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身份读后感摘抄

身份读后感摘抄

《身份》是一本由贺奕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身份》读后感(一):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读《身份》

《身份》封面

《身份》读后感(二):《身份》读后感

《身份》,是一个关于顶替身份、互换身份、找回身份的故事。两位男主角方溪文、袁午分别站在两条战线,向着同样的目标,以各自的目的分别开展行动。如果一切顺利,两条平行线本不应该以这种方式相交。但故事恰恰发生在矛盾之中,阴差阳错,两人的人生不仅相交,甚至缠绕纠结,连带他们的亲戚、恋人、组织,卷进了一个无法逃离的漩涡。

特殊时期的特殊行动,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印记——因为技术落后,加之事态紧急,没有照片没有指纹没有录音甚至没有笔迹可以用来确认身份,所以当“组织”找到了一些扑朔迷离的线索后,便认定眼前的判断。正是这种草率和自负导致了两人之后经历的一切。

无巧不成书,意识到身份被取代后,作者便熟稔地一层层地抖包袱——如果被取代了身份,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判断?是当场“揭穿”取代你的那个人,还是将计就计,把眼前的戏演好,小心翼翼地当对方?如果两人之间还有杀父之仇,又如何能够隐忍不发,将仇恨埋于心底?

很快,方溪文和袁午便理解了对方的立场和动机,作者通过铺陈种种细节,加之富含逻辑的分析,让故事走向了更深的螺旋之中。既然已经“变成”对方,如何利用好他的有利条件,来完成自己的任务?然而两人的任务并不相同,甚至有重要冲突,如何避免对方妨碍自己的行动?

通篇读下来,高潮迭起,结局还有重要反转。故事的成功得益于作者精巧的设定,每件小事都设有钩子。遗憾的是,有时我的思维跟不上情节的发展,特别是在主角推理自己所处的状况、心理发生变化的段落中。这或许是因为篇幅的限制。如果这个概念用于长篇小说,在丰富的情节之余加强刻画人物的性格心理细节,相信能创造出非常优秀的悬疑类作品。

《身份》读后感(三):身份之扰

你的身份是什么?我这里所说的身份,是最基本的意思:你是谁、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和别人的关系、你如何与他人相处。身份是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的一个最基本定位,是一个人在所处社会体系中的坐标。每个人都有多种身份,父亲、儿子、兄弟、丈夫,母亲、女儿、姐妹、妻子,亲戚、同事、朋友、仇人……所有人都在有序的社会体系中,以各自的身份活动着。当有一天,这个身份出了差错或者发生了变故,又会如何?到那时你又会成为怎样的你?那一定是很大的困扰。

贺奕在他的作品《身份》中纳入了三个中篇故事,都与身份有关,他真的对身份的问题思索很多。

其实,你的身份就是你之所以成为你自己的一切言行举止,最重要的是坦诚的面对自己。如果丢失了真实的自己,不管是袁午与方溪文的形势所迫,索娅与“我”的刻意隐瞒,还是毕菡与“我”的将错就错,虚假的繁花开的再茂盛也终会灼伤自己、波及别人。

第一篇故事《身份》,发生在解放前,两位分别来自国共两党的特别工作人员,袁午和方溪文,火车上发生冲突各自昏迷,阴错阳差互换了身份,展开了一系列见招拆招、斗智斗勇、完成任务、共同对敌的故事,情节设置非常巧妙,结尾也出乎意料。

袁午与方溪文,虽然是被迫调换身份,在行动过程中,保留了部分个人天性以外,多少也渗透了部分对方的行为风格,但互相渗透了的他们已不是原来的自己。不知是否作者有意为之,一圆(袁)一方,一武(午)一文,方圆(袁)、文武(午)之间无法互换,强行替换只能是四不像,互相扰乱,就像他们的行动过程和结果,都不是他们所期许和预料的。

《身份》读后感(四):换个身份,会不会不一样

这本书是由文学硕士贺奕所著,他的多篇作品被《小说选刊》《青年文摘》等转载或连载,所著长篇小说《身体上的国境线》被誉为中国当代“私小说”代表作,曾在大陆及港台发表文化批评及文艺评论多篇,部分篇目引起广泛反响。 那么这本书《身份》 ,正如它的名字,当一个人的身份发生错位,隐匿,更迭,变化,所折射出的人的本性,这个社会的现实。 第一个故事中,两个宿敌,在多年之后以国民党,共产党的身份再次相遇,为了同一个人,却都肩负着不同的使命。两个人因在车上的争执双双陷入昏迷,被两方组织错救,机缘巧合下互换了身份。为了隐藏身份,也为了完成任务,两人从最开始的针锋相对,到最终的奋不顾身。有时候决定成败的,不在你的手上有多少本钱,而是在于,你敢不敢把全部本钱一并押上。当他们押上了自己的全部,结局是好是坏……自己去看啦~ “佛陀说,不管痛苦,还是快乐,不管它们有多么强烈,都是第一支箭,人一旦被射中之后,会痛,但不能纵容这痛苦或快乐继续加重,那样就等于是中了第二支箭”。童年有过阴影的索娅,心被伤的彻底,但无论她逃到哪里,第二支箭都会紧紧追着第一支箭的伤口,一次次的加深。当曾经的目击证人,隐藏自己的身份再次出现,才明白,若要消除疼痛,唯一的办法其实只有拔除第一支箭。当身份被揭穿,两个人却再也回不到从前。 “人的指尖永远触不到天,只能触到地”,即使是在梦中,即使飞到天上。因为天毕竟是虚无的,又谈何触碰。而真正能够触碰的,只有脚下那真真切切,踏踏实实的地而已。当一个人隐瞒了自己的身份,伪装成了另一个人,去和另一个女人欢好,却最终丢了心。当身份暴露,那份爱又如何能够继续下去……其实绑住两颗心的,并不是两个人的身份,而是那颗炽热真挚的心。 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世间,从一出身便已经有了一个身份,而随着我们的成长,别人以及自我对我们自己的培养,我们的身份逐渐改变,完善,成熟。一个人换种身份,究竟是自取灭亡还是充过新生,只有生活知道。 正如作者所说,“愿每位读者,都能从故事里看到或想到自己的人生。”

《身份》读后感(五):难以逃脱的“身份”

工作中和生活中,我们扮演者老板,员工,扮演者丈夫,妻子,父亲,母亲,或者儿子,女儿。在熟悉的人眼里,我们是朋友,在不熟悉的人眼中,我们的身份就是陌生人。我们每天都扮演者各种身份,在不同的场合也扮演者不同的身份,一切都是看上去的那么井然有序,但如果有一天你跟某一个人互换了身份,你也许就会变得茫然不知所措,就是这种平白无奇的东西在每天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作者以“身份”为题,通过3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身份这层薄膜背后隐藏的故事,发人深思。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一个偶然的机遇,袁午和方溪文这两位地下特工人员不期而遇了,而又在火车上发生的突发状况中,两人昏迷了过去,最终阴差阳错的被迫交换了身份,由此引发了诸多的矛盾和斗争,给读者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身份交换大戏。

交换身份的这种写法在许多文学作品和舞台剧中都出现过。这种写法非常的有难度,心理和行为经常呈现反面交叉,作者和看客一定要头脑非常清楚才能搞明白。

第二个故事讲的似乎是发生在身边的例子。作者用虚拟我的身份来观察饰品店的女孩的种种行为,索娅的行为非常诡异和奇怪,我和她都不断陷入曾经的身份中,并不断挣扎中。就像这个故事的题目说的那样,《第二支箭》的一直存在,我们都无法释怀,内心永远无法照进阳光。

第三个故事讲的是虚假的身份在揭穿前后的巨大反差。作者虚拟的我的身份被迫要用假身份来充当外国人,为的是解决跨国婚姻的问题,但最终身份被揭穿的那一刻,面具被撕下来的那一刻,一切都变得那么的荒唐和可笑。

我们的身份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经常变化,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内,他是恒定的,在这个特定的环境内,我们应该安静的守住我们的身份,坚持做我们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