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写在基因里的食谱——关于饮食、基因与文化的思考》经典读后感有感

《写在基因里的食谱——关于饮食、基因与文化的思考》经典读后感有感

《写在基因里的食谱——关于饮食、基因与文化的思考》是一本由纳卜汉著作,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1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在基因里的食谱——关于饮食、基因与文化的思考》读后感(一):你是谁,该吃啥

本书讨论了基因、食物与文化之间的交互作用,探讨了一些由基因导致的遗传易感性疾病的深层历史因素,即不仅仅是基因突变,而是历史上的环境适应。

不同种族文化的传统食谱使得各种族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得以生存繁衍。传统食谱是历经上万年留存下来的结晶,也是食物与基因、文化磨合出来的成果。当今世界,各国文化与物质上的交流为各种族带来了新的食物,然而当地人们的基因无法适应快速改变的食谱,导致了某些遗传易感性疾病的发生。

因此,不同种族的传统食谱对不同种族人们的影响与作用,是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

《写在基因里的食谱——关于饮食、基因与文化的思考》读后感(二):传统食谱给我们的启迪

本书是一本实例众多,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营养学科普读物:

通过阅读你会了解到墨西哥、爪哇人、印第安人、地中海、远古人的饮食特点以及有关糖尿病、辣椒、橄榄油、奶粉的轶事,对现代人的影响和受到的启发。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同的人群因地制宜的形成不同的饮食习惯,当地传统食谱可能看上去容易引起健康问题,但是由于当地人的耐受力和食物结构的相互影响,可能不会引发疾病。而当地的没有的食品,可能对健康产生大的伤害;

现代社会变迁加快,人们的身体对很多现代食品还没有适应,而先祖饮食由于生态的改变,甚至动植物本身都进化了,因此很难复制,所以不应相信所谓的传统食谱。

人与人的基因都是不完全相同的,所以没有万能食谱;

《写在基因里的食谱——关于饮食、基因与文化的思考》读后感(三):《写在基因里的食谱》三句话

1、当我们在某个特别 的地方居住一段足够长的时间,机体在进化过程中就会被各种特殊食物选择、环境压力以及疾病因素所不断重塑。

2、99%的相同意味着在我们的dna序列上,每1000个核苷酸中就有一个是不同的。人类基因组中含有三十多亿个核苷酸,也就是说大约有3000万个核苷酸在不同的个体间存在差异。一个核苷酸的变化就可能改变基因的表达,影响下游蛋白质或者酶的功能。

3、人类在遗传层面对疟疾这样的疾病以及蚕豆这样的食物的适应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尺度里——一千年或者数千年一一得以实现。我猜想修补某个基因(比如G6PD)所需要的时间可能取决于疾病或者某种特殊物质对于人类生命的威胁程度。

对这本书有更多想探讨的,可以扫码加我微信。

《写在基因里的食谱——关于饮食、基因与文化的思考》读后感(四):舌尖上的基因

味道经常是一种不可靠的体验。味觉是混合了生物学、社会文化和个人体验的暧昧概念。经常会显得神秘而有趣,有时候又会带来痛苦或抑郁的感受。就演化而言,对味道的感受存在的时间似乎甚至早于性爱。也就是说人类坠入口腹之欲早于坠入爱河了,所以,让《写在基因里的食谱》来给我们科普一下,不要在爱情还没有来的时候,我们把美味给丢失了。吃到健康美味的食物一直以来就是困扰人类的问题,当我们要吃的健康的时候,我们被快餐文化带来的食品所淹没。传统认知里没有生命力的食物是无法维持人体健康的,可是要探索一条健康的食谱,势必要回到过去,那些个养育了我们爷爷奶奶的食物才是我们无比熟悉的食物,因为那些食物已经深刻的融入了我们的基因,这就是为何儿时的味道总是萦绕心头挥之不去。在很长一段追溯祖先们的饮食旅途中,作者跨越了五大洲做了不同原住民实地考察和研究,记录和回顾当地的人的食谱。为我们自己可以去回顾自我家族的关于基因和饮食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些方式方法,还对我们重新把目光投向链接食物、基因与习俗的纽带上有一个新的认知。对于文学家来说就是灵魂的记录,普鲁斯特的玛德琳小饼干是味道理想的载体,茶水里冒出来的蒸汽,会带着蛋糕里挥发的香气化合物,通过鼻后抵达嗅觉受体所在的嗅觉上的皮中,然后穿透他的基因直逼他的灵魂,让他写下了通过味道唤起大量记忆和情感的不朽文字。

《写在基因里的食谱——关于饮食、基因与文化的思考》读后感(五):写在传统食谱里的基因秘密

忘记了是哪一期的《圆桌派》陈晓卿作为嘉宾在谈论美食话题的时候,提到了这本书。对于这个仿佛说任何话都带着微笑的人推荐的书目很感兴趣。“非借之书不可读”可能是懒惰者的一种托辞,这本书买来以后确实在书架上、枕头边放了许久,偶尔想起来就翻开序言看几眼,或许是与这本书的缘分还未到(可能又是懒惰者的另一种托辞)然后放下。再拿起来还是看完序言就放下。最近这一段时间,对自己的时间重新进行了规划,阅读也逐渐提上日程,再次翻看这本书,竟也逐渐产生了兴趣。一个个小调研(或者是小故事吧)发生在爪哇、撒丁岛、地中海、墨西哥、夏威夷。带着对这些地域居民生活方式的好奇心de,走进他们,了解他们的饮食习惯,文化传统和身体情况。竟然才知道饮食、基因与文化之间的联系竟是千丝万缕。以前只以为健康的饮食就是低碳水高蛋白多膳食纤维,可是却忽略了因地域特征不同带来的生理差异,导致低碳高蛋白以及丰富的膳食纤维并不必然适合所有人。

越成长越觉得“联系的普遍性”是真真的哲学之光。饮食、基因、文化的联系或许是我不曾想过的。就想在读时候一章的时候我在听吕思清的《梁祝》,小提琴搭配传统的中国故事,竟然演绎了16分钟,也是以前不曾想过的,可是听起来也确实还不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