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如何成为艺术家》读后感锦集

《如何成为艺术家》读后感锦集

《如何成为艺术家》是一本由[美]杰里·萨尔茨(Jerry Saltz)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1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成为艺术家》读后感(一):关于此书的使用说明

1.此书举的例子基本在视觉艺术领域之内,比如绘画、雕塑、装置、丝网印刷等等,因此此书最直接的目标读者,是视觉艺术的从业者或爱好者。 2.但倘若你是一名非视觉艺术范围内的创作者,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影像、音乐、戏剧、舞蹈、行为艺术等等,此书里所提的一些建议,其实也是有效的。比如创作和表达,肯定是需要勇气的。你很难想像一个跳舞的人如果老担心自己忘记舞步,或者一个唱歌的人老是担心自己唱走音,那还怎么登台。 创作需要勇气,不只是表达自我、拥抱他人的勇气,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被误解的勇气。 3.对于搞创作的人来说,拥有一两件成型的作品比拥有上万个未成型的点子要重要无数倍。套用此书作者的话来说,那就是本书的第五条——“艺术并不是关于理解或者精通,艺术关乎的是实践和体验。” 由于我本人常年撰写艺术方面的稿件,关于这点,我可以从我身边举出不计其数的例子——比如我见过Excel表格里全是点子、却连一个完整故事大纲都拿不出来却声称自己想要当编剧的人;也见过说要当戏剧导演,却连Qlab(一种执行舞台cue点的软件)是什么都没听说过的人。

对于这些人,他们看过一千部电影或者五百部话剧又有何用?哪怕有个不成熟的作品,即便这些作品不能写到履历上,起码也能增加创作经验、避免之后的创作道路踩雷,也是有巨大帮助的。 (你就算没搞过创作,可或许你结过婚或者谈过恋爱?你自己亲身体验一次婚恋经历,是不是比看一百部言情小说或者电影来得管用……吧?) 4.对于艺术家来说,在当今的市场,通才比专才或者更重要。此书作者并不看重艺术家在专业方面的训练,比如他不介意艺术家是否科班出身,并且劝退那些想通过读研究生进行自我提升的人。第六点“拥抱多样化的类型”和第九点“培养各种练习方式”,也都在说明博比精更能适应市场。 专才并非没有市场,只不过市场会非常狭窄,比如你画国画,除非你能画到齐白石的水平,否则如果你想靠画国画赚钱,要么去当国画老师,要么去旅游景点摆摊。 我自己因为常年撰写戏剧评论的缘故,亲眼看着表演艺术的类型变得越来越多样,看着演出走出剧场,进入美术馆、商场、社区以及城市的各个角落。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跨界”是大势所趋。所以对于秉承“艺术是纯粹的”的那些人来说,请警惕自己的精神洁癖,否则你会活得很痛苦。 5.接上条。虽然作者一直强调搞艺术是否科班出身不重要,但我对此还是持保留和警惕态度。

我认为即便你不是科班出身,也该对你所进行的艺术门类有个最基础的认知,所以需要去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并且对相关领域的作品有保持大量浏览(当然“多看”也在全书第三部分中有所阐述)。否则你很难想像,所有拍电影的人不具备最基础的构图和叙事功底,而把电影都拍成加长版抖音,也很难想像去除所有条条框框后,那些幼儿园小朋友的画作可以和达·芬奇一起放到卢浮宫那会怎么样。

艺术创作是要打破规则,但需要尊重规律,否则整个创作生态,将会走上反智的倾向。 6.我试着把整本书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打开想像力(第六步),创作出成型的作品(第一步和第二步),多看看外面的世界(第三步和第四步),然后,将诠释的权利交给别人(第五步)。

《如何成为艺术家》读后感(二):中肯地聊聊艺术家的修炼之路

杰里·萨尔茨是美国一位很受欢迎、很具影响力的文化作者,资深艺术评论家,2018年荣获过普利策艺术评论奖。这本书是在《纽约》杂志发表的系列专题文章,面向普通读者或者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关于艺术家和艺术的问答与建议,分类整理了63条。语言风格接地气,点评建议又很实用中肯,很多问题结合自身经验或者有名艺术家的经历。

对艺术家而言,艺术是一种生存策略。接受艺术的答案多样性,艺术作品有自身的结构逻辑。

许多小话题的观点输出是有启发性的建设性的。

& 要尊重和实践自己的想象力,有勇气别害羞。惯性本身需要正确对待,要创造性有意识地发挥。认真聆听内心真实声音,坚持自我。

& 坚持工作,坚持创作,用工作破解恐惧魔咒。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 建立与边界的特有的关系。(技术方面的建议)

& 如何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努力看——全神贯注;开放看——获得视觉趣味的新来源。多看,不论好的坏的。

#对于不懂的艺术家及作品,坚持反复观察。(应该是量变引起质变的意思)

#要懂得题材和内容,找寻作品的表达需求。

#要为当下创作,注入当下能量。(结合作者自身习惯现身说法)

& 不要受限于单一媒介。(那大概可以跨界联动寻求灵感吧)

& 与其他艺术家建立联系,互相交流陪伴,互相给予力量和帮助。

& 面对创作中伤痛,要找到合适的舒缓情绪的方式。(合理解压吧,对自己坦诚)

& 坚持自己的好恶。

还有,别嫉妒,如何面对拒绝和差评,毕竟搞艺术的总要面对别人的评论,尤其是批评家的。当然也要警惕一夜爆红。

还有,对结婚生子的女性艺术家给予了充分肯定理解与支持,摒弃了反对的观点。

作者对一些普遍的创作心态、创作方法问题进行了耐心建议,读者或者艺术从业者也可以对症下药或预防。

**************************************************************************

(个别词句翻译略生硬,但整体内容非常丰富,有意义。)

《如何成为艺术家》读后感(三):《如何成为艺术家》——能不能成不知道,但他说的对

写下这些的时候我隐约觉得自己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家。尽管这是一个四十岁前没有写过一个字、被老婆逼着走上职业道路的人让我这么想的。

这一定是一本讲艺术的书,是的,但不完全是。或者,看起来完全不像。如果这本书来自一个讲述自己成功学的艺术家,一定乏善可陈,但如果这是一个10岁时母亲跳楼自杀、遭受过继母用皮带抽打,高中时成绩班里垫底,毕业离家出走,没有自信的多年长途卡车司机充满人生经验的分享,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首先,一个艺术家一定得是科班出身接受过专业教育吧?弗尔茨的回答是:不。(学过也可能退学......)

有社恐能当艺术家吗?请参考一下萨尔茨本人。

如果没有钱又该怎么办呢?那很有成为一个艺术家的潜质。

当你放弃对艺术的刻板印象,才能开始真正了解艺术,艺术就是自己的感觉,要相信自己每个细微的感觉,艺术是表达原始情感的方式。

就像安迪沃霍尔说的:you need to let the little things that would ordinarily bore you suddenly thrill you.

在萨尔茨的书里,当然不只有马蒂斯和毕加索的作品欣赏,还有艺术家们的生活态度,也许他们的生活穷困潦倒,但精神无比富足。

那些原始的,热情的,暴烈的,痛苦的情绪和体验,甚至创伤,就是创作的源泉和艺术的养分,艺术是创造,也是疗愈。把创作交给自己的心,抛掉恐惧,艺术是一个动词,学会聆听每一个作品。

不用考虑好坏,想想有用的,愉悦的,奇特的或者幸运的。

当然这本书也不是艺术治愈系读物,更像是催促你工作的发动机。

写下这段的时候,感觉打字都快了很多。

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看着一个奇怪又好玩儿的老头儿用画板砸破了我与艺术之间的墙,回头调皮地笑笑,然后用笔敲了敲我的脑袋说:“就是这么回事儿,好好看看你的生活,好了,现在赶快去干活儿!”

这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但它讲述的却远超出了艺术,珍惜你的所有感知,开始行动,艺术是什么,你自己说的才算。艺术就是你自己。

能不能成为艺术家不知道,但是读过这本书就觉得他说的都是对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连爱因斯坦都这么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