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半驯之马读后感锦集

半驯之马读后感锦集

《半驯之马》是一本由珍妮特·沃尔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半驯之马》读后感(一):女牛仔与脏话

最近特别喜欢看书中的人物骂脏话,而《半驯之马》中的女主角莉莉,显然是一个能满足我这一爱好的人。可能有人觉得脏话粗俗,但那是一个在得克萨斯州西部生长、在“寂寞高地”上饱经风霜、成天与野马与半驯之马打交道的“女汉子”,是那片温柔的人所不能待的贫瘠之地养育出了那一方人;那是一个在那个战乱未熄、人人为了生存下去而拼尽全力的时代闯出了自己一番天地的女人,是那糟乱的时代影响着那一代人;那是一个生活在那个还崇尚自由决斗的牛仔时代的没落与新工业科技时代兴起的临界的时代见证人,是那新旧时代碰撞出的火花灼烧着那些夹缝中的人。毕竟,谁也不能否认,一个驯服野马、横穿沙漠、学开飞机、贩卖私酒的女牛仔,一个喜欢赛马与在牌桌上将所有人打的落花流水的优秀而有个性的女教师,一个敏于人性、饱经风霜的硬派女性是不可能喷垃圾话的,就好像一匹未驯之马是不可能不撂蹄子的一样。

《半驯之马》读后感(二):有被驯后学到的技能,也有未驯的野性与自由。

也许是因为自己生活过于平淡安适,看到莉莉这样的人物就会觉得羡慕,因为她活得精彩绝伦。智慧、不断的学习与极强的行动力让她有真正的自由。

从小时候在牧场上生活,驯马,到长大辗转各处做教师,做女佣,被骗婚,卖私酒,开修车厂,学会开飞机,经营牧场建水坝,她的人生经历丰富迷人又充满了野性的气息。尤其是她对自己婚姻的把握,在发现自己被骗婚后,对那个卑鄙又狡猾的丈夫说“你太高估自己了,你并不爱我,你也没有毁了我,因为你还不够格”。也可以在确认了自己的心意后觉得不需要兜圈子或装模作样,直接骑马去找吉姆问“你愿意娶我吗?”,真……勇敢而自由。她的女儿也同样,不忍看牛被宰杀而偷偷放走它们,确认自己想在牧场的心意后主动要求学剥牛皮,虽然不忍心到一边哭一边动手,却也能迅速地驱逐不愉快的记忆,继续高高兴兴大口吃牛排,了不起的姑娘。

如果有负面评价,那就是莉莉一直对教导孩子太过自信,始终很难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希望孩子们的学习,职业,配偶选择都在自己的喜好和心意之下,符合人物强势的性格。但让她显得,没有那么智慧与开明了。

把这本书当小说来读,真的向往这样的生活与性格。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以做到什么。敢于尝试挑战,敢于认清现实。活得忙碌积极而充实,自己的能力与智慧承担得起这样的自由。

当然,也要知道不自由的原因。

《半驯之马》读后感(三):《小英国 大伦敦》:我们要什么样的恺蒂?

那时,辽宁省还是全国出版的一个重镇,小布老虎呀,脉望呀,万象呀,凡是辽宁出版界策划出版的书系,几乎都是爆款。我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恺蒂的,她的《书缘情缘》,非常喜欢,用一位网友所言,“她的妙处不在大或深,而是有一个宽阔的国际视野。登泰山而小天下,眼界自是不同凡人,兼以笔头又罩得住,自然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了”,《书缘情缘》一书里的全部篇什,几乎都能旁证网友的判断。后来,三联书店的《楼上楼下 屋里屋外》,上海书店的《南非之南》,在我看来,是与《书缘情缘》一脉相承的,如果用更简短的话语形容恺蒂,就是无论什么样的话题,到了恺蒂的笔下,就书卷气十足,散发出优雅的芬芳。

我是《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的忠实读者(可惜,已成绝唱),从创刊那一期开始,就没有漏读过一篇好文章,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恺蒂行文的变化我应该早就觉察到了。只是,恺蒂不像某位霸住《东方早报•上海书评》固定版位的作者,文章已成无病之呻吟,也要周周与我们见面。偶尔出现在报端的恺蒂文章,变化是渐渐发生的,直到这些文章被结集成《小英国 大伦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我得以将恺蒂近期的文章集中在一起阅读,才赫然发现,那种几乎成为恺蒂标签的有着国际大视野的书卷气,是视野越来越大,而书卷气呢?得使劲嗅了。

《小英国 大伦敦》,将恺蒂最近期的文章分成了三个专辑,“论政”、“说事”和“评书”,尤以“论政”部分分量最重。

5年前,曾用十一长假去英伦三岛走马观花了两个星期,从伦敦进入英格兰后,一路向北,到苏格兰后折向北爱尔兰,再到爱尔兰。伦敦的富庶尤其是大英博物馆的豪奢令人景仰,可是到了苏格兰,直感经济实力相比伦敦是下了一个陡陡的台阶,爱丁堡,苏格兰的首府啊,到了晚间7点半,街头几乎没了行人。到了贝尔法斯特,刚刚从北爱共和军和英军对峙中获得和平的北爱尔兰的首府,街景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上海。只阅读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和简•奥斯汀是看不到这种差异的,当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三位作家也不能回答我,倒是恺蒂的《小英国 大伦敦》的“论政”部分,给了我这种对英国只想有浅尝辄止的了解的群体,满意的答案,留或退出欧盟的公投呀、北爱尔兰暴力冲突的来龙去脉呀、丘吉尔的评价呀,等等,所以,我说,恺蒂的这一本,告诉我们许多应该知道的关于英国的常识。

因为流失了书卷气,让我在读完“论政”部分后有些遗憾:那还是恺蒂吗?恺蒂自己的后记让这本署名恺蒂的书,如假包换。如若感觉怅然若失,要问的就是我们读者了:我们究竟要什么样的恺蒂?如果“论政”部分的文章无法在保留恺蒂特有的书卷气的同时,告诉我们那些我们必须知道的关于英国的常识的话,那么,去“说事”和“评书”里寻找我们喜欢的恺蒂吧。

其实,“论事”里的《想象(尤利西斯)》、《查令十字街的昨日与今天》和“评书”里的《两面狄更斯》和《曼特尔刺杀撒切尔》等等篇章,都可以铺成出有着恺蒂标签的文章,可不知何故,读来就是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我的一位书友说,“恺蒂以前写得很用心”,我当然明白她的言下之意,只是,我不愿意那样去评价《小英国 大伦敦》,倒是可以借此提醒自己:要写自己愿意写的文章,同时,还要懂得节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