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内疚清理练习 :写给经常苛责自己的你经典读后感有感

内疚清理练习 :写给经常苛责自己的你经典读后感有感

《内疚清理练习 :写给经常苛责自己的你》是一本由【丹】伊尔斯·桑德 著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1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内疚清理练习 :写给经常苛责自己的你》读后感(一):《内疚清理练习》:做一个洞悉影响力、分清责任归属的人!

如果每餐没有及时为家人准备热气腾腾的饭菜,就会觉得良心不安;

如果每天没有给千里之遥的独居母亲打电话,就会感到内疚自责;

如果答应周末陪朋友一起逛街,却因偶发事件而爽约就让心情不好;

……

日常中,这样的良心不安是不是时有发生?

一旦出点问题,我们总习惯性地认为是自己的责任。但事实上呢?

丹麦作家伊尔斯·桑德的《内疚清理练习》为你支招解忧。作者认为,出现良心不安是因为你承担了太多的责任。

那么如何分担责任?作者在书中提供了一些工具:15种内疚清理练习。这些练习操作性、实用性、价值性都很高。学会它们,你就会减缓内疚感,让自己的心理减负,过快乐生活。

生活中,我们常常高估自己的影响力。认为自己是全能的,什么都可以做到,什么都可以解决。当某件事情发生后,往往会把责任拉到自己身上,产生内疚感。但问题是,有些内疚是非理性的,并不因你担责就可以解决的!

作者告诉我们,面对这个状况,我们首要的不是内疚自责,而是要优先考虑:我对这个状况有多大的影响力?

比如,你为生病自责时,你需要问:生病是自己愿意的吗?再如,当暴风雨毁了你的出海计划时,你需要问:暴风雨来袭是我的错吗?因为有些客观不可逆的问题,与你无关,不需要内疚,而你要学会课题分离,谁的责任谁来负责!

这就需要我们认清自己与对方的界限。哪些是自己的责任,是自己该负责的;哪些不关自己的事,把责任还给对方。哪怕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是如此。

有些父母因为年轻时忙于工作而疏忽了对儿女的照顾,他们就会自责内疚。于是当子女长大成人结婚成家后,为了弥补缺憾,一生都在进行过度补偿:为儿女买房买车,为儿女照顾孩子,为儿女的一日三餐奔忙……

儿女已成家立业,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他们有自己应该肩负的责任。如果父母为了消除良心不安,一味牺牲自己,就会剥夺儿女应该负起的责任。此时的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明确当下的责任,原谅自己,专注于自己的生活,给儿女做出一个好表率!

有些年轻的父母带孩子去超市,孩子往往会“钉”在玩具区不走,甚至还有个别孩子躺在地上耍赖撒泼,非要某某玩具。面对这种情状,有的父母为了面子,马上掏腰包,既迎合了孩子的期待,同时也迎合了店员的期待。因为他们觉得,如果不这样做,他们会内疚。

作者认为:恐惧是内疚的一部分。恐惧感可能使你长时间去迎合他人的期待,一旦不能迎合对方的期待或价值观,内疚就会出现。

为了避免内疚,此时的父母更应该直面恐惧,与内疚共处。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你要允许孩子哭闹尖叫,那是孩子的责任;而你呢,只需为此感到难堪、内疚,这是你的责任。因为从长远来看,这既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孩子负责。

总之,洞悉自己的影响力,记住自己并不是全能的,分清责任归属,对己对人都大有裨益!

《内疚清理练习 :写给经常苛责自己的你》读后感(二):多做内疚清理练习,更好认清自己,更好解决问题

小英很容易内疚,她总不懂得拒绝别人,偶尔拒绝之后又感到满心内疚。有时她心情明明很好,可看到同事心情不好,她就会为自己的好心情感到内疚……她很烦恼!

丽丽每次凶完孩子,总会躲起来哭,对孩子越凶,她自己就越难过越不安!她不知道自己怎么啦?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

韩倩时常感到良心不安,她觉得自己有病 …… 容易觉得内疚的人通常都比较有同理心,但过度内疚的人,是往自己身上加负担,必然活得比别人辛苦。 苏格拉底曾说: 认识你自己!

这真是一句绝妙的话! 了解自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生而为人,了解自己,才能更好了解他人;了解自己,才能更好爱自己,更好爱别人。

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内疚,适当减少过度的内疚感,建议你看看丹麦伊尔斯·桑德所写的《内疚清理练习》这本书。利用书中提到的工具,让自己更好地拥抱生活,善待他人。 伊尔斯·桑德是心理治疗师,她的硕士论文是以卡尔·荣格与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理论为研究方向的。她希望能够帮助人们清除内疚感,不再为别人而活,不再被内疚的情绪所控制,找回活力的自己。

小英其实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自己跟他人的关系,过分的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丽丽为什么凶完孩子会更难过呢?因为她面对的是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她总害怕因为自己的强势而造成孩子的怯弱、低自尊。可她做出让步,却又无法改变孩子的状况,生怕孩子在错误的路上越滑越远。 她觉得在孩子童年的时候,她的离开是有责任的,她要弥补,又不敢过高期待。 韩倩其实是模糊了自己的界限,过多的揽下了责任又承受不起。

书中提供的练习可以尝试,这些都是有的放矢的方法,是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的建议,它可以帮助人们减缓内疚所带来的压力,重新找回生命的自由与活力。

下面这个案例很常见吧—— 好好地吃着饭,妈妈督促女儿吃完了赶紧去检查作业的错题,女儿嘟着嘴答应;爸爸批评女儿的反应,开始教训她学业多重要;爷爷宠爱孙女,叫大家安静……餐桌上的气氛马上就变了。

这样的场景很普遍,妈妈很内疚也很委屈,她认为这一切是因为她开的头,她总要这么想——“如果我不这么说,就不会这样了”。

这样承担责任,对吗? 作者建议,先列一列影响力清单。 1.女儿成绩越来越不理想,错题越来越多,跟朋友出去玩的次数越来越多,这是事实。 2.爸爸忙于工作,没有督导。 3.爷爷宠爱孙女,对成绩不在乎。 4.妈妈很忙也很累,最近忽略了女儿。 5.女儿今年的数学老师抓得不紧,女儿是需要多敲打的那一类人。 这么一分析,很明显可以看出,并不是妈妈一个人的问题。其实她不在餐桌提起,在饭后提起,问题依然存在。妈妈该负的责任只有20%左右,当然,妈妈可以主动去协调。

她可以找爸爸多抽时间去督导,因为爸爸对数学更拿手;她可以找孩子聊聊,合理安排学习、交友和玩耍;她可以争取爷爷的支持;她可以和老师多联系,请求老师多指导。

这些都是内疚清理练习。

作者告诉容易内疚的人们: 如果你总感到疲累,又找不到原因,那么你的内疚恐怕已经过量了。 可能是包揽了太多的责任在肩上,也可能是开展太多的自我批评,如果深陷其中而不去寻找突破,那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好书,就是能够帮助人们更好认清自己,更好解决问题。 我们应该学会用友善的眼光看待他人,学会摆脱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学会和内心的恐惧做朋友…… 不应该躲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当一只鸵鸟,以为把头深深地埋进土里,就什么都看不见。或者向虚拟的世界寻求安慰,在放纵中迷醉自己。 找回属于你的力量,承担属于你的责任,协调其他人共同分担。 情绪低落的时候,你还可以这么做—— 把原因写出来分析,是因为没去做这些积极的行动造成的,还是习惯性的自我贬低自我批评造成的。 如果是前者那就考虑补救行动,如果是后者能,就应该改成比较建设性的方法,比如写“日精进”,看到自己一天天的进步;写自己的心情日记,感恩日记,发现生活的美好。 了解自己,探究关系,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尤其重要。 书的附录部分,很贴心地把15种内疚清理练习整理出来,读者完全可以对号入座。 这本不算很厚的160页的书,建议看看,适合放在床头,偶尔翻翻,看看感兴趣部分,听听有益的建议和方法。

我是影半夏,陪你读书。

《内疚清理练习 :写给经常苛责自己的你》读后感(三):无论职场妈妈还是全职妈妈,面对孩子都会感到内疚时,试试这样做

文|弥小木

当了父母后,面对孩子,你内疚过吗?儿童心理咨询师金恩熙在《当了妈妈后,重新学说话》 里,分享过这样的现象:有不少的职场妈妈,回家后会对孩子说“对不起”。这份对不起,不是因为做错什么,而是因为妈妈去工作,不能照顾孩子。

金恩熙分析,职场妈妈们,因为努力工作而对孩子产生内疚感,并因此对孩子道歉的情况并不合适。因为努力工作的妈妈,并没有做错什么。相反,妈妈的这种因为内疚感带来的歉意,会让孩子内心的安全感降低,进而无法对妈妈建立信任感。

我们都不是完美父母,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对于孩子都曾内疚过。当内疚来临,如何面对?《内疚清理练习》一书中,给了很好的处理建议。

《内疚清理练习》,是丹麦的心理治疗师伊尔斯·桑德所分享的,关于如何处理内疚,有效进行内疚清理练习的一本书。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伊尔斯·桑德对内疚产生原因的分析,以及如何面对内疚的方法。

什么是内疚?汉语词典的解释挺简单,内疚指的是“内心感觉惭愧不安”。

如果把“内疚”两个字拆开来看,“内”表示进入屋里,后来引申为“接纳”的意思。“疚”,则是久病的意思。“内疚”两个字连起来,更像是一个人,自己把自己困在了自责的情绪旋涡中。

《内疚清理练习》里,解释了一个人会感到内疚的原因:

伊尔斯·桑德将内疚分成了两种类型

理性内疚中,通常蕴藏着成长的潜力。感到内疚时,采取相应的补偿行动,能有效消除内疚感。而非理性内疚,更多的是针对一个人无法掌控的事情。

比如,电视剧《请回答1988》里,德善的爸爸因为帮助朋友,而担上了欠债,导致家里经济条件堪忧,只能住在地下室。一次去接儿子放学时,德善爸爸看到因为住房问题,儿子被同学嘲笑的场景。那个场景,让他感到内疚。此时德善爸爸的内疚,可以理解成一种理性内疚。这种情况,能通过他的努力工作去改善的。

同样的,在电视剧《请回答1988》里,有一集正峰因为身体原因,要做手术。面对从小就身体状况不太好的他,作为正峰的母亲痛苦不已,内心十分自责,觉得是自己把儿子生得身体不好。孩子出生时的身体状态,不是作为母亲的正峰妈妈所能掌控的。面对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而内疚,是一种非理性内疚。

如果一个人陷在非理性内疚中,很可能会被内疚感所压垮。还好,面对非理性内疚,伊尔斯·桑德给了具体的和解建议。

伊尔斯·桑德在《内疚清理练习》里,分享了面对非理性内疚的不同练习。总结起来,可以分成三步。

当感到内疚时,区分内疚的类型是第一步。如果是理性内疚,那就去做能做的事,担起该担的责任,尽量去改善情况。如果是非理性内疚,问两个问题,先把内疚情绪停在不那么自责的状态下。

问的是哪两个问题?有关“影响力”:

问这两个有关“影响力”问题,是为了看清让人内疚的情境中,自己该担多大的责任。有时候,问完这两个问题,就会发现其实不用那么内疚。

分类型、问问题,是检视内疚的部分。完成这步,就结束了吗?并没有。重要的是挖掘内疚情绪背后的需求。

能让一个人感到内疚的,是因为关系中的具体人物。感到内疚时,是看清与对方关系的好时机。内疚感的背后,往往隐藏了不同的情绪,其中大部分人,可能会遇到4种情绪: • 快乐 • 恐惧/焦虑 • 愤怒 • 悲伤

恐惧、愤怒很好理解,但是看到伊尔斯·桑德提到内疚中隐藏的“快乐”,还是有点出乎意料。仔细看分析,又觉得在情理之中。感到快乐,是因为觉得自己没遇到这样情况,而带来的一种庆幸感。但这种快乐,会让人产生内疚感。想要内疚中,不那么快乐,只要跳出“比较”的圈子就行。

如果是恐惧/焦虑呢?最好的方式,是直面恐惧/焦虑。

如果是处于愤怒中的人,更像是一个人在“战斗”。伊尔斯·桑德将愤怒总结成“战斗的能量”,面对愤怒,可以采取的一种方式是:将愤怒转化成悲伤。悲伤,能让人感到平静。

无论是快乐、恐惧/焦虑、愤怒,还是悲伤,关键是要学会与自我对话,《内疚清理练习》里提供的多种自我对话的方式,都是给自己写一封信。

不同的情绪,写不同的主题,给自己写的信要坦诚。写信的过程,不仅是梳理情绪,将情绪外引的过程,更是与自我的真诚对话。

找到内疚中隐藏的情绪、给自己写信,是为了找到情绪背后的需求,问一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在想要的内容中,找出可以改变的事情。剩下的,交给时间与行动。

挖掘需求,最终是为了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路上,承认一个事实,会很有帮助。

我们不是神,也做不了神,很多时候面对很多事情,我们就是无能为力。当无能为力的时候,是承认这个事实的好时机:

这句话,是解放自己内疚情绪的良药。年龄越大,对越来越多的事,会感到无能力为。前段时间,因为孩子升学的事情,朋友陷入内疚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虽然孩子成绩优异,但因为各种原因,孩子并没有如愿进入心仪的学校。朋友很自责,觉得是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事实并非如此,朋友做了所有他能做的事,给了孩子他能力范围内,给得起的。但是,朋友依然对孩子很内疚。

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是接纳自己的过程。同时,学会原谅自己,是我们面对内疚感时,要修炼的课题。

按照心理学博士沙法丽·萨巴瑞在《女性的觉醒》里的说法,接受自己也包括了同情自己。同情的意义在于,理解自己身上的所有部分,哪怕“是冷漠、不关心他人的部分”。不管是原谅自己,还是同情自己,都是为了接纳完整的自己。这份完整,包括好的,也包括坏的。

有一个小小的技巧,能让我们学会更好地接纳自己:每日记录三件自我肯定的事。伊尔斯·桑德在《内疚清理练习》里,建议将每日记录三件事的习惯,时间维持在3-4个月。这个小小的行动,能很好地改善我们对自己的看法。

想要走出内疚情绪,不管是检视内疚、挖掘需求,还是接纳自己,关键都是要行动。想让自己走出内疚的旋涡?行动起来,直面内疚感。

当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而不能为孩子做什么时,或许在这样的情况下,更能看到孩子的成长。很喜欢伊尔斯·桑德在《内疚清理练习》里的这句话:

虽然“无能”两个字很刺眼,但事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家长太过强大,在孩子的事情上面面俱到,真的好吗?这或许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直面对孩子的内疚情绪,也是为了不给孩子造成“过度补偿”的情况。因为内疚,大人事事顺着孩子,答应孩子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这很可能会造成孩子某种能力的丧失,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太久,久到孩子都长大了,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家庭心理百科》里,提到一种“隐蔽青年”的状态。所谓的“隐蔽青年”,指的是一个人成年后的状态颓废,只知道啃老或依赖网络、游戏等。如果因为大人的“过度补偿”,而让孩子成了“隐蔽青年”,那一定不是家长愿意看到的结果。

大人直面内疚情绪,走出内疚情绪,看到孩子的成长,也看到自己的成长。在成长中,带来好的传承。

一位女性作家分享过,自从有了女儿,她会更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看到孩子无时无刻在模仿自己,她希望能有好的气质,传递给下一代。

这份气质里,包括情绪的处理。就像伊尔斯·桑德所提到的,每个家庭会有不同的挑战,那些“不良的情感模式会代代相传”。但只要从我们开始,努力改善,就能停止负面情感模式的传承,取而代之的会是好的、正面的传承。

当大人能正确处理自己的内疚情绪时,就已经在停止负面情绪的传递。

面对孩子,如果你的内疚感时不时会涌上心头,不妨跟着伊尔斯·桑德,跟着《内疚清理练习》里的练习,直面内疚感,最终与自我和解。

与其让内疚感折磨得秃头,不如让内疚感成为自己的成长助推器。

最后,附一张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我是弥小木,一位真诚的阅读分享者,欢迎关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