典的案例,除了扎实的理论知识,也处处透露着他做人、做事的原则。 千帆过尽后,作者也终于迎来了事业的有成。 其实,他的成功是必然的。 你看他,敢舍敢开始; 你看他,案件无大小之分,客户无贫富差异: 你看他,利益无大小,诚信当头; 与其说这本书是一个律师的成长之路,不如说他更是一个普通人的成长之路。 也是这本书给了我大大的鼓励,哪有什么晚不晚,只是你想不想开始,愿不愿意努力的差别而已。 人啊,没什么是设限的,就在于你敢不敢走出舒适区。

《平凡之路》读后感(三):在迷茫中坚强前行 ——《平凡之路》

距离2017年9月3日到律所上班正好4个月,从我跟的律师(律所一般叫师父,不过她比我小几岁,没好意思叫她师父,在此就以“老板”来称谓吧)手里正式拿工资2个月。每天早九晚五的上班下班,从没地方办公到临时安排一个相对固定的卡座;从一整周无所事事到零星做一点琐碎的跑腿工作;从外卖小哥说前台没这个人到前台知道我叫什么;从办不了门禁卡不能随意进出到有了自己的门禁卡…… 似乎情况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可是,90后的小律师们都直呼我的名字,在她们并不忙的时候安排我给她们扫描复印文件,时不时会因为一些小事被老板教训教训……这4个月好像把我这30多年都没有受过的冷遇好好感受了一把,而我知道,这些才刚刚开始。由于我没有选择熟悉的刑事领域,而是从我完全没有接触过的民商事领域归零起步,业务上的无知令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案源上的匮乏令我对未来无限迷茫。我的选择是愚蠢的冲动吗?

朋友推荐了这本《平凡之路》,我迫切的买来,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是一位叫张刚的律师写的自传,讲述他身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无背景无资源,35岁高龄从一位沈阳的小镇中学教师转行做律师,辗转北京、上海,成为盈科所高级合伙人的人生经历。作者的文笔一般,文字比较白话通俗,除了描写个人发展历程的部分,其余关于代理的案件以及与结识的当事人之间的故事,不算精彩。但是作者对于律师职业的思考与困惑,同我的想法很相近,因此还是有所受益。

一、我适不适合做律师?

熟悉的朋友都说我不适合做律师,劝我不要做。可能因为我性格耿直,说话不爱绕弯;做事老实,不爱夸口;从小生活优越,受不得委屈。我也一直不喜欢律师这个职业,认为律师社会地位很低,必须靠关系和人脉才能做案子,而我不擅长拉关系,所以做不了。作者也抛出了这个问题,认为自己是一个看似不适合做律师的人,如何却坚持了十二年能怡然自得?一个最初不愿意做律师又被迫选择律师职业的人,如何获得客户的信任和赞许?他总结了十四条经验回答这些问题。我在此就不“剧透”了,以我的理解就是——没有什么适不适合,路都是自己一步一步被现实逼着走出来的。

二、我该怎么做?

不论是否适合,选择了律师这个职业就得走下去。因此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来了,我该怎么做?来这个律所之前想的挺好,就跟着老板的团队做,不用自己跑案源。即便是我从未涉及的民商非讼领域,也可以给自己一年时间去学习。可真正来了才发现现实并非我所想,所谓的团队其实极其松散,基本还是各自为阵。老板也不像我想的那样有很多非讼案子,且她不做刑事案件,所以我以前的所学毫无用武之处。为此我曾向她提出是否还需要我,如果不需要我会另谋出处,但她挺仗义的说既然来了就是团队的人,她会找事情给我做的。可我有2年的禁业期,不能代理诉讼案件,所以她能让我做的事也无非是跑跑顾问单位跑跑法院之类的沟通事宜。没有实际案件拿在手上做时,想学习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既不能出庭又不懂民商,我该做些什么?以前在未检的时候也是大把大把的空闲时间,但没有这么心慌过。现在眼睁睁看着时间一天天流逝,无所事事的心乱如麻,不懂的太多太多,多得无从下手学习。看了一段时间案例,翻了一段时间实物工具书,做了一段时间司考真题……还是杂乱无头绪,因为既无方向也无安定的心境。前一阵朋友推荐了一本民法和一本公司法,让我先不要多想,把这两本书好好看透再说。现在也只有硬着头皮看下去,至于其他,不必多想。

三、我能做好吗?

与律师朋友们聊天时,他们给我讲了不少自己的经验,总体说来,基本就是需要应酬和关系,真正需要法律专业和经验的不多。一位老友酒后反反复复跟我说“你要改变思路去做律师”,甚至有一位律师哥哥说“你以为还有什么公平正义?”我听了这些甚是惶恐,甚是惶恐!内心里的一点点清高让我几乎很少低头求人,现在做律师已经把那点清高抛诸脑后,把自己放的很低了,难道还要去阿谀奉承、苟且勾兑才能做好吗?何况我还没那个可以吃吃喝喝的身体条件!虽然家里条件还行,可父母已经年迈,孩子正在成年,早已不是一人管饱即可的年纪了,自然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时常质疑——我能做好吗?

作者以他自己的切身体会指出,法律才是律师最好的武器,而不是所谓的关系和人脉。诚信在律师人品素养中是第一位的,耐心和宽容是律师必不可少的,坚守道德底线,时刻保持冷静和理性,事必躬亲、细致入微的处理每一个案件,不刻意追求结果,因为律师提供的是法律服务而不是出售产品。有了这样良好的心态,把当事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办,不斤斤计较金钱的回报,自然会走出一条路来。

在我未来的律师生涯中,这三个问题可能还会时不时从我脑中闪现,不同时期我可能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过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在困惑中不断思考,在迷茫中不断前行,坚强且坚定的踏上未知的征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