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丰子恺聊印象派》读后感精选

《丰子恺聊印象派》读后感精选

《丰子恺聊印象派》是一本由丰子恺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023-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丰子恺聊印象派》读后感(一):了解印象派的入门佳作

丰子恺与印象派,两者并列在一起,似乎给人以混搭之感。其实不然,我们知道丰子恺的文章写得很好,而且经常配有自己的山水风景绘画。但在中国山水画之外,丰子恺对西方绘画也很了解。他是现代中国美术事业的开辟者和奠基人,有“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之美誉,而在西方绘画领域,则著有《西洋美术史》等书。

《丰子恺聊印象派》这本书是丰子恺先生专门介绍和阐述印象派之作。提起印象派,我们可能会想起马奈及其《草地上的午餐》、莫奈及其《日出·印象》。除此之外,如果我们是美术或者绘画领域的外行人,可能也就了解这么多了,这本书则为我们详细讲述了印象派的多个面向。

至于印象派的由来,据考证,可能是路易·勒罗瓦于1874年创造出了这个名词,用以指称当时流行的一个艺术流派。虽然印象派源于绘画艺术,后来演变为一个著名的艺术符号,在音乐、文学、摄影、电影等领域均有体现。丰子恺先生的这本书可以说是关于印象派的一本入门佳作,当然,他并非只是浅尝辄止地介绍了印象派的概念、美学和方法、代表人物和经典作品,而是深入考察了印象派的来龙与去脉,将其置于19世纪欧洲的社会史、思想史和哲学史的整体背景下,对其作了根源式的考证。

也许我们对印象派甚至绘画一窍不通,不过对于这样一本书,内行人可以在其中看出门道,外行人可以看到“热闹”,而且内容深入浅出,平实易懂,即使对绘画艺术认知很少,也可以一窥印象派之堂奥。

以前很少读艺术类的著作,最近两年读了一些,发现自己渐渐喜欢上了这类书籍。就像《丰子恺聊印象派》这种书,不仅可以让我们认识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艺术家,看到艺术家的耀眼光芒,还有助于我们提升艺术修养,陶冶道德情操。也许它们给人带来的感觉并不是震撼或者颠覆的,但它如潺潺流水,静静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也如皎皎明月,安抚读者躁动不安的心灵,或许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最后,这本书图文并茂,既有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内涵,还有漂亮的“外观”和切实的质感,是一部兼具面子与里子的艺术佳作。阅读此书,也许你不仅会深入了解印象派,还会沉迷于绘画艺术的精妙之中,感受到一股源源不断的美的体验。

《丰子恺聊印象派》读后感(二):看不懂画?丰子恺教你读“光的言语”“色的文字”

丰子恺的文,和他的漫画,可谓相得益彰。很难说清是更喜欢他的文字还是他的画。大概文艺原本就是不分家的,艺术感觉和美学体验本来就属一体。

早些年曾经因为丰子恺先生文中提到早期曾以《芥子园画谱》作为启蒙,还特意找来看过。他的画明显体现了中国画的意蕴,但明显也受了西洋画的影响。看丰子恺谈印象派,能体会到他对西洋各画派及其受东洋画的影响均有相当程度的谙熟与研究。他是行内人对外行谈印象派,却没有丝毫的“专家”作派,完全是普通人都能懂得的语言,能用最清新简短的篇幅,将早期印象派和后期印象派、其中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分析得透彻入里——顺便换个人来写,单是介绍这若干派别的来龙去脉和前后传承关系,又不让读者脑子彻底混乱并误以为西方文艺流派本就如此混乱,大概就要多费许多笔墨,非要搞成冗长沉重的大部头不可。他谈画家生平和为人津津乐道的轶事,也是寥寥数语点到为止,绝不沉醉于此类通俗小说题材,却也将画家生平及其独特个性与作品艺术特色的内在联系,叙述得清晰干净。

按编者所说,本书节选自丰子恺的《西洋画派十二讲》,单单挑出普通读者最熟悉的印象派画家(无论多么缺乏西方美术史的背景知识,塞尚、梵高、高更等惊世骇俗的画家,和那些备受后世追捧以至于仿印品随处可见、连AI都在大批量模仿生产的画作,多多少少总不会没有见过),是一种很讨巧的做法,既能引起读者兴趣,又不至于因内容太深而让读者丧失耐性。看完印象派,对其他画派滋生出更多兴趣的读者,自然可以再去看丰子恺书中其他部分的介绍。

丰子恺说,“中国画优于从前西洋画的地方”,在于中国画比起“宗教、政治、主义的插画似的从前的西洋画来”,更“富于绘画的真义,近于纯正的艺术”。像印象派一样,中国画更注重画面,目的不在于画中物体的名称,而在于点、线的运用,以及画家对光影的把握。“技术深进的结果是忽视题材,于是不理解技术的一般人要从其画中探求一点题材的美,而了无可得,就全部为绘画的门外汉了。”如何从寻常的自然物中看到艺术的美感,识得“光的言语”“色的文字”,才是绘画的创作和作品鉴赏中首要关注的。

这里有一处吊诡的:一方面,实证的唯物主义促成了印象派技术的精进;另一方面,如此科学的解析,又造成了艺术的解体,“越是讲物理,去美的鉴赏越是远”。科学与艺术,究竟是何种关系?到后期印象派,由“再现”转向“表现”,主观的艺术感觉又占了上风。这是否类似于中国画论里说的从“看山就是山”到“看书不是山”,再到“看山还是山”的艺术境界?

至于文中所说“早期西洋绘画多画人物,至印象派始有独立的风景画,而中国画自1500年以来早已优于自然风景的描写”的问题,窃以为大概与西方基督教重道德伦理而忽视自然的传统影响有关。尤其中世纪时期,外在“形色”被视为修行者的大敌,宗教故事和神话传说成为唯一值得描绘的主题。至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重新兴起对自然的兴趣,并以自然实践去检验教义,才有了风景画的一席之地。

《丰子恺聊印象派》读后感(三):听大师讲美术的故事

身边有朋友经常去看画展,偶尔拉着我去一次,觉得手足无措。第一是觉得很多画挺好看,第二是觉得很多画看不懂。

在《丰子恺聊印象派》的书籍封面,编辑写了一句话:“可以汇成诗的除了文字还有光与色。”非常认同,绘画艺术就是光与色的盛宴,它们是有颜色的诗。

当然这个印象派始于西方美术概念,是西方艺术史从古典发展到现代的重要转折契机,在这本书中,丰子恺为普及印象派画作的基础知识,做了详细的叙述。

比如说,提及梵高我就想到向日葵,提及莫奈我就想起花园。

其实,印象派的起源画家是马奈。作者称他为外光派画家。

书中介绍了他的多幅作品,其中《名所江户百景之龟户天神境内》非常的有东方意境。

高耸的小桥,低垂的藤类植物遮满画的半壁,燕子低飞,松柏斜暮。或许是一衣带水的缘故,亚洲的景色有着近乎统一的季节美。

作为巴黎人的莫奈,一生为色彩支配,作为印象派画家,马奈和莫奈是唯物的科学主义化。没有光他们宁可虚度。

有书中提到有一次朋友到家来访,看见马奈半躺在花园中,什么也不做,交谈得知,没有太阳,马奈把自己的画放到了新挖的半条沟里,期待和观察光的变化。虽说听来可笑,但是也呈现出画家对于光的执着。

很多人都认为梵高有一定的心理或精神疾病,否则怎么能做出割下自己耳朵的事情。

被称为“火焰的画家”,梵高总是不吝燃烧自己的热情。他自己坚信,只有艺术可以表现自己,只有艺术能对民众宣传真理。

梵高是太阳的渴慕者,他希望吸收阳光,然后通过绘画艺术把光和热散发出来,影响更多的人。

我相信艺术家都是有着某种狂乱和痴迷的特点,他们犹如被神握住了双手,在人间挥舞着天赋,向我们诉说读懂世界的密语。

艺术,就像是一座神秘的宫殿,有人出生在那里,偶尔被凡尘所识,捧上万众仰慕的舞台。

丰子恺作为一名漫画家和散文家,也是现代中国美术事业的开辟者和奠基人。他师从夏丐尊和李叔同,有着丰富的国学知识,对美的鉴赏非同一般。

在《丰子恺聊印象派》一书中,是作者向普通读者普及印象派的一堂美术课。如果我们不懂印象帮派,不妨通过这本书了解一下,毕竟听大师讲名画,比自己站在画廊想半天要愉悦很多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