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锦集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锦集

《生活在别处》是一本由(法) 米兰·昆德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42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一):21.12.28

两个人彼此靠近总需要超越某种相异性,而拥抱的一瞬之所以醉人就因为它只能是一瞬的时间。 “最糟糕的不在于这个世界不够自由,而是在于人类已经忘记自由。” 有时候她想画家对她的爱也许只是源于对她的误解,她也会问他究竟为什么爱她。他回答她说,他爱她就像拳击手爱棚媲,歌唱家爱沉寂,强盗爱上了村里的小学教师,他说他爱她就像屠夫爱上小牛犊那惊惧的眼睛,闪电爱上了屋顶的宁静;他说他爱她就像爱任何一个被爱的女人。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二):生活在别处

作者 米兰-昆德拉,法国籍的捷克作家,讲述了捷克大革命背景下一个诗人短暂的一生。

他被称为诗人,因为一出生就被妈妈灌输了有一种特殊的使命,他向往自由但始终摆脱不了妈妈的束缚;

他写了很多诗歌,但是能被世人认可的就聊聊几首;他渴望爱情的永恒,和形形色色的姑娘交往,但没有一个走到了最后。

小说的整体风格有点诗歌色彩,但不乏对细节的细腻的描述,虽然时代背景和我们现在相差很远,有时候会感觉有些乏味,但是妈妈对儿子那种几乎变态的爱护,会让我们折射到现在的家庭教育的问题。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三):克萨维尔杀了雅罗米尔

克萨维尔杀了雅罗米尔,这是雅罗米尔希望的。在看完书后的第一分钟,我也是这么想的。

但,被克萨维尔杀死,还是雅罗米尔最后的狡辩。从来他都不曾踏入他诗意的梦里,他只是死在了自己母亲的怀里,死在自己怯懦里。

这个注定的诗人,他笔下的诗从来未曾真正打动过除了他自己以外的人。而他短暂的一生也未曾真正爱过一个人。他用幻想自己是诗人的方式壮丽自己的生活,但是生活又怎会受他欺骗。你是强大还是弱小,你是肤浅还是深刻,你是怎样不由得心决定,心是最烂漫的,也是最脆弱易变的,你所做的一切才是你样子,它的丑陋模样就是你本来的模样。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四):生活在别处

谢天谢地,总算把《生活在别处》看完了,后劲好足,我今天骂完最好明天别再骂了哈哈。爽文结尾,雅罗米尔死了,在一个集会上被他曾告密揭发的画家的朋友踢到外面,又羞又怒又冷,死于肺炎,在他那个性格扭曲的控制欲旺盛的妈妈眼前离开,死前心想妈妈才是我最爱的女人。最恨告密者,该。而且他之所以告密并非出于他对于“革命”怀有多么“崇高的”信仰,书里随处可见的,他只是想通过夸夸其谈来让人家把他当一个男子汉看待,他把画家送进去监狱以后,在其他的场合也时不时的“画家上身”,可以说在政治上他是一个说说而已的骑墙派,但是在内心里,他是一个懦弱的可怜的可笑的阳痿的妈宝男娘炮。他最后还告密了她女朋友的兄弟,妈呀,这可是唯一一个能接纳他的女人。。作为一个社会人,他渣到了极点。不过,我也不得不承认,那么讨厌他,也是因为他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我也有的懦弱的病态的一些方面。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五):生活到底在哪

这本书作为一本小说而言,是十分标准的,习惯西方小说的表现形式后,读起来甚至有流畅感。总体长度也不长,如同流动的小溪,在没注意到的时候就已经断流。

这本书讲的故事并不复杂,也不会复杂。

然后就是它讲了什么,讲了生活在别处。这个标题,生活在悲哀的现实中,留给理想的光鲜,或者生活还有它的背面,如同一个硬币拥有正反。

是一个很诗意的标题。

接下来引人注意的是“诗人”——既是个体也是群体。作者讲述诗人在现实中的无力,诗歌下所掩藏的并不那么好的现实,讲诗人想要回归母体,于是用诗歌创造了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来逃避。直到死亡让诗人直面现实。

文中对诗人的种种描述,在我心中并不是作者尖酸刻薄的讽刺,而更接近于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哀。让我想到,我就是那个诗人,而我也只能这样无能狂怒,将迷茫投入到其他的地方,却始终不能掩盖自己还在迷茫的事实,于是始终是孩子,没有办法成为男人。

生活在别处,我生活在这些书本所构筑的虚拟中。这本书讲的,其实就是无能的迷茫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