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摆脱精神内耗 为什么我们总被内疚、自责和负罪感支配》读后感100字

《摆脱精神内耗 为什么我们总被内疚、自责和负罪感支配》是一本由【美】瓦洛莉·伯顿(Valorie Burton)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2023-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摆脱精神内耗 为什么我们总被内疚、自责和负罪感支配》读后感(一):认别与摆脱内疚是精神内耗的拦路虎

认别与摆脱内疚是精神内耗的拦路虎 读《摆脱精神内耗:为什么我们总被内疚、自责和负罪感支配》 如果你经常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内疚感; 如果你不喜欢自己经常会因为小事儿而内疚; 如果你明明不想答应一些事但是还是会答应;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或许《摆脱精神内耗:为什么我们总被内疚、自责和负罪感支配》这本书里会给出一些答案。 01 莫名其妙的内疚到底是什么源头? 就像开篇作者写的一件小事一样,因为答应了孩子一个要求,明明不想答应的,但是就心软下来,觉得有点儿对不起孩子。 女性经常会有这种莫名其妙的内疚?那好了,按照书中的方法,我们先来想一想,这些内疚到底是怎么来的? 我们为什么会内疚?是真的做错了什么吗?这些事是一定应该由我们来做吗?为什么一定要由我们来做?为什么我们没有去做这些事就会感到内疚? 当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时候,还能够想到内疚的原因是什么吗?为什么一定要让我们这个个体来承担这种责任? 到底是什么引发了我们这样的内疚感? 不管有多少个问题,追根就是想知道自己的内疚感的源泉?心理学的理论中有许多种方式就是怕深问,当问题越来越多,当你量化就会发现,实际上一切并不复杂。 复杂的是我们没有去具体化,没有将每一件小事数字化,没有将每一个问题的根源揪出来,让一些找不到根的小问题困扰着,从而无法让自己向前思考。 02 让一切内疚的事务具体化、根源化 就像是内疚一件小事儿,比如对亲人总觉得付出的不够多。那么就可以深究为什么会有这种内疚感?谁规定你一定要付出的多,付出多少算是多? 是一个人付出多少钱按月给多少钱算是足够冲抵内疚感,还是要一个月陪伴一次,请吃一餐饭算是足够多。 将一切的陪伴与付出的钱与时间,全部量化以后,就可以得到让自己不再纠结于内疚感的生活,从而能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更优质的事情。 当然还有就是将问题根源化,就是你为何内疚?内疚的内容是什么?比如说付出的少让你觉得内疚,在量化之后,你要想为什么你会觉得内疚? 为什么别人要无偿享受你的付出?你为什么会因为付出这件事而内疚?因为没有付出付出这件事而内疚? 那让你给你亲人一家发一千块钱,一个月一家分一次,你愿意吗?大概就不是内疚的事,而是觉得不公平的事,也是另一种精神内耗了,这大概就是会产生愤恨和怨了。 03 内疚是一种心理活动,需要识别并分清真假 内疚并不一定是个绝对的对错题,而是因为如果这样的一种心理活动,因为你真的做错了事,还是正常的。 大部分的内疚是一种假的内疚情绪,这种怀绪主要是受外界环境影响,还是固有理论的影响。所以,做自己依然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 2023年,愿你在文学里与自己相遇,见证烟火滚烫,人间美好。

《摆脱精神内耗 为什么我们总被内疚、自责和负罪感支配》读后感(二):区分了真内疚和假内疚之后,终于可以摆脱精神内耗了!

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自我感觉十分良好:我应该没什么可内疚的吧,和别的情绪比起来,应该最少的就是内疚。

慢慢读进去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内疚感会隐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且会影响着我们的决定和行为。就像作者一开篇讲的她自己的故事,本来一个美好的早晨,却被她的一念内疚驱动,变得糟糕不堪。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会不自觉地为很多事而内疚,比如早上起晚了,没有坚持运动,陪父母或家人时间少了,做事效率低,甚至对自己关心不够都会引发我们的内疚。

从本质上说,内疚是你觉得需要为之道歉的任何一种情形,即使你本不应为之道歉。内疚会让我们有亏欠感,它是一种负债。我们会因为内疚而在心里不断对自己进行审判,从而导致进一步的行为。比如:我今天早上起晚了,然后我就会因此内疚,对自己的指控就是自己不够自律,然后做出判决——必须在今天之内完成很多任务等等。但往往这些判决会让我们生活得更糟糕,更紧张和更痛苦,而不是更好。

要改变这种被内疚支配的处境,我们先要分清真实的内疚和虚假的内疚。真实的内疚是你确实做错了事,比如忘记了好朋友的生日,那就立刻为自己的错误真诚道歉和弥补,行动起来就好。而虚假的内疚就是一种精神内耗,你其实没有做错,但是却“感到”内疚,甚至习惯性地说“对不起”,而这种虚假的内疚感常常不是觉得我亏欠了他人,而是觉得未能达到自我预期,觉得我应该知道更多、做得更好、变得更好。

作者指出,内疚感是由我们的错误想法引起的,要想改变感受,需要先改变想法,或者改变认知。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内疚,因为我们被困在某些固有的思维模式中了: 思维模式1:我做错事了; 思维模式2:我认为我对某人或者某物造成了伤害; 思维模式3:我做得不够; 思维模式4:我拥有的比别人多; 思维模式5:我没做某件事情,但我想做。

这些思维模式已经成为我们大脑后台运行的习惯了,我们要想摆脱让内疚做主的状态,就得识别出这些自动思考机制,在那些难以控制的想法控制你之前控制它们。作者也给了我们一个很有用的剥离流程(PEEL): P(pinpoint):确定“内疚触发点” E(examine):审视你的想法 E(exchange):把虚假的想法换成真实的想法 L(list):列出你的证据

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其实取决于我们的叙事方式,好消息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叙事,可以选择新的想法,建立一个真实的、能让我们解脱的叙事。而如果是真实的错误,我们也需要以足够的谦逊、勇气和诚实来面对它。

生活并不完美,我们也并不完美,只有放下内疚,我们才能快乐而平和地生活,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当然,这需要大量的练习,作者说就像肌肉一样,你锻炼得越多,它就会变得越强壮。

《摆脱精神内耗 为什么我们总被内疚、自责和负罪感支配》读后感(三):摆脱精神内耗:积极心理学教你如何不再内疚

“如果我们放任自己被内疚感掌控,就会对自己不满意,会在内疚的支配下做出不理智的决策,做出无意义的事情,最终伤害我们的工作、生活、亲密关系,甚至会让我们的爱扭曲。”

精神内耗,似乎是最近几年在年轻人当中兴起来的一个词语,尤其与大学生、打工人居多。我理解的精神内耗是指,虽然我们现在拥有安稳的生活,也不需要每天做辛苦的体力劳动,但是我们内心每天对自己是非常怀疑的,就如同《摆脱精神内耗》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什么我们总被内疚、自责和负罪感支配。

虽然这本书的标题中提到了精神内耗,副标题中提到了自责和负罪感,但是其实整本书都是在关于内疚这个词语展开的。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将名字写成精神内耗,大概是入乡随俗,因为精神内耗在国内算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词汇吧。

这本书的作者瓦洛丽·伯顿是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畅销书作家,同时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所(Capp)的创始人,她认为内疚感在女性中更为普遍。

的确,我感觉现在的女性承担了很多身份,不仅是自己,还要做好女儿、妻子以及妈妈的角色。不同的角色会有不同的要求,当没有达到要求的时候,就很容易感到内疚和情绪低落。

在书中,作者提醒我们,内疚感有可能会引导你做出不利的决策。最主要是由于大部分人内心对于幸福的不安,想不到吧,我们既渴望幸福又担心幸福的到来。

害怕自己随时会失去幸福,会导致潜意识里引入内疚这种消极情绪,也会让人想用各种办法来维持当前的幸福,一旦没有做到自己脑海中应该做到的事情,就会产生内疚感。

但作者也没有没有全盘否定内疚感,她提出内疚感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发现具有“大五人格特质”的人,内疚也会助他们成功,这5种人格特质是开放,责任心,外向型,神经质,友善。 其实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什么长期令自己感到内疚的事情,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也跟随着作者一起剖析了一次内疚感这种情绪。或许心理学的书籍就是这样,有时不能在阅读完立刻得到帮助,但如果哪一天有需要的时候,你读过的书就能够给你以启发。

书名:摆脱精神内耗:为什么我们总被内疚自责和负罪感支配 作者:[美]瓦洛丽·伯顿 类型:心理学·情绪管理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摆脱精神内耗 为什么我们总被内疚、自责和负罪感支配

评价人数不足

【美】瓦洛莉·伯顿(Valorie Burton) / 2023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