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精神疾病与心理学》读后感100字

《精神疾病与心理学》读后感100字

《精神疾病与心理学》是一本由(法) 米歇尔·福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1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神疾病与心理学》读后感(一):心理与疾病,疯癫与文化

有一个很好的理由能说明心理学永远也不能控制疯癫,那就是心理学只在疯癫被控制、已经被排斥出悲剧之后才成为了可能。当疯癫的迹象间断且喧闹地在奈瓦尔或阿尔托、尼采或罗素笔下重新出现的时候,面对这种向只因“心理学家”的存在而使当代人沉重地遗忘了的悲剧性撕裂和自由借来含义的语言,闭上嘴说不出话来的,正是心理学。

《精神疾病与心理学》读后感(二):《疯癫与文明》总纲

《疯癫与文明》总纲,简单的说疯癫在17世纪以前,赞扬多于排斥,而赞扬也是来源于宗教观念史,比如医生们被教会权力机构召集在一起,负责证明所有出神、神灵感应、先知论和圣灵附体现象都只是由情绪或精神的剧烈运动引起的。 17世纪中期以后,疯癫被排斥,收容所不仅收容疯子,也收容残疾人、悲惨的老人、乞丐、长期失业者等等无法为资本主义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经过一种同化,疯癫与他们结成亲属关系,也就是说他们是潜在的疯子或罪犯。此时,疯癫作为疾病的重点转为疯癫作为社会认可与否的关键因素。 这时,商业世界中典型的罪恶不再是傲慢或贪婪,而是游手好闲。 到了18世纪末,随着人本主义的实证科学到来。疯癫的人开始服从于一种从不间断的社会和道德的检查,反复给他灌输从属、谦卑、罪恶、感激这些作为家庭生活的道德感情。疯癫的人的行为被监视,意图被贬低,妄想被驳斥,错误被丑化,一切不符合正常的偏离都要被立即惩罚。此时医生的职责远非治疗性干预,更像是一种伦理疯癫人的行为检查。在收容所中,他就是道德规范的警察。 所以作者提到:如果没有19世纪的“慈善”在一种“解放”的虚伪类别下围绕在疯癫周围的道德化虐待,那么这一整套疯癫心理学就可能不会存在。(也就是说如果没有19世纪的人本主义的精神病学,比如让疯癫的人回归正常,就不会有一整套针对疯癫的疯癫心理学存在) 然而,疯癫已进入了价值系统和道德镇压。它被圈进了一个惩罚性的系统。

《精神疾病与心理学》读后感(三):被福柯自我嫌弃的其第一本专著——哲学+心理学

1954年初版,1962年再版做了大量修改。福柯第一本专著,却一直被其自我嫌弃。哲学+心理学,看看大师的起步。

I

精神病理学(心理)vs器质性病理学(生理)

精神分裂与妄想症 赫拉克利特谈睡眠“醒着的人有一个唯一和共同的世界;睡着的人转向了他自己的世界”。 “疾病的症结就在一个私人世界和一个对世界的不真实性的委身的这种矛盾统一之中。或者用另一种词汇来说疾病既是向最坏的主观性的隐退又是向最坏的客观性的跌落”

II

精神疾病的判断有赖于它所存在的社会文化制度。在某些文化里疯癫被赋予巫术宗教神性;在欧洲文化进程中,哥特巴洛克文化里常引用疯癫;欧洲资本主义进程中,又将疯癫同其他贫穷残疾道德堕落犯罪人群关进一个笼子,为了可以让社会不受干扰能理性发展;法国大革命释放了关押人群,除了疯子;进而有专门管理囚禁疯癫人群的疗养院(精神病院);正是在这样环境下,引发对心理学精神病理学的研究发展。(电影《发条橙》,纪录片《囚》)

社会对精神疾病(心理病)的宽容度。 “面向一个妄想性的世界,疾病意识不是因一种想象的强制而受到约束的,而是由于承受现实的强制意识躲进了一个疾病世界,在那里它再次遇到了这个同样的现实强制,尽管意识在那里已经认不出它来了:因为人不是通过想要逃避现实就能超越现实的。” “当人与他的语言中发生的事无关时,当他无法在活动产出中识别人和现行的含义时,当经济和社会决定强迫他而他又无法在这个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故乡时,那么他就活在一个令像精神分裂症这样的疾病形式成为可能的文化中。”

“作为现实世界的外人,他被送回到一个任何客观性都无法保证的私人世界里;然而,因为服从于这个现实世界的强制,他感觉他所逃避的这个世界就像是一种命运。”

“当代世界令精神分裂症成为可能,不是因为这个世界的事件使它变得无人性和抽象,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对这个世界做了这样一种解读,以至于人无法在这个世界中认识自己了”

《精神疾病与心理学》读后感(四):小摘要

精神疾病与心理学 精神性病理学跟器质性病理学不同,不能等而论之(抽象工作的方案、正常性指标、患者与环境)。 倒退是精神疾病的描述性面貌之一,取消复杂、高层次的同时释放破碎、低层次的,(Janet:社会性倒退)精神病理学只能是病人人格的科学。 发展和历史的不同,通过历史来研究,病人因为焦虑而试图去现实化,去现实化是倒退的动机,病态的冲突是内在的矛盾(与正常的外在矛盾区分),疾病是针对焦虑而求助与过去建立起的防御机制,疾病历史的特征是这种单调循环。 从内部理解疾病,直观(现象心理学),对疾病意识的理解和对其领域的重构是精神疾病现象学的两个任务。疾病产生于某时刻,但病人将其理解为一种命运,“整个存在过程中都在稀释自己的症状”。 跨主体领域。疾病意识总是与参考一同展开(病人能意识到什么是正常,或者是能意识到作为对照的另一世界) 疾病对时空感,社会、身体关系的影响。 疾病的世界。 疯癫,对正常的偏离(Durkheim等),批判,偏离一直存在但不意味着加上价值判断(人类学的、历史学的)(即疯癫不意味着要被排斥)。 疯癫被消音:资本主义兴起,疯子和其他不能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生活的人一同被收容,没有治疗的意思。 只剩下疯子被收容,开始有治疗的意思,但措施用于惩罚。 疯癫只有在心理学中才被异化为错乱,疯癫心理学终将取消心理学。 应把疯癫作为总体结构来研究。 理性和无理性的对抗,现代,分割策略(防御等)构成感知疯癫的框架,(日本对疯子的宽容),对疯癫的感知变成了对疾病的识别,精神疾病学开始被构建,理论组织与一整套实践系统相连。 倒退,被精心构建的童年生活与残酷的成年生活(之间产生断裂,冲突与矛盾,成长危机)。社会无法了结过去,无法将过去与经验同化到当前内容,以宗教为例。 焦虑,社会矛盾,局外人。 “当人与他语言中发生的事无关时,当他无法在活动中识别人和现行的含义时,当经济和社会强迫他而他又找不到故乡时,他就生活在了令疯癫成为可能的文化中。” “西方人建立了快两个世纪的人与他自己的这种一般性关系之中……放在最广泛的层面看,就是人通过他自己就是真理的真理这个基本公设,来代替他与真理的关系。”

《精神疾病与心理学》读后感(五):笔记

焦虑

>> 就像恐惧是对外部危险的反应一样,焦虑是这种内在矛盾的情感方面。作为情感生活的彻底混乱,焦虑是双重性的重大表现,它在双重性这种形式中完成,因为它是对同时发生的矛盾的令人眩晕的体验,是对生和死、爱和恨的相同欲望的考验

>> 就像恐惧是对外部危险的反应一样,焦虑是这种内在矛盾的情感方面。作为情感生活的彻底混乱,焦虑是双重性的重大表现,它在双重性这种形式中完成,因为它是对同时发生的矛盾的令人眩晕的体验,是对生和死、爱和恨的相同欲望的考验

心理发展

>> 心理发展是通过焦虑而转变成个人历史的;的确,是焦虑通过结合了过去和现在而建立起它们的关系并赋予它们相同的含义的;

>> 心理发展是通过焦虑而转变成个人历史的;的确,是焦虑通过结合了过去和现在而建立起它们的关系并赋予它们相同的含义的;

疾病的生成视角

>> 但是不管病人有多么清醒,他对他的病都没有医生那样的视角;他从来不会以那种思辨的距离去将疾病理解为是一个在他体内发展但没有他参与的客观过程;对疾病的意识是在疾病的内部获得的;它扎根在疾病中,当感知到疾病的时候,它也是在表达疾病。

>> 但是不管病人有多么清醒,他对他的病都没有医生那样的视角;他从来不会以那种思辨的距离去将疾病理解为是一个在他体内发展但没有他参与的客观过程;对疾病的意识是在疾病的内部获得的;它扎根在疾病中,当感知到疾病的时候,它也是在表达疾病。

>> 疾病只在承认它是疾病的文化内部才有其现实和价值。

疯癫与心理学

>> 心理学永远都不可能说出疯癫的真理,因为是疯癫掌握着心理学的真理。

>> 心理学永远都不可能说出疯癫的真理,因为是疯癫掌握着心理学的真理。

>> 说当代的疯癫与机器领域和人与人之间直接情感关系的消失有关

拓展阅读

精神分析引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