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给人好印象的秘诀》读后感精选

《给人好印象的秘诀》读后感精选

《给人好印象的秘诀》是一本由美]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Heidi Grant Halvor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人好印象的秘诀》读后感(一):职场360°无死角好评秘诀

钱丢丢《每天听本书》D7——《给人好印象的秘诀》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 2017.6.20

今天听的这本书是一本教你如何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的工具书。作者首先分析了人们看待一个人的步骤和方式,然后据此提出给别人留下良好印象的三个关键点:让别人信任你、让别人感觉良好和让别人觉得你有用。(具体如图,图片来源《得到》)

《给人好印象的秘诀》读后感(二):友善,有能力,对别人有用,又没威胁

1.人与人之间第一次见面,观察者根据直觉、常识、经验及假设会得出“第一印象”。 2.“第一印象”当然不可能是完全准确的,观察者一旦发现现实与印象不符合,就会纠正偏差。 3.然而,纠正偏差是一个理性分析、费时费力的过程。如果不是“觉得有必要”特别“想知道”,观察者一般不会主动去探索。 4.与你这个陌生人一接触,观察者首先考虑:你是敌是友?有何意图?这时候就要看你的友善程度和能力展现了。越友善自然越喜欢,越有能力也越激发观察者的结交欲望。 5.怎么表现友善呢?专注倾听,积极互动。换位思考,寻找共性。分享自己也有脆弱的时候。 6.怎么展示能力呢?“告诉”对方:你能抵抗利益、诱惑,有潜力,谦虚,“无意识”摆出有权势的姿态。 7.观察者会以自我为坐标,衡量他人取得的成就与自我的相关性。如果相关性高,别人取得了成就自己没有,视为威胁;如果相关性低,别人有没有成就跟自己没啥关系,会比较缓和。 8.如果已经产生了威胁,示弱自己肯定对方,寻找共同点“咱两还是一伙的”。 9.相处中,如果发现“你对他是有用的”“你能给他提供帮助”,观察者就会瞬间被吸引过来。 10.总结一下,“好印象”就是友善,有能力,对对方有用,与对方没威胁。

《给人好印象的秘诀》读后感(三):社会性第一步——给人好印象

知识爆炸经济发展,好学校、好工作都不足以作为一个人价值的名片;互联网时代下,无论是线上的朋友圈、微博、豆瓣、论坛等等还是线下的风评、人脉、平台,阶层越往上走越是立足于个人品牌的建立。构建和经营个人品牌,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学科来研究。价值体系、知识体系、人际关系体系或者是诸如演讲、沟通、写作等具体方法,都是构建个人品牌的基石。而每一个试图打造个人品牌甚至只是想要良好社会关系的人,给人好印象都是必要的。

这个问题相信几乎所有人都曾思考,形成过或点或线的一些认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的《给人好印象的秘诀》以更理论化的论述,将给人好印象形成了一个小系统。

所有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人的外表、肢体动作、甚至是名字、头像都会给我们留下直觉形成的第一印象,虽然其往往充满主观和偏见,但是我们总习惯于这样走潜意识的捷径,而纠正认知偏差费时费力,不愿去做。如何优化第一印象并激发大家纠偏机制呢,作者提出了三个理念:

我曾经深入思考过对于“朋友”的理性评价模型,大致是一个人对你的价值I等于这个人的能力A(包括其朋友赋予其的价值)乘以他向你开放的广度B,对于朋友的朋友还可以以这种机制来传导计算(I’=B*B’*A’)。作者的“信任透镜”与我上述理解如出一辙,通过专注、同理心等形成“温暖”信号,并通过意志力、体态等展现出“能力”,便会激发对方值得信任的判定。在能力的展现上,潜力比现有实力更吸引人,放松的姿态最体现权势性,抽烟、懒惰、撒谎等不良嗜好直接降低了意志力这一打分项,相比扣分的自吹自擂,谦虚反而能提供20%的能力加成。

接下来,作者提到了第二点“自我透镜”,记得我之前曾发过一个微博:

《给人好印象的秘诀》读后感(四):“经营”并非“虚伪”

机器猫有一集里,一个男孩不小心弄坏了胖虎的东西,正当野比和强夫都觉得这个人就要大难临头,为他捏一把汗的时候,胖虎却哈哈一笑,毫不在意。这个时候,我们的作精主人公野比大雄当然是不信这个邪的,胖虎是生病了还是转性了?他百思不得其解,终于鼓起勇气也去小小地“招惹”了一下胖虎,是比弄坏东西小的多的小小招惹,结果换来一顿胖揍,只好回家找机器猫哭诉。

“嘛,这个世界上就是有这样的人啊。”机器猫说,“讨人喜欢,怎么也叫人记恨不起来。” “我为什么不是,我也要这样。”野比哭闹起来,逼着机器猫去掏他的百宝袋。

小时候每次看到这里,就要感叹一句,野比真是好啊。有机器猫这么个好伙伴,还有那么多宝贝——虽然每次都被他内“作死”用法而搞得尴尬收场,但宝贝毕竟还是宝贝啊,就算没有任意门、竹蜻蜓,能有“让人不生气”的药丸,也很可以令人羡慕了。

小时候的我自然也不知道,所谓“让人不生气”的药丸虽然是没有的,但是“讨人喜欢”的技巧却是存在的,就比如《给人好印象的秘诀》里面介绍的那样。读过这本书,就会发现让别人从第一眼就开始信任你、喜欢你,并且发自内心、真心实意地帮助你的秘诀,说开了也并不难,无非就是要认识到,人和人之间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然后再有所针对地去消除那些负面的影响。书里面引入的概念就是“透镜”。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透过各种各样的透镜看待别人,这些透镜,比如书里面介绍的信任透镜、权势透镜、自我透镜;包括一些基于性格上的趋利避害、焦虑冷淡模式等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真实,所以我们一方面是要了解这些透镜的工作原理,从而达到消除误差的目的;另一方面,就好像近视眼透过镜片能够将世界看得更清楚一样,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些透镜来放大自身的优点,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写到这里估计会有一些人觉得反感,似乎这样用心地去“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太过“鸡贼”,不够真实,不够洒脱,保持有“我就是我,喜欢的人自然会喜欢”想法的,想必也不在少数。让我想起我妈,我妈从来不屑于那些“婚姻经营”的鸡汤道理,以她一直以来所保持的小女孩的天真想法看来,“经营”婚姻,太过虚伪,自己家里为什么还要戴着面具?所以她嬉笑怒骂,最终渐渐变成只有怒骂没有嬉笑。爱情就这样消磨掉了,一生也就这样苦多乐少地消磨掉了。

若是稍加“经营”,断不至于如此。虽然我这种想法也是有点天真的,毕竟世间事纠缠复杂,不是一句话、一个观念就能开解得了;但还忍不住会去想那个“如果”,毕竟,原本应该是至亲至近的人啊。所以话就说回来,“经营”绝不是“虚伪”的代名词,其实《给人好印象的秘诀》里面是有提到的,真心待人、不计较眼前的得失,是最能够让人建立信任感的几点之一。就好像老话说的,吃亏是福。

学语言的时候大概重要经历一个过程,就是从书本走向实战。当你第一次想要去打一通英文电话,和对方沟通某项事宜,你是不是也会在本子上事先写下要说的话,想尽应对的策略,然后才深吸一口气开始拨号呢,也许和别人相处也是这样,当然了,有的人很幸运,他们从小所在的环境让他们自然而然地习得了与人相处之道,天生就能讨人喜欢,而吾辈这种社障交际苦手们,羡慕之余,不如就花上几个小时好好地读一读这本《给人好印象的秘诀》,应该也是会有所得的吧。

生活中的姑且不谈。毕竟,在职场中让人获得好印象,可是实实在在地有利可图的哦。

加油。

《给人好印象的秘诀》读后感(五):“有能力”“无威胁”是关键!

一本心理学+社交的书籍,给人留下好印象是决定社交成败的关键,事关朋友关系、师生关系、主雇关系等...

了解如何给人留下好印象之前,要明白主观印象形成的机理和步骤:

我们经常强调第一印象很重要。古语云:人不可貌相。但第一印象往往伴随着误解和偏见,因为观察者根据常识、经验等,凭外表、肢体动作、言语、地位等信息形成初步印象。

这一步,是无意识、主动形成的。

在认知这件事情上,人们都是“认知吝啬鬼”,除非有强烈的动机促使观察者进一步深入,才会启动纠偏机制,最终形成正确的认知。

因此,在社交中,要努力激情他人认知欲望,启动纠偏机制。

给人留下好印象,还要注意三个关键点:信任透镜、自我透镜、权势透镜。

信任透镜:观察者会首先想到你是敌人还是朋友?你有何意图?以此判断你对他的威胁程度,毕竟没有人喜欢跟有威胁性的人有过多交往。

是否有威胁:取决于你表现出来的温暖程度和个人能力。

提高温暖度:专注倾听-倾听过程要互动,微笑、点头;表现同理心-换位思考,尝试寻找双方的共性;信任别人-主动分享经历、示弱不逞强;

展示个人能力:显示意志力;适当谦虚;适当摆出些有权势的姿态,这点要强调下,没有权势的人,会影响自信心,姿态往往是松垮、拘谨的,会给人能力差的印象;多强调潜力,潜力代表不确定性,会刺激观察者大脑多关注、付出更多思考;

自我透镜:观察者往往在观察过程中做比较,以达到保护和增强观察者的自尊的目的,让观察者感觉自己更出类拔萃,更有优越感。

自尊受别人成就与自己的相关性影响,相关性高,威胁性高;相关性低,威胁解除。

了解观察者减轻威胁的方法就可以找出应对办法:1.把你当成“我们”的一员,占你的光;2.跟你成功的领域划清界限;

如何应对:示弱-有意降低你对观察者自尊的威胁;肯定对方的成就;寻找共性-营造“我们”的感觉;

权势透镜:是给“有权势”的人来评估你对她是否“有用”。

如何发挥作用?

当有权势者在观察过程中,发现你的“有用性”,他才会做到对你的准确观察,因此“有用性”是关键。

这点更应应用到跟上司领导、老板打交道等方面,“有用性”=预知对方需求、满足对方需求,当然不是阿谀奉承,而是寻求互利共赢。

读后感:“互联网+”时代,社交工具越便利,人的关系越疏远,特别是微信的使用会给人朋友很多的错觉,殊不知朋友圈有多少仅仅只有一面之缘。看过一个例子,有个人在一次论坛跟某位大咖合影、互留微信,一直不敢打扰对方,直至向对方求助,万般思量、仔细斟酌后发出求助信,却被无情拒绝。用这本书可以解释:一来只有一面之缘,难免留下错误、偏见印象;二来,观察者感受不到“有用性”,也就是实力,自然不会伸出援手。因此,在社交中让对方感受到能力和无威胁,是社交成败的关键。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