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成瘾读后感锦集

成瘾读后感锦集

《成瘾》是一本由[美]安娜·伦布克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瘾》读后感(一):快乐和痛苦的跷跷板

一直觉得我们这一代比父母一代更容易陷入焦虑或者某种状态,从《成瘾》这本书里了解到的,更易于获得的快乐(比如电子产品的使用)和逐渐被拉高的快乐阈值大概都是让我们更容易不快乐的原因。

非常喜欢书里通俗的解释:人体内的天平会尽量制造出快乐和痛苦两端的平衡(具体通过多巴胺受体的调整等等),当我们人为地制造出一端(快乐或者痛苦)的过剩,就会增加体内在跷跷板另一端的固定砝码,这样一旦人为的刺激消失,天平就会急剧倾斜,驱使我们不断地去制造“快乐”来维持跷跷板两端的稳定。但这种不断制造快乐的行为会让跷跷板另一端的痛苦砝码越来越重,越来越稳定,总有一个临界点的到来,我们无法再继续制造“快乐”,然后滑入痛苦的泥淖。

从天平原理理解了成瘾的机制之后,感觉可以更直入主题地理解自己的痛苦来源,即对快乐的所谓追逐过剩了,需要通过约束自己,进行内在立法,把跷跷板左右摇摆的幅度都控制在更轻的程度,才能更容易从平淡的(也是绝大多数时间的)生活里持续地享受到人生的快乐。通过约束自己,获得自由。

想起在《春牧场》里读到的一段关于吃新做出来的饼的描写,如果先把新做出来的饼吃了,那么后面原来的饼就会变得更难吃,如果永远都是先吃之前一批做出来的饼,就能够一直过着不好不坏的饼。——“这好比把好日子全透支了,剩下的全是不好的日子。但如果能忍住诱惑,就会始终过着不好不坏的日子。”

《成瘾》读后感(二):平衡快乐与痛苦

人类作为终极追求者,非常善于追求快乐,规避痛苦。结果我们把一个物质稀缺的世界变了物质极其富足的地方:食物、新闻、购物、游戏、资讯,脸书、ins、短视频网站……

快乐过后,我们常常会产生渴望,无论是伸手去拿第二片薯片,还是点击链接再玩一轮电子游戏,我们无非是想重新获得那些美好的感觉,或者尽量不让它们消失。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不停地吃,不停地玩,不停地看,不停地读,结果便是成瘾。

如果我们长时间反复接受愉悦的刺激,那么我们忍受痛苦的能力就会降低,快乐的门槛也随之提高。我们现在需要更多的奖励才能感受到快乐,而些微损伤都能使我们感到痛苦。这种重新校准不仅发生在个人层面,也发生在国家层面。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要如何跳出多巴胺陷阱?

作者开发了一个框架来解决成瘾问题,它的首字母缩略词正好是DOPAMINE(多巴胺)。

D 数据 Data 收集使用成瘾物质的简单事实。

O 目的 Objectives 即使是看似不合理的行为,也有符合其个人逻辑的原因。人们使用高多巴胺物质或做出高多巴胺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

P 问题 Problems 使用成瘾物质带来的问题。

A 戒断 Abstinence 这个阶段成瘾物质是恢复内稳态的必要条件,他能让我们从较小的奖励中获得快乐,也能让我们看到使用成瘾物质和自身感受之间真正的因果关系。当我们使用高多巴胺奖励时,我们失去了享受普通快乐的能力。

M 正念 Mindfulness 只是一种在大脑活动时不加评判的观察该活动的能力。把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用来观察大脑的器官就是大脑本身。

正面念习在阶段的早期尤为重要。当我们开始停止利用多巴胺逃避现实的时候,那些痛苦的想法、情绪和感觉,全都扑面而来。

应对的诀窍是不要逃避痛苦的情绪,而是让自己去忍受他们。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将获得一种全新的、出乎意料的充实体验。痛苦依然存在,但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发生了改变,似乎并不完全属于我们自己,而是具有了集群性。

I 洞察 Insight 停止接受令我们成瘾的刺激,只需四周的时间,我们就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清晰的认识。

N 下一步计划 Next Steps 绝大多数患者能够做到阶段一个月,并且体会到由此带来的好处,但他们仍然想继续使用成瘾物质,只不过要采用和以前不同的方式,主要是减少用量。

E 尝试 Experiment 此时患者将重新回归外面的世界,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多巴胺设定点(使快乐与痛苦达到平衡的多巴胺水平) ,我也制定了维持该多巴胺水平的计划。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尝试和试错过程,我们将知道哪些策略有效、哪些策略无效。

美国的很多患者是药物成瘾,所以最终都将选择长期戒断。但是对食物、智能手机或者那些不能完全戒断的物质成瘾的病人呢?

在现代生活中,如何做到“适度”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因为高多巴胺商品无处不在,导致人们更加容易陷入强迫性过度消费,即使尚未达到成瘾的临床标准。 第5章 自我约束策略 按物理策略(空间)、时间策略(时间)、分类策略(意义)分为三大类。自我约束并不是万无一失的,尤其是对那些严重成瘾者来说。但这是一个有效且必要的起点。

以上只是本书的部分内容。无论是严重的成瘾问题,还是很普遍的手机依赖、停不下来的买买买,底层逻辑是一样的。

《成瘾》读后感(三):戒瘾:多歧路,今安在?

平衡之道1.对快乐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痛苦的回避)会导致痛苦2.康复始于戒断。3.戒断成瘾物质能够重置大脑的奖赏回路,并是我们从简单的奖励中获得快乐。4.自我约束在欲望和消费之间创造了字面意义上的空间与元认知的空间,在今天这个多巴胺过量的世界里,自我约束是一种必要的手段。5.药物可以恢复内稳态,但要考虑到在用药物消除痛苦的同时,我们失去了什么。6.在天平的痛苦端增加重量,为了恢复平衡,天平会重新向快乐一侧倾斜。7.提防疼痛成瘾。8.激进诚实可以增强意识,巩固亲密关系,培养丰富的思维。9.亲社会羞耻感证实了我们归属于人类团体。10.不要逃避这个世界,我们可以沉浸其中,从而找到解决之道。

摘掉封面好看的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以“平衡之道”为题,小结了她针对成瘾的解决之道——听上去也很东方智慧的——寻找平衡。

这十条同时也对应了整本书的写作思路。

作者自成瘾的原因写。谈论人为何会成瘾的书不少,这本书用形象化的比喻使之阅读起来很是易懂。人类处理快乐与痛苦的大脑区域是一样的,于是作者假设那里就仿佛一座天平,两端各是快乐与痛苦,感到愉悦时,多巴胺的分泌促使天平向快乐一侧倾斜。而人类的自我调整机制总是趋于平衡。如果多巴胺的刺激能稳定在某个位置自然平衡不易失衡,但遗憾的是在充斥着易得成瘾物的世界里,平衡非常容易被打破,于是也就产生了一系列我们所见的“成瘾问题”。

作者自第二章开始便开始探索解除成瘾的一些做法。蛮有意思的一点是,作者的身份是心理治疗师,和印象里我曾读过的一些讲成瘾类的书籍作者常常是没有临床经验的心理学家不同,本书在阐释这些处置与依据的时候有着很丰富的实施案例,可读性很强。作者身处美国,物质成瘾(特别是酗酒、药物成瘾)以及就医的现象都比我国更普遍,也不禁会让人觉得,即使有作者娓娓道来的条分缕析,缺乏专业人士以及社会力量的支持,想靠着这样一本书走出成瘾,怕是很难。

更不必说,越读到后面我越会产生迷思,那些成瘾人士、那些在成瘾边缘试探的人,真的能意识到自己到了需要专业协助的时刻吗?又或者说,对于在一个病态的社会里生成的那些瘾君子,真的能够觉察到自己的痛苦吗?真的能够意识到自己值得一种更愉悦的身心状态吗?

作者不是社会学家,对这个问题也并没有很深的论述。她有提到“我们的大脑并没有因为这个富足的世界而进化”,也提到我们似乎只能改变自己慢慢去适应这个“对奖励感到疲乏的世界”,她也提到自己曾沉迷低俗小说不可自拔而做出的调整。凡此种种的前提是,我们对自己的状态有所自觉和相信并有能力做出调整,但在目前的中国,似乎这是我们大多数人从小便缺失的教育。乒乓国手尚被卷入赌博的漩涡不可自拔,留守儿童的网瘾世界,是轻描淡写一句“关注”便可以解决的吗?做到“当局者清”不容易,而试图帮助那些“当局者迷”的人“脱离苦海”,又该是一件多难的事情呢?

作为一本从心理学角度讲述成瘾的书,确实可以带给想要解决问题的人一些启发;但多少也免不了悲观地认为,人类自己创造了这样的世界,或许值得的也就是某种结局。

随书附赠戒断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