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日本风雅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本风雅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本风雅》是一本由大西克礼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风雅》读后感(一):读后感

“寂,无人声。”(《说文》)

相比于书中对“さび”的诸多诠释,倒是《说文》的最为简明。无人声即无私欲,即复本心。心明如镜,物来自现,即事物“本情”;落笔为书,便是俳谐。

就像讨论芒果的味道却未曾吃过芒果,在美之外讨论美,亦不会有所得。

《日本风雅》读后感(二):编译者将日本现代美学家大西克礼的《风雅论——“寂”的研究》一书首次译出

编译者将日本现代美学家大西克礼的《风雅论——“寂”的研究》一书首次译出,又将“俳圣”松尾芭蕉及其弟子的俳谐论及“寂”原典择要译出,形成了贯通古今的日本“寂”论,为我国读者了解日本文学、美学及日本审美文化中的“寂”,提供了可靠的文本。译者撰写的《风雅之“寂”——对日本俳谐及古典文艺美学一个关键词的解析(代译序)》,站在现代文艺美学和比较诗学的立场上,运用比较语义学、历史文化语义学的方法,清晰地揭示了“寂”论的内在构造,阐发了“寂”的理论内涵及其价值,足资读者参阅。

《日本风雅》读后感(三):杂论——关于美的二三言

其实这本书刚刚开始的时候读起来很费力。

在我接触到这本书之前,我对日本美学的了解大概也就是三岛由纪夫的暴力美学之类的——我不过是个十八个大门外的妹子罢了(笑)。

其实这本书主要谈论的是“寂”这一在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特别是俳谐美学的关键词和重要范畴,但是作为我来说,对于这些实在是知之甚少,关于学术的部分就不加评论了,对其中一些能引起我共鸣的句子我稍微说几句个人之见。

“...‘美’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东西,被‘美’俘虏的人,要么会成为美的牺牲者,要么成为美的毁灭者,却难以成为美的守护者、美的创造者。”

这里也举出了三岛由纪夫《金阁寺》里面沟口为了独占金阁的美而纵火的例子。

在这里我也稍稍提一下《金阁寺》。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很小,大概小六或者初一这个样子吧,完全读不进去。后来大概高一高二左右再读一遍,感觉大概能触摸到些什么东西了。

“我与人生之间,总是隔着一座金阁。”金阁寺对于沟口来说,是遥远的、渴望而不可及的镜中花水中月,它庄严神圣,反而使沟口感到一种渺小的痛苦。爱恨原本就是不可分离的同源物,由美而引起的情感往往狂烈又复杂。“人这东西,一旦钻在美里出不来,势必不知不觉撞进世间最为黑暗的思路。”

其实美是什么,我也说不太清楚,对于我来说,美是一种从内而外的愉悦感受。这种愉悦感不一定轻松,它可能使人感到窒息和疼痛,但那是即使是被美的力量所禁锢也不舍得放开的感受。

所以王向远在代译序中说,“真正的审美,就必须与美保持距离,要入乎其内,然后超乎其外。”

“外表显谈笑之姿,内里含清闲之心。”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扩大来说,喧嚣与静谧似乎势不两立(夸张了),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静谧是从喧嚣的谈笑中所抽取的一抹清闲,是一种“无所触及”的态度,“就是要使主体在对象之上保持游走、自由漂游的状态。(夏目漱石)”

可能有人会觉得很牵强,这有什么关系呢?

实际上这句话中的“谈笑之姿”指的是“滑稽”的意思,是“作为俳谐的本质特征,一直残存在蕉风俳谐中的,也是构成俳谐本身独特性的重要因素”。但是作为我来说,我就是来曲解这句话的——把这句话扩充到生活中也未尝不可。

举个不怎么恰当的例子,闹市中读书。闹市中读书其实培养出的就是一种清闲之心,无论何种条件下都能迅速静下心来回归本我的一种能力。

是的,我认为“清闲之心”是一种能力,而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或者说是内心的状态。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会有这种感受,就像是在《春娇与志明》中,春娇一个人唱歌惆怅可是背后众人依旧欢乐无限。这种情况往往给人一种非常伤感的状态,好像是把自己从环境中剥离出来,然后有些人就有可能自怨自艾感觉受了莫大的委屈。

虽然“清闲之心”不太一样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差不多,但是这种镇定和抽离是非常主动地把自己提升到某种境界,“无所触及”就是这个意思。从环境中把自己提高,有点像是自己在一旁看着自己的感觉吧..

其实我也不是很会表达,有时候会觉得言语是累赘,写这些东西不过是想说说自己的感受,但是我还是希望如果有人读到这篇文章能体会我难以表达的感受。

“...作为审美范畴的‘幽默’,必须包含着人对世界的实相加以透彻洞察之后的而具有的深沉的‘爱’,或许也可以说是包含着对人生与世界的一切事物的局限、缺陷、矛盾、丑恶的一种消极的谛观,但这个谛观并不能成为让我们消极逃遁的原因,它只是让我们从客观世界的实践主体、行为主体的直接的反应关系中超脱出来。采取一种自由的、静观的态度,以一种深沉的爱心,积极地面对人间世界的真实。因而,‘幽默’必须深深地根植于这种‘爱’,必须保持精神上最高的自由性。”

这段话比较长,但是我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两点。

一是罗曼•罗兰所说的“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这同“...以一种深沉的爱心,积极地面对人间世界的真实”有异曲同工之妙。真正的爱不是只看到世界的美好,而是在见过种种痛苦、贫穷、丑恶、奸诈等黑暗面之后,还依然相信美好的存在,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甚至改变。

另外一点。余光中先生在《朋友四型》里把人分四种:第一型,高级而有趣;第二型,高级而无趣;第三型,低级而有趣;第四型,低级而无趣。想到这一点其实主要是因为“高级而有趣”,其实日本俳谐中的“幽默”便是高级而有趣的最贴切体现——我同样认为这四型也可以用于文学作品的水平描述。

在我打下以下文字之前,我要说明一下我在这段和上段之间的写作时间上隔了两天,所以思绪出现了断层,大概最后总结一下就结尾了。所以写作上也有这个问题,停下来有时候不一定能接回去。

所以我从这本《日本风雅》上学到的,并不是什么日本美学或者对俳谐的了解,而是对“美”的重新认识和感受。我只是翻开书,看一看别人是怎样看待“美”的。

另外一点心得是,要多去看看你其实最开始不感兴趣的书。这本书我买回来的时候其实很唾弃自己,因为一般这种书我不会看很久。但是看着看着感觉就来了,有时候就会觉得,“诶,这句话我觉得很带感”。我也是逼着自己看,也会看着看着就睡着——这并不代表书无聊只是有可能恰好不是你那杯茶——但是还是会有灵光闪现的感觉。

读一读看上去你不感兴趣也没什么用的书,知识会留在脑子里,也许某一天你再次翻开这本书,你可能不记得情节不记得结论但是你会发现,“诶,这说的不就是我吗”。英文里有个词组是pick up,有个意思是说随手学到,读书就是这样一件事,你不知道读书能给你多大的影响。

还是要用心读书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