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注定一战读后感摘抄

注定一战读后感摘抄

《注定一战》是一本由(美) 格雷厄姆·艾利森 (Graham Allison)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注定一战》精选点评:

●书中也没有提出什么有价值的建议。中国扩核武库,开发高超音速弹头,让美帝无法防御,大建海军争海权(据说055第一批要造8艘),美帝目前也没办法。

●写了一篇读书笔记,有些观点可以用在新论文的写作上。

●只看到书里那些高中课本的史实(还是国内高中)好比看电影只看到“内容”,也只是你自己头脑里的内容。“与金镣铐和肮脏的富裕相比,他们更喜欢贫穷的自由,而捍卫作为自由人的权利”,挑战权威,不畏困难,这才是地缘、军备、非此即彼的斗争这种老掉牙的东西以外真正延续文明的资格,有识之士永远比总统聪明。

●封面是希腊黑像画法大师埃塞吉亚斯在陶罐上画的爱阿斯和阿克琉斯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刚巧在看剑桥艺术史第一册

●翻译质量很差,而且对目前的中美关系而言,除了书中提及的战前日美关系之外,其他关系真的没有什么参照意义

●【豆瓣鉴书团】我一直以为自己不适合看这种书,但没想到竟然有种停不下来的感觉。常常听人说中美关系,可是觉得自己很遥远,但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能在中国很好,能成为崛起国很好 有朋友问,你读得懂这种书吗? 我想说,没有什么懂不懂,而在于用没用心,我很用心地在读,所以很喜欢

●参考文献真多,所以说硕士到博士真难

●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花点时间刷一遍还是值得的,总比公众号稍微系统点,角度也相对美国化

●翻過。簡單來說,彼此要互相了解,然後避免零和,最後先管好自己家務事,就可以和平共處。結案。

●内地居然出了 五星好评。值得每一位关心中美关系的公民都看看

《注定一战》读后感(一):想说的不让说,让说的也非正确的。

在一切都是打哑语的国家,这也注定了中美肯定会有一战,也是文明之战和存亡之战,但是我相信中国最终会好起来的,因为文明和正义才是未来的路,这关系两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日后要面临什么,所以战争不可避免,除非有一方理智的退让,但是那也是不现实的,毕竟当利益可以冲昏一切的时候,只有一战才能解决利益与文明之争。

《注定一战》读后感(二):读艾莉森《注定一战》

罗斯福四卷本的《征服西部》清楚地表明了他的美国主义信条。美洲是美国的领地。“拥有3:2军事优势的一方,必然获胜。”

罗斯福下决心给门罗主义武装上牙齿。其重点就是保持美国海军在加勒比海的优势。

美国之鹰。铁血政策是一以贯之的。

李光耀:“感受到了人情冷暖,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政治。”

作者对于美中的争端进行了很好的推理。

《注定一战》读后感(三):未来世界可以没有修昔底德陷阱,也可以常伴相随

人类科技和经济驱动模式的进步,可以促使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希腊和斯巴达模型失效,新兴大国与传统大国的竞合关系在帕累托改进中走向平衡。科技进步和经济模式可以沧海桑田,但人心和人性不会,这也是“注定”的根源。

当前中美关系前景愈发暗淡,美国又产生了斯巴达心态,主动舍弃两国关系压舱石。希望多年后,美国不是斯巴达,中国也不是希腊。而是在新时代构筑互利互惠的新兴大国关系。很难,但非常期待。

本书以修昔底德陷阱为模型(其实说格雷厄姆陷阱更合适),描述了人类史对其的印证。变化的是国家和时代,不变的是人心。

《注定一战》读后感(四):“修昔底德陷阱”自身就是陷阱

读过此书,也读过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你会发现,修昔底德陷阱就是作者套在我们身上的陷阱,不知不觉,被陷入其中。

当年的希腊公民,就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强大, 某些方面胜过斯巴达,并且对斯巴达的制度不以为然。但反观现状,除了小红粉,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认识还是清晰的。

而且应当承认,两种文明之间是可以互通,但并不是照搬照抄,我们在描述现状时,应该回首我们的历史,而不是在不完全了解西方历史的前提下,去装腔作势的借用术语。

作者不自觉的在西方的立场对现状进行评价,本人善意的理解为作者受教育、职业环境所限。

《注定一战》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很不好意思,对于这本书我的确没什么可讲的

不到一周的时间匆匆读完,感觉就像是三年前为完成作业去读的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很丰富,算得上精彩,但没留下什么思考空间,也没太多想说的,实在不好意思。

纵论历史走势通常是我非常警惕的,书中对其做出了基本的区分。主要谈论可能造成中美二国冲突的结构性压力,列举了诸多宏观经济指标,试图证明中国作为崛起国对于守成国美国的压力,并找到人类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类似情况,寻找和平解决的方案。这一部分对于中国情况的描述,有很浓的外来者视角,并不是说不符合事实,但显然是截取了对其论证有力的部分。即便近年来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主要引擎,但由于经济体制的大相径庭,经济下行面临的问题与西方国家有较大差异,不可忽视(甚至相当致命)。当然这也很好理解,本书毕竟站在美国视角,对于中国发展速度的夸大一定程度上是对某种既有立场的修正与补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