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位女士的画像读后感摘抄

一位女士的画像读后感摘抄

《一位女士的画像》是一本由[美] 亨利·詹姆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5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位女士的画像》读后感(一):怎么向年轻的女孩子表白?

其实刚开始很不容易读下去,读到四分之一的时候就不知不觉陷进去了,现在进度条过半,五星预订。亨利·詹姆斯的风格其实不能仅用简介里面的心理意识流来概括,他喜欢盯着东西写,喜欢揣度人物和情节,这个叙事人称的转换几乎可以拿做詹姆斯·伍德《小说机杵》的教材了。对于前面看惯了诸如石黑一雄这种节制的叙事来说,恐怕需要一些耐心。看进去了才发现这其实也是一种克制,虽然议论较多,聚焦很深,但是叙事的节奏一直绷着,没有偷懒,好比书里的欧洲的先生(沃伯顿和杜歇先生),一直都是身子笔挺没有稍事怠惰。而且语言也不能说是华丽,作者对于材料是非常克制使用的,不论是出场人物,还是物品铺陈,城市场景,在这里作者几乎就是在有限的材料下盯着写,对于人物行为和心理偶发议论,这个和整体的小说情节纠缠在一起,不生硬不违和,语言的flow一直绷着真的是非常难。这个只要尝试过写作,或者读过一些东西,就不难感受到。

伊丽莎白面对着4位男子,3位有过表白:戈德伍德,特朗普似的白男,有家底有底气,如果伊丽莎白没有读过这么多书,他应该是最好的选择了。这样的

《一位女士的画像》读后感(二):老男人茶起来,就没女性什么事了

用现在的话说,心疼男人是女人不幸的开始。这话放在这小说里也一点不错。

以现在之眼光看,敢于拒绝有利有诱惑的婚姻,拒绝金钱带来的能量,这样的女性始终是值得尊敬的。

然而为了追求自由而标榜的自由,自由也成为了枷锁。詹姆斯仿佛开了“上帝之眼”,在小说开端安排一二三四之男性围着伊莎贝尔团团转,并且天降巨额遗产馈赠——简直就是当下甜宠偶像剧的雏形母体,拉尔夫就是偶像剧中竭力默默守护女主的男配,但他是一个真诚的人。很喜欢拉尔夫与伊莎贝尔之间的对话。

伊莎贝尔可以说是活在理念中的人,她按照类型将身边的人分门别类,划入不同的类型。被奥斯蒙德蒙蔽也是因为其不能将其划入类型——典型的詹姆斯“如画”原则。

但也是最愚蠢的,活在理式中的人最终如同空中楼阁的画像,毫无根据。詹姆斯对伊丽莎尔的形象塑造让人觉得其是让人恼怒甚至是厌烦的,但另一方面,我又会十分怀疑,詹姆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绪是否是“厌女症”?其中女主人公似乎是热爱思考的,但又显得毫无头脑。

詹姆斯毫不留情地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开始揭露“庸俗浪漫的谎言”,女主执拗又愚蠢的想法让人忍不住恼怒。女主最终也沦为她看不起的庸俗的人。

《一位女士的画像》读后感(三):书 | 《一位女士的画像》读后感

忘记是什么让我义无反顾地把这本冷门小众的名著体小说加入了书单,书的简介并不是那么吸引人,甚至显得无聊,但我知道支撑着我花了四天把它读完的东西的的确确是它本身。

首先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易读。没有传统的外国小说那么复杂的人物图谱,作者自己也一直会提到“与故事无关的人、对话和事件就不写了”,所以出场人物简直屈指可数,再无分不清谁是谁的关于人名的困扰,而且每一个人名刚出现时都可以放心地动动脑袋去稍微记一下——他们肯定是会在之后的故事里有一席之地的,而且绝对都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全然不会有什么小名、昵称这种混淆视听的东西出现——这实际上就已经解决了阅读经典时的最大难题了。

《一位女士的画像》人物关系图

当然,不可否认这是一本篇幅较长的小说,将近48万字,但我不会用“冗长”来形容它。事实上,对我有着绝对吸引力的,恰恰是那至少占了三分之二篇幅的心理描写。剧情是简单的,人是复杂的,所以关系才变得复杂,一切才跟着也复杂起来,再自然不过。读者沉浸的不是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变化莫测的主人公心境,这不失为一种新颖的写作形式,却也绝非枯燥乏味的单纯堆砌,细腻的描写让你看到的是真实,真实带来感同身受,感同身受带来理解,理解带来喜欢。我不得不承认,作者的另辟蹊径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当角色们一一向我敞开心扉,我就成了全知全能的上帝,不能不去拥抱虔诚倾诉着的他们,不得不去爱他们了。

正巧最近看了《当下的力量》和《终身成长》,还学了陈海贤的课《自我发展心理学》,我决定从心理机制和思维模式来谈谈我最喜欢的两个角色——女主伊莎贝尔和她的表兄拉尔夫。

短评里我是这么说伊莎贝尔的:“ 女主则是我本人,标榜自己是独立女性,为了自由皆可抛,又蠢又自以为是,总想证明自己是特别的,还圣母情结老想着拯救自己的伴侣,终于吃了大亏。 ”是的,伊莎贝尔在婚恋选择方面和曾经的我简直是惊人的相似。我大三时候谈了一个男朋友,谈了两年,他对我很好,可是临毕业,双方父母都开始考虑结婚问题的时候,我选择了逃离这段关系。当我看到他家准备好的新房时,一种失去自由的恐惧扑面而来,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令我窒息。同时我也开始感受到毕业后我会进入一个更广阔的的世界,一个有更多可能的世界,我本能地不想被束缚住,就像伊莎贝尔在听姨母说要带她去欧洲迎接新生活的时候,她为了自由果断抛弃了好友心中她的“理想丈夫”卡斯帕·戈德伍德一样。以及,一种深深的自卑心理作祟——我若不能付出什么,我就是不值得被爱的。所以我们会拒绝好的——只因为我们觉得自己配不上,于是纵使伊莎贝尔对沃伯顿勋爵一见钟情,也在他向她求婚时选择了背弃自己的内心而成全自己的自尊——这高自尊又因为僵固型思维而变得十分脆弱,她认定自己是聪明的,便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在后来悲惨的婚姻里,也拒绝承认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这会摧毁她的身份认同,她不能相信自己是愚蠢的短视的。她的僵固型思维还在后来为她贴上“一个好妻子”的标签,使得她对试图控制她的丈夫一再隐忍。

除了僵固性思维、深度自卑以外,还有一点,也是我们共有的,导致一段亲密关系走向悲剧的重要因素——浪漫主义情怀搭配圣母情结。当我们得知伴侣一无所有一事无成的时候,我们的小我马上就把我们的爱意加强了,同时也是加强一种身份认同——说明我们的爱是真爱,不掺杂任何利益计算,我们在拯救伴侣的想象中,感受到自己的伟大,获得价值感,“帮助丈夫使他如愿以偿,这个思想牢牢地支配着她”,无意识地去完成了小我需要的爱情故事,实际则是上演了现实里的爱情事故。对总是惹祸的小我保持警觉,不去认同它,才能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啊。

如果说我对伊莎贝尔的喜欢是出于一种感同身受,对于拉尔夫的喜欢则是出于敬畏与感动,就像见到星辰遍布整个天空,就像见到大海在脚下波澜壮阔。

起初他是很不起眼的,他有肺病,长得不怎样,外表因为常年病恹恹无法穿漂亮衣服而更加不讨喜,还是个总不好好说话爱开玩笑的人。大家对他仿佛就两种情感,要么同情,要么瞧不上。直到他要求他垂死的父亲修改遗嘱,将本来留给他的财产分一半给他的表妹伊莎贝尔,不可以说明是他的要求,也不能附加任何的条件时,我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他认为自己并没有爱上伊莎贝尔,我也觉得如此,至少不是男女之情的那种爱——他未曾为她茶饭不思,也不总想与她独处,实际上我认为他的爱,已经到达了更高的层级——伊莎贝尔是小我的奴隶,而拉尔夫则是完全舍弃了他的小我,假设要毛姆来写,他一定会说,拉尔夫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当周围的人都试图占有、控制、利用伊莎贝尔的时候,只有他,默默地支持她,尽力成全她,即使她向他寻求意见,他也不会judge,至始至终是一个旁观者的态度去给予他的爱。沃伯顿对伊莎贝尔也是爱的,但他的爱是需要回应的,是对伊莎贝尔充满期待的,拉尔夫则不同,他完全不索求什么,也许是有期待,但是这个期待并不是一种对他付出的的回报,而是一种满足——看到伊莎贝尔幸福,他就感到满足,至于这个幸福由谁带给她,她如何获得,跟他有关没关,都不重要。就在我觉得他对伊莎贝尔的爱十分特别的时候,他对自己遗产的分配又再一次震撼了我——明明是一个不停在给予的人,却比任何不断索取的人都懂得感恩。我相信他的安详,不仅仅是废墟上的野花,而是充满了力量的小宇宙,他的内心是丰盈的,他对死亡是超脱的态度,他从不为了证明自己而去做一件事情,他只是听从内心的召唤,做他心里认为正确的事情。

拉尔夫让我想到了一句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甚至觉得,他已经达到了“无我”的开悟的状态,我相信他是幸福的,即使他英年早逝,因为外在的东西根本无法动摇他的内心,在生理上他是孱弱的,但心理上,他比书里的任何一个角色都要强大。

不管怎样,我很高兴,我遇到了这本书,读完了它,断断续续,但酣畅淋漓,无论是写作方面,还是自我觉知上,都让我收获了良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