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读后感1000字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读后感1000字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是一本由[美]迈克尔·艾伦·吉莱斯皮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2019-3-1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精选点评:

●我们的课程必读书

●神作终于再版了。

●实在太好了,基本上我接触哲学以来关注的所有问题他都有所涉及(不如说我关心的问题其实都是现代性造成的)。唯一能想到的不足大概是作者的书写也许会被批评者称为一种“简化”?

●再版了^_^

●讲真,可太好看了!!!!

●最近再没有比这本书更伟大的著作了,它从唯名论的角度解说中世纪经院哲学和启蒙运动与现代性的萌发。非常具有说服力、观点很新颖,也很正确。

●过去我和潘诺夫斯基的哥特建筑与经院哲学那本书差不多时间读的,听说再版了。从很久之前到现在都还有一点点没读完,权且这么标记上吧。

●有些地方有些跳跃或“不言自明”了

●欠缺太多神学(史)的知识,所以没读太懂。本书目的是搭建起现代性与中世纪唯名论革命的桥梁。喜欢这种从思想史的角度打通传统与现代来研究“现代性”议题的著作,可惜我对西方思想(史)了解太少。本书主要论点:现代性并不是对宗教神学的反动,不是世俗化和神的隐退,神的属性逐渐转移到人(一种无限人的意志)自然界(普遍的机械因果性)社会力量(公意,看不见的手)和历史(进步的观念,辩证发展,理性的狡计)之上。

●译得非常好,目前就是发现有一处脚注讲克罗齐译成非黑格尔主义者可能有误。作者在处理现代性与神学关系时基本是参照了布鲁门贝格的提出的概念“reoccupation”来理解基督教与现代性关系,从“唯名论危机”展开的论述。我觉得彼得拉克的部分,路德和伊拉斯谟辩驳的部分,笛卡尔和霍布斯辩驳的部分以及最后讨论启蒙和现代性危机的部分写得是相对好的。最后一章对启蒙哲人观念中“自然”和“自由”之间问题的观察很精当。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读后感(一):现代性的神学起源

作者将现代性的起源追溯至唯名论变革,认为唯名论破坏了传统的经院哲学,提出了一种新的存在论,同时凸显了一种自由/必然(人的自由与神的全能性)的矛盾,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的冲突(路德与伊拉斯谟的争论)就是这一矛盾的体现。为了弥合这一矛盾,笛卡尔、霍布斯等思想家试图寻求一种新的开端,将自然(数学化、机械论的),而非人或神置于优先地位,但到头来,这只是把先前的那种矛盾转变为了自然的必然性与人的自由的矛盾,这就是现代性的矛盾。康德的哲学第一次明确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后来的德国唯心论本质上也是对其的回应。但这一矛盾不可能在现代形而上学的框架内得到解决,随着这些解决方案的失败,现代性的矛盾与分裂愈发凸显,使得思想家转而寻求后现代的替代品。 实在太好了,基本上我接触哲学以来关注的所有问题他都有所涉及(不如说我关心的问题其实都是现代性造成的)。唯一能想到的不足大概是作者的书写也许会被批评者称为一种“简化”?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读后感(二):一条理解现在性矛盾的线索

提供了一条明确的唯名论的线索 ,围绕着神与人的关系神的全能与人的自由展开。从比特拉克的人文主义到路德,中间也论述了关于自由意志的问题 。伊拉斯莫和路德关于自由意志的争论与霍布斯和笛卡尔之间的争论有着某种内在的统一性 ,现代性矛盾核心深处是形而上的神学 。探索人神以及自然这三者之间的存在论层次问题随着神从形而上学领域的退出 ,启蒙运动的到来 ,高扬理性,原本的矛盾并没有被解决 ,不过以不同的面目出现了而已 。自然代替了神,历史代替了神,神的权能与人的自由之间的问题,这无可调和的矛盾最后出现在自然决定论和人的自由之间 ,历史决定论和人的自由之间。 开头和结尾部分 第一章和第八章的部分都在试图去梳理一种 线索和叙事 中间主体部分在分点的论述 但我感觉有些地方似乎没有那么清楚 是跳跃的 尤其是在笛卡尔处

关于路德的一些神学的争论并没有引起我很大的兴趣

作者的书里如果能够先给出一条简明肯定的线索 然后进一步深入论证 可能对我这种神学小白而言会更好

书中很早就出现的诺斯替主义和阿罗威伊主义,柏拉纠主义等等坐着一开始都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与定义这些对我还挺陌生的在阅读过程中还是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的但是大概可以意会。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读后感(三):以唯名论为开端的现代性

现代性起源于唯名论,唯名论将事物彻底差异化,无论是人还是自然界的事物,不存在共相,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神之间。拯救这个混沌的世界需要为之带来统一性。人与神不同,产生的问题是神的意志优先还是人的意志优先,因为人与神无法再统一于理性,意志先于理性,决定善恶。神的意志优先,人服从《圣经》,以个人体验的方式与神相遇(路德)。人的意志优先,降低原罪和恩典的地位,人凭借自己的意志得救(康德,意志自我规定,使人成为最终目的)。人和神的优先性争论的无果只能转向自然领域。对自然的征服表面上使人获得了主体性,但是没能证明主体具有非物质性。自然物也具有个体性,它们的共性来自于建构。笛卡尔支持主体和客体的二元论,主体是非物质性的,霍布斯否认这一点。既然自然物可以作为科学对象的物,从中构建出同一性(笛卡尔的数学之网,霍布斯的名称),那么主体也能成为科学的对象,适用科学的规律。万物并非自然呈现机械化和因果律,霍布斯的这种假定源于他的神学观,即全能神的预先决定论。自然由此也是神的世俗化体现。人并没有因为转向自然而得以战胜神,主体地位并不明确,因为人也可能是自然的一部分。康德的第三组二律背反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没有表明自然和自由这两种思维方式如何能够同时存在。如果按照科学揭示的规律,我的行为应当是被决定的,不再可能由自由意志决定。所以,伊拉斯谟和路德、笛卡尔和霍布斯两组争论,实质上是相同的,也即是决定论和自由论之间的争论。一方面,神的遥远使自然界得以重新被发现;另一方面,隐匿的神实质上以自然规律的方式出现。从现代到后现代,实质上没有断裂,因为现代性没有解决人属于自然界还是自由界这一问题。不过现代性从自由角度出发,后现代从自然角度出发。这个问题实质上自始没有调和。

作者涉猎广泛,论证再细一点,更有说服力一点,会更好。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读后感(四):逐本朔源

名词分解一下题目,现代性( modernity )解释是“ the condition of being new and modern ”,我们生活中那些最前沿的科技,最新潮的享乐,就是现代性。好不好?当然好。但正如作者指出,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在狂奔向现代化过程中,远离了自己的过去,远离了自己的遗产。但不可否认不少问题已经出现了,现代文明产生的巨大繁荣与财富,技术奇迹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也把我们变成了浅薄乏味的人。

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连接起那些被我们忽视的遗产,从而回归自我。那么进入正题,从哪里到哪里?自前文艺复兴开始,直到启蒙时代,在神学讨论中逐步诞生的现代性,正是本书讨论范畴。作者选取了几位在此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彼得拉克、路德、笛卡尔和霍布斯。通过类似传记的方式,展现他们针对唯名论、人文主义、信仰转化、真理的思索以至启蒙时代的讨论,从而把神学论述一步步转变为人文主义,开启启蒙时代的过程,把这几百年间的反反复复,闪着人类智慧光辉的论证展示出来。

最让我吃惊的是最后部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对比,当然也是基于现代性讨论基础,我想作者也许是针对911的震惊而作出的反省。他认为两种教义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道成肉身,不承认这一点的伊斯兰教,在思想层面的裂痕远远超出我们看到的现实层面。

反思历史,回望过去,是我们应对现代性带来迷离的一剂良方。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读后感(五):简单写一下

非常好的科学史(应该也算哲学史,宗教史)著作。吉莱斯皮首先部分地预设了现代性的概念——即一种自我理解的方式:自由、进步、线性时间观念、人对自然的掌握与控制。然后基于这个维度,将现代性的起源归纳为中世纪关于基督教的唯名论观念及其在神学体系内部产生的一系列回应。作者从唯名论对基督教本身教义的冲击开始梳理,串起了一条从唯名论、彼得拉克、人文主义者、路德、笛卡尔、霍布斯再到启蒙乃至后启蒙的线索。在这个过程中,揭露了基督教本身教义在根本上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并没有被一种全面的叙事体系克服,而是随着启蒙的世俗时代来临,隐遁进了幕后,而现代性本身的自我更新的特征又使得这一条神学的线索被人为的遮蔽。现代的人、自然、科学观念本身并没有克服基于基督教教义的内在矛盾性,这种矛盾性一直在从中世纪到启蒙,后启蒙时代的著作中体现出来(比如康德二律背反的第三个命题)。而在这一世俗化的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并不是神的简单清除或消失,而是将他的属性、本质力量和能力转移到了其他东西或存在领域中。因此,所谓的怯魅过程也是一个返魅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并通过它,人和自然都被赋予了很久以前被归于神的若干属性或能力。说的更直白些,面对着持续很久的神之死,只有把人或自然或两者在某种意义上变成神,科学才能为整体提供一种融贯的解释。” 整体来说,吉莱斯皮讨论的内容非常深邃,其主旨也较为明确,一条线索贯穿始终,这就是神学思想对现代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当代的不受重视,恰恰是因为现代性本身的特征。所以,吉莱斯皮强调,“万事万物都有其起源,并且决定性地受那个起源的影响。因此,想要理解现代世界的本质,考察它在中世纪世界的崩溃与现代性兴起之间这300你年的早期的‘前意识’发展至关重要。”除了这一条关于基督教神学的线索。关于现代性,自我认同等一系列的问题,书中都有涉及。尤其是现代性的核心维度,关于人本身的自我意识,关于当代是身份认同,关于进步的历史叙事及其隐含的彼岸(比如马克思强调的那个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及个体的全面发展)等等问题,书中都有所涉及。对于思考当下,历史本体论与认识论,都会所裨益。 最后,膜拜译者张卜天,翻译的太好了,无可挑剔 。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