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彼得潘综合征读后感1000字

彼得潘综合征读后感1000字

《彼得潘综合征》是一本由[美]丹·凯利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彼得潘综合征》读后感(一):【问题症状】和【解决办法】

【问题症状】:

初始:不负责任 ,焦虑

青春期演化为:孤独,性别角色冲突

成年期发展为:自恋,大男人主义

爆发期(中年期):社交无能

【解决办法】(summarized by Lucas):

1、 有社会生存基础(比如说:有技能)

2、 学习基本社交技能,技巧

3、 多恋爱,记住,经历 and 与人建立关系 才能让人成长

4、 承受痛苦

《彼得潘综合征》读后感(二):愿你能拥抱真实

因为种种机缘巧合,读到了这本书。

书很简单,以一个小测试开始,从彼得潘综合征的表现讲起,分析其原因,再通过几个不同的案例,说明彼得潘综合征在人生不同阶段的表现及影响;最后是给父母、妻子和朋友的建议。

不得不说,它将我一直想研究的kidult现象具体化了,以一个个可考量的标准来描述彼得潘综合征,方便人们对号入座,以便对症下药。

但遗憾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很系统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心理的病可大可小,但是对一个个个体来说,都是极大的困扰。书中提及的追溯源头,既关爱又摆脱依赖,真的挺难实现的。

不管怎么说,还是推荐此书,毕竟这是我看到的唯一一本描述那些生活在永无乡的孩子们的书了,还比较系统。

生活在永无乡的孩子们,希望你们快快醒来。这世界虽然并不那么完美,甚至很多时候还很丑陋,但这才是真实。

只有站在真实的土地上,才能真正拥抱到自己。

《彼得潘综合征》读后感(三):记录

这个“孩子一样的男人”正遭受着一种严重苦恼的折磨,如果他得不到帮助,他的生活就会慢慢恶化。他并没有精神疾病,也并非不能在社会上生活。然而,他很悲伤。他极力用快乐和对运动的喜爱来掩饰自己的悲伤。

七种心理特征:情感麻木,拖拉延误,社交无能,魔幻思维,与母亲之间的问题,与父亲之间的问题,俩性之间的问题。

患者害怕遭到拒绝的心态,致使他将善解人意隐藏在冷酷无情的“男子汉”气概下。

女方的自信和独立会让他生气,甚至愤怒;他需要女人依赖他,让他感觉自己是在保护她。

温迪爱彼得,爱的是他本来的样子——一个需要保护的孩子。小叮当爱彼得,爱的是她认为彼得能够成为的样子——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年。

灰姑娘情结:一个主要由被压抑的心态和恐惧构成的网络,使得女人处于一种暗光状态,逃避充分地运用她们的头脑和创造力。像童话中的灰姑娘一样,当今的女人仍然等待着来自外界的事物改变她们的生活。

《彼得潘综合征》读后感(四):关注内心小孩,踏上成长之路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有花,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我宁愿永远都笨又傻……”这是《不想长大》的歌词,听到SHE演唱这首歌时,心中涌起莫名的惆怅和隐隐的痛。拒绝成长,拒绝责任,永远活在自我的世界,这种俗称成人幼稚病的心理障碍,就是彼得潘综合征,彼得潘就是那个永远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的童话人物。

丹.凯利博士作为心理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自己治疗的很多男孩都面临着成长的困扰,拒绝成长,他用彼得潘为这种心理现象命名,揭示这一严重危害男性成长的心理综合征,它中断并剥夺了男性心智成长、成熟的机会。

信手翻开书页,随着丹.凯利博士的目光探寻彼得潘综合征三部曲,本书由概述起笔,彼得潘综合征,最后落笔于做出改变,三部曲环环相扣,通过大量引人入胜的案例研究,作者为我们揭示了如何辨认和理解这个躲藏在虚假的快乐和自信面具背后瑟瑟发抖的“彼得潘”,同时给父母、妻子、恋人、朋友等人建议,帮助患者克服彼得潘综合症,从永无乡返回到现实。

彼得潘综合症的患者多是青年人,他们依赖他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敢承担责任,逃避诸如父亲、母亲这样的社会角色,迟迟不敢结婚或者不能拥有固定的人生伴侣,也容易频繁更换工作;自我中心,自私,不知道主动关心别人,而把别人对自己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难以适应社会或者被社会拒绝,容易遭受挫折,进而引发情绪混乱;害怕面对现实世界的激烈竞争,渴望回到儿童世界,这类患者多是生长在过分保护的家庭环境中,这种过分保护的家庭教育导致了他们的不成熟感。

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只有面对现实,审视自身,慢慢学习,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蝴蝶终会破茧而出……

《彼得潘综合征》读后感(五):读《彼得潘综合征》

就我的阅读体验,总的来说,前半部分很有启发性,后半部分,第十章及其之后和个案分析的部分不够深刻。

《彼得潘综合征》主要论及男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涉及性格、人际关系、性别认同、亲子关系的内容。书中作者有多年的咨询个案为证,用“彼得潘”这一文学形象作比喻和行文的线索,以此展开对“那些长不大的男人”的分析。整本书看下来,我的印象如下:

1. 书中对“彼得潘综合征”有界定和描述,但作者没有注明这并不是一个得到美国心理学会(APA)承认的学术用语,虽然作者和某些专业人士也使用这个概念,但它还不算是规范的学术用语,这也和该书出版的年份有关。当然,此书颇接近大众路线,不是较为严谨的心理学著作,所以上述问题也只是仅限于“彼得潘综合征”这一概念的讨论。

2. 就作者的写作内容看,个案材料丰富,但对“彼得潘综合证”的基于实证研究的证据或论据不足。可以说作者具备专业和熟练的咨询技能,但仅用个案分析不足以对某一心理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理论,这也是一些大众路线的心理学书籍内容上的短板。

3. 从我作为读者的视角看来,书中“彼得潘综合征”的一些论述和观点是有启发性的,但是论据多数是基于个案咨询,而作者和他的咨客应该都是美国人,所以,在较为详细的个案内容和分析都是以美国青少年男性为对象。但作为非美国的或作为东方的文化圈的读者,在这部分内容会感到一些跨文化的个人生活经验的差异,所以很难感同身受或不知怎么理解自身的一些“彼得潘”问题特征,比如中国孩子很少有派对、成年早期的性行为、使用兴奋剂或精神性药物等经历,但这些又是作者谈个案时常常提到的。所以“彼得潘综合征”的诱因对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是不甚明确的。

4. 因为该书主要谈论男性的心理发展问题,对男性读者也是不失为一种的提醒,女性读者也可以借此参考如何理解男性的一些不成熟表现,我也希望此书读者能借此打破各自的一些性别刻板印象。

读完后,我觉得对于心理发展或性格问题如果想要有些更深刻的思考或启发应该去读读发展心理学的书籍或爱利克·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而这种大众路线的书毕竟很“大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