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神秘神学读后感锦集

神秘神学读后感锦集

《神秘神学》是一本由(伪)狄奥尼修斯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4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秘神学》读后感(一):Dionysius the (Pseudo-)Areopagite 《神秘神学》小摘要

【按语:晚上往返教会路上把Dionysius的《神秘神学》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几个印象:以新柏拉图主义的宏大本体论来诠释的基督教信仰,与旧约中流离失所的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或新约中那个被钉十字架的耶稣的神完全两样,感觉硬生生地把人提升到了某个抽象的普遍人的位置:哪怕你泪流满面,悲泣忧伤,在这里你也是沉甸甸的万物之灵,理性之神创造的精品。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拉丁传统的普遍色彩,不过据说有点差别的希腊教父的作品我没有读过,先存疑。虽然Dionysius提出了否定神学和神秘神学,但是1、其基本哲学框架不脱离新柏拉图主义者Plotinus的理论;2.Augustine的《论三位一体》应该是否定神学更完美的典范;所以我怀疑比奥古斯丁稍微晚一点的Dionysius是否真的像陈佐人先生在“中译本导言”中讲的那么重要。

Dionysius是托 名《新约 使徒行传》中雅典的Dionysius,实际大概是公元500年左右,与Boethius同期。其作品为Maximus,Eriugena(说“真正的哲学是真正的宗教,同样真正的宗教为真正的哲学,有Theophany观念”), Aquinas等接纳和看重,为Erasmus怀疑,被M. Luther撇弃而敲响丧钟。含《论圣名》《神秘神学》《天阶体系》《教阶体系》和《书信集》。】

ON Divine Name(论圣名)

解释圣经中的上帝之名。遵循的原则是《圣经》的启示以及圣灵对《圣经》的明证,而不是人的知识和言语,因为“不可思议的太一是一切理性过程都无法把握的。”【(伪)狄奥尼修斯:《神秘神学》,包利民译,上午印书馆2012年版,第2页,下同】不过还是可以对隐秘的超越的上帝运用语词和概念,因为“对上帝的理解与直接凝视是存在者无法做到的,因为他实际上超出了存在。…然而,圣善亦非完全不能为万物所知晓。它自身充沛地放出一道坚定而超越的光芒,按比例启示各种存在。”【2】因此“我们运用所拥有的合宜象征符号来谈论…我们借助这些类比,便被提升到心灵景象的真理。”【5】从创造物着手。神也被赋予了很多名称,像“我是自有永有的”“生命”“光”“真理”等。从作为创造物的原因来说,还有“善”“美”“智慧”“万主之主”等。【8,“原因”这个概念极为核心,似乎在Aquinas的Five Ways论证中也居于核心?】

先谈了下“一”与“区分”,这涉及“三位一体”中圣父子灵的合一与区分。在讲解圣名之前先祈祷,而且依赖于其老师Hierotheus的作品。

节4. 关于善、光、美、爱、出神、热诚;恶既非存在,也并非来自一存在。 理智和灵魂都是从超越的善获得自己的存在。“至善甚至是天国的源泉和边界的原因。”【28】“至善被描述为心灵之光,因为他用心智之光照亮所有超天界存在者的心智,而且因为他将盘踞在灵魂中的无知与错误驱赶出去。他给灵魂各自一份神圣之光。”【30】

Dionysius说“渴求(Eros)”和“爱(Agape)”实际上是一样的可以用于圣名,两者实际一样。那些没有理解Eros用于上帝时的意思的人却在用Eros时“去想一种片面的、肉体的,以及分裂的渴求。”【37】神圣的渴求造成“狂迷出神,结果爱者不再属于自己而属于爱者。”【37】Dionysius甚至将整个的世界和进城描述为神的自我之爱和渴求的一场运动。“他们称祂为被爱的和被渴求的,因为祂是美善的;他们又称祂为渴求和爱,因为祂是推动和提升万物朝他来的力量;因为说到底,祂正是那至美与至善,本着自身并启示自身的太一,是自身超越统一体的美好进程。”【38】

接着较大的篇幅解释了恶。与Plotinus尤其是Augustine将恶解释为善的缺乏,但远远不及Augustine将恶的起源诉诸自由意志的转向受造之物来得细致精彩。“真正发生的不是恶自身,而是善的阙失。…恶乃是在于事物之无能到达它们的自然的完善顶点。”【47,49】

节5论“存在”“范型”。歌颂的是存在的根源和原因。这里有句几乎是背离了Plato的Timaeus的话,“祂是万物在其中运作的时间。”【57】上帝是“预先存在者,是一切永恒、时间和各种存在的源泉与原因。”【57】存在又先于分有祂的存在物。

节6论“生命”。“我们赞颂永恒的生命,因为祂产生了生命本身和所有的生命。”“祂确实超越一切理性、一切理智以及一切智慧。”【62-63,这一节以及随后多次用到“原因”,是因为上帝是作为原因才能被作为结果的我们谈论,我们不能直接谈论上帝】“我们不能认识上帝的本来面目,因为这是不可知的,这超出了心智或理智的范围。但我们从万物的安排当中认识祂,以为万物从某个意义上说都是从祂当中投出来的,其秩序上具有上帝的范型的某种形象和相似之处。”【69】

“大能、公义、拯救、救赎”:上帝超越一切力量;这里解释了“虔诚的人在受恶人压迫时孤立无援”的处境,Dionysius说,那些所谓的虔诚人如果实际上也是追逐尘世中的人所低贱地追逐的东西的话,也就从对上帝的渴望中堕落了。【74】“拯救主要是将万物保存于其合宜的位置之中,使其不变、不冲突、不瓦解为恶。…救赎就像一位此项的父亲,补足遗失者并宽恕疏忘者。”【75】

Mystical Theology(神秘神学)

这篇很短,却诠释了原则,很重要。

“上帝之道的奥秘,它们单纯,绝对而不可更易,处于隐秘的辉煌黑暗之中。”【95】意思是说上帝的奥秘超越语言和思想,因此Dionysius的教导是“我对你寻求观照那神秘的事物的忠告乃是:丢掉一切感知到的和理解到的东西…尽你的一切力量向上努力,争取与那超出一切存在和知识者合一。”【96】“我们否定万物以便毫无隐藏地认识那不知者…祂隐藏于存在者之中的所有光线之外。”【98】肯定神学从高处下降,而否定神学则从低处上升。“肯定时,我们从最高的范畴开始;…否定时,现在却要从最低的范畴开始。原因是这样的:当我们肯定那超出一切的事物时,我们必须从与祂最接近的事物开始,这么做,我们便肯定了所有其他事物所依靠的事物。但是当我们否定那超出一切的否定的事物时,我们必须开始于否定那些与我们期望达到的目标最不相像的事物。”【99-100】

“一切可感物的最高原因本身是不可感觉的,万物的原因超于万物之上…一切概念性事物的最高原因本身是非概念性的…祂不是灵魂和心智,也不拥有想象、信念、言语和理解…祂不是王、不是智慧…关于祂,既没有言说,也没有名字和知识。…祂超出肯定与否定。”[101]

天阶体系【Celestial Hierarchy】(讲论了天使的九级,被路德抨击为空玄之论,由此不再被当做教父对待)

教阶体系【ecclesiastical Hierarchy】(讲论了受洗、圣餐礼、膏油礼等,以及教会的品级)

书信(Epistles)

共10封信。

第3封。“祂在启示之中仍是隐秘的。”【220】

第9封有一句有独特的重要性。“神学传统有双重方面,一方面是不可言说的和神秘的,另一方面是公开的与明显的。前者诉诸于象征法,并以入教为前提;后者是哲学式的,并援用证明方法。不过,不可表述者与能被说出者是结合在一起的。一方使用说服并使人接受所断言者的真实性;另一方行动,并且借助无法教授的神秘而使灵魂稳定地面对上帝的临在。”【242-243】

江绪林 2012年9月23日星期日

《神秘神学》读后感(二):【转】徐龙飞:论(托名)狄奥尼修斯《神秘神学》的神秘神学

【作者简介】徐龙飞,1960年生,北京人。1987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9年赴德留学,其后14年间先后就读于科隆大学、奥古斯丁神哲学院、波恩大学。2003年获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完成博士后研究。现就职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基督教与宗教学原理”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督教史、基督教哲学、欧洲中世纪神学与哲学。主要著作:Die nestorianische Stele in Xi'an:Begegnung von Christentum und chinesischer Kultur(《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相遇》)《循美之路——基督宗教本体形上美学研究》《形上之路——基督宗教的哲学建构方法研究》《永恒之路——奥古斯丁本体形上时间哲学研究》等。

《神秘神学》读后感(三):神的秘密:背离主体的超越

假如神秘需要一个定义,那么伪狄奥尼修斯和罗姆巴赫会发现彼此的定义将毫无通约。

罗姆巴赫的密释学为神秘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不可分解”的形象;但罗姆巴赫并没有为“密释”的整体性赋予价值(意义的确定性——真理性)。

这是一个巧妙的思路,罗姆巴赫的“密释”因此不具备一种为了“解释何为不可分解”,而产生对不可分解的超越性冲动。

相反,这一超越的冲动,在《神秘神学》中可谓无处不在:

超越分有的分有之源

超越生命的生命之源

乃至在爱克哈特那里,对《神秘神学》的继承表现为一种免除于上帝的绝对超越

因此神秘神学的神秘必须在一种溯源的基底下,为一切提供前置陈述。

于是罗姆巴赫的“完整性”必须被超越,现象学作为“后辈”对神秘不可分解的尊重,在神秘神学的“先辈”们看来是一种对理性的缺乏信心。因为不可分解是一种世俗的对“分解”的对应物。一种不能对“界外”做出明确指认的“古代自然”:

古代自然的一大体系就是神话。神话永远不面向“未知”,因为神话对自指的主体性沉浸,决定了它关心的是世界与自身的关系,而不是世界超越自身的本质。

超自然在这里才具备了语义。

当然,伪狄奥尼修斯用“阶梯性”为超自然提供了一个“目标”(上帝),而不是“本质”(实存)。

但这种解释对超自然的“真理性效用”没有什么伤害。

就像“善”、“美”、“爱”等诸多概念一样,从分有的角度评判,你可以说它们都是缺乏“本质实存”的,但这只是对上帝的“臣服”,而不是对真理性的“退让”。从任何世俗的角度上来说,它们又都必须是切实存在的价值。

毕竟如果从对上帝的臣服角度去分析世界,我们甚至必须使“存有”都不是本质的:

“爱”是一个纯粹体验的概念化。从这一点上来说,神话思维是不存在“爱”的,爱是哲学、宗教、乃至科学都可以容纳的概念,唯独是主体性所排斥的。

但更吊诡的是,如果你要去“凝视”所谓的“圣爱”,作为否定神学的神秘神学将“爱”的所有的“存有”(别忘了存有的非本质性)也一并被动化了:

被爱者是“被给予”的存有

终于,那个迥异于罗姆巴赫的,关于神秘的定义可以出现了:

神的话语而不是神的说话,是神的秘密的最隐蔽的一个注脚。这个注脚将神的“对象化”彻底暴露了出来。

神的秘密是一个标准的客体化陈述。

我们现在可以来上溯为什么艾肯哈特要强调“免除于上帝”的祷告了。

这是溯源思维必然的结果。

我们的询问是前置的,一个世界的存有以及依赖于存有存在的“我们”,作为一个源头的产物,已经通过对“源头”的分有,保证了问题的存在。

剩下的一切不过是启示而已:

终极原因:溯源的极值陈述

原因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是原因的“承受物”。

“被爱者”的描述,为爱的“主宰”提供了所有的“可信性”。

人作为“尺度”在这里并没有“主体性”表达。最大的动力是——人是边界(有限性——缺陷)的指征。有罪被“觉察”是上帝的“恩赐”,随后,我们的词语超越了我们自身,一切都属于上帝的意思是:

人是“尺度”,是上帝掌握的“界限”

再从这里出发,拯救的所谓“服从统治它们的规律”这样的完全放弃主体性,以主观的“服从”来达到客观的“拯救”的,客体化秩序的逻辑就变得无比清晰了:

拯救并不是“改变”,拯救是对已有的“提纯”,是对客体存在的臣服。

走到这里,我们可以为伪狄奥尼修斯的“神秘主义”做一个限定了。

首先,《神秘神学》的阶梯性——比如天使的阶层或者教仪的阶层——是典型溯源思维的产物。

空间化的表达在后世的神学家想用所谓“世界分层的现实性”来予以诠释中可见一斑。

毕竟强调原子、分子、细胞、生物、生命——这样的阶层性分类效用的“真理性”,几乎是科学与科学主义的根本区别。

我们常常说,科学主义区别与科学的最大界限就是将量化手段转译成了量化真理。科学对metaphysics的“警戒”被放弃了,这个警戒本身正是《神秘神学》流觞于天主教中的负面遗产,当路德对伪狄奥尼修斯释放出最大敌意的时候,其实大部分都出自于这种“阶层——仪式”在天主教的历史中,勾兑成了一种垄断神恩的特权的反感。

在最初伪狄奥尼修斯并没有意识到这种“阶梯性”最终一定会成为脱离体验的“教条”。

它把阶梯性的陈述理解为“价值对仪式的赋能”,在不合宜的相似性的陈述中颇为精彩:

构筑阶层的“象征”是不合宜的——类比通达

所谓不合宜的“相似性”,借用认知学的概念,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为类比通达。

类比是对“不可化约”的定义,神学陈述里,尤其是神秘神学的陈述里,其实透露出一股浓浓的通过借助形式逻辑的严谨性,来提供否定语义的野心。

伪狄奥尼修斯在这方面表现的极为强烈:

否定之否定只是对阶梯的“赋能”,一种对外在而不是内在动力的直观陈述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必须借助阶梯来指征“沉默”,一种不合宜成为了指征沉默价值的“仪式”,仪式因此也成为了借助所有阶梯(被否定之物)行使面向真理的否定性——臣服。

臣服在这里是对自身的彻底否定。

但所有的丰沛就出现在这种否定的不可化约之上,当我们将自身的“非真理性”,在阶梯的一再显现中被指认了出来,那么上帝便以一种给予者的圣洁,占有了我们:

体验在对象化的手段里被彻底倒置了过来。对象化引发了体验而不是体验引发了对象化。这个倒置是神话与宗教最显著的分界线之一。

天使阶层因此教阶(仪)因此必然成为这种将主体性被(上帝)占有的通路。

相似性在“不合宜”的觉察中,不停的剥夺着可以被分解的概念、定义和指征,最终匪夷所思的将“自指”绝对的对象化了:

对象化自身是对主我的对象化,宾我的神圣性是对主体溯源的必然结果。

上帝理解自身——怀特海将这一点在过程哲学里彻底的释放了出来。

超体——这个永恒客体的陈述,将过程倒灌入主体,让其成为超体的“显现物”。让人唏嘘的是,如果我们放肆的为怀特海的这一洞见寻求历史的“过程”,那么伪狄奥尼修斯可以是这个过程的“起点”。

实际上,如果以此为线索,对当今的过程神学做出审查,我们是否可以说《神秘神学》对基督教神秘主义的“框架价值”,已经保证了怀特海的思想在神学中必然会获得巨大的回响呢?

这是一个有趣的疑问,我们暂且把它搁置下来,留待以后追索。

现在倒是有一个更有趣的概念,值得我们去聊一聊,那就是——灵魂:

灵魂的提纯拒绝了“活着的体验”,而选择了对“活着”做出解释。

就像我们用“上帝理解自身”来将自指的主体性彻底消除一样,灵魂的运动消除的依然是前宗教时代那晦涩不明的将灵与感觉、体验——生命最原始的“活着”联系在一起的古代精神。

在一种精致的追逐“真理”的运动之中,提纯对圣洁的渴慕,不会再允许灵魂以歧义来“溢出”神圣性,神秘神学对确定性的执念,使它们对“感觉”有着根深蒂固的敌意:

感觉容纳得下一切的歧义,而理性必须为歧义提供一个解释,哪怕这个解释必须是“不可靠近(解释)”

所以,神秘神学中间的运动,依然与“变化”无关,它最关心的仍然是如何通过阶层——阶梯(序列化)靠近第一性:

第一性是运动的极值,因此它必须“静止”

让我们回到对这一“阶梯—阶层—仪式—序列化”的思考中。

基于世俗的历史,而不是神学的纪年,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对“仪式所溢出觉察”的继承。但希望通过对仪式的审查,来达到对这种觉察的提纯,则不得不说是哲学的嗜好。

柏拉图的纯粹理性最为一种符号体系对意义的全面“封闭”,拒绝将觉察再“自指”回自身。符号的指征从“记录”开始向“解释”偏移。

在史巫合流的时代,史是对“巫”的记录—模拟,而不是对“巫”的解释—定义。也就是说,史用神圣文字参与了巫的通灵,除此之外,它并不能够指示出一个所谓体验之外的“存在”。

而到了柏拉图之后,哲学因为对“解释的迷恋”,拓展了形式逻辑的边界。解释不再返回体验,解释通过形式逻辑的分解,重构了“体验”,通灵在这个重构里成为了“神灵”,而对神灵的解释(形式逻辑的分解中),又再一次将神从“灵魂”的自我中提纯了出来。

毕竟,灵魂作为一个抽象,仍然是一种具象的“自我”,而神,则在抽象的终极溯源——对象化里,成为了自指的——客体化。

就如我们在神话学和认知学里觉察到的,自指作为不可分解的“指征”,如果从主体性的记录,滑向了客体性——对象化的解释,那么“不可分解”在客体陈述里,就不可遏制的会趋向于和解释的拮抗。否定性在各种对象化陈述中不停的塑造这一种盘旋,为了能够对“不可分解”做出解释。对解释的绝对超越,要求形式逻辑对悖论的肯定性纠缠,达到了一种匪夷所思的高度。

几乎所有的神学语境(不可言说的言说、太一……)都必须在悖论中达到对悖论的“超越”,确定性仍然是最高追求,只是这个确定性不能委身与“解释”,无尽的序列化成为了对静止的朝拜,永恒的静止不能“看见”,于是被动性成为了唯一的出路,把一切的可能性(确定性序列)交给上帝——

信仰即是对神之秘密的臣服。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为什么新教最终对基督教如此“完美”的阶梯性发起了挑战?

这恐怕在于这种神秘神学的“框架”对主体性做出了最大限度的“背叛”。

解释无法回到体验之中,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是解释被“确定性——定义”的必然结果。解释的确定性在哲学的推波助澜中,不再允许解释对自身的“仪式性表达”,这种表达在今天被解释为“艺术性”。

这是所有灾难的起点吗?

神话在这里被解体的时候,是解释毁灭了它曾经作为“记录”的歧义性。在艺术性中,记录仍然被偷偷摸摸的保存了下来,可惜的是,不管是神话学还是神学,解释以“祛魅”的形态,在艺术中拔除了体验的自指——神圣感。

存留的神圣性只是另外一次“解释”的重构物,尽管伊里亚德已经令人佩服的试图将这种“重构物”的价值尽量的释放出来,但神圣性对体验的“定义”(而不是自指)仍然是一切神话学著作无法克服的通病。

神学从另一个侧面重复了这个悲剧吗?

我才刚刚开始踏入宗教的主题阅读,一切最好还是以假设的方式提供给自己一个开放性框架。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绝对的超越从哪一个层面都不可能容得下主体性的存在。

理性的工具逻辑,在宗教中,被放大成为一种工具转译。主体性的模糊以转译的方式被彻底的提纯。

没错,概念、定义、解释……一切的对象化在这次“转译”中都成功的被觉察到了边界,但遗憾的是,边界之外的对象化指征,丧失了对体验的“实践”,metaphysics这个概念隔离了实践的“自在”。而是在存在与存在的“显现”中,为实践设定了一个关于第一性的——墓碑。

存在的第一性以超越—非——否定——亦或是任何悖论陈述,比如超体、超感、二律背反——成为了一切的起点。

开放性因此消失了。

多义性、变化、歧义被桎梏为第一性下的“残缺”。

有罪不可遏制的在各种古典宗教的教义中泛滥。

只要第一性作为世界的锚点不可动摇,那么所有的回归都只能是一种赎罪。

一种回归客体的——被动。

所以不管神的秘密在圣洁的“阶梯”下到底如何“显现”。

超越都再一次回到了新教的选择中。

一切的世俗都是虚无的幻觉。

背离主体的代价就是既定的命运在超越的名义下——

无可逃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