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慕尼黑的清真寺》读后感1000字

《慕尼黑的清真寺》读后感1000字

《慕尼黑的清真寺》是一本由[美] 伊恩·约翰逊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慕尼黑的清真寺》读后感(一):利益的纠葛利用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基本解惑了美国在对抗苏联的意识形态战斗上,本想利用伊斯兰力量,不成想把自己拉下了水。壮大的伊斯兰已经不在可控,且有自己明确的政治诉求及势力扩张需要,慢慢滋生了恐怖主义,最后反咬一口。

伊斯兰已经不在是一个单纯的宗教,伊斯兰政治化、世俗化难以走回头路。

遗憾的是本书故事线混乱,缺乏重点。三星。

《慕尼黑的清真寺》读后感(二):慕尼黑的清真寺

《慕尼黑的清真寺》,(美)伊恩.约翰逊著,岳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这是个被忽略的问题。二战时期德国利用前苏非俄罗斯少数族裔反苏,二战后美德又继续利用之。穆兄会在埃及崛起后,扩张到各地,也利用了慕尼黑的穆斯林组织,终于取代了原反苏或不反苏的穆难民组织。慕尼黑本没有穆斯林,但建了清真寺,却成长现代极端主义的一个来源。但作为非虚构作品,感觉有些枝枝蔓蔓可以省略,有些重点可以再突发,不致让人迷失在过于真实的复杂历史描述中。

《慕尼黑的清真寺》读后感(三):冷战并不是结束

伊斯兰教作为一个古老的宗教在冷战时期被纳粹德国所利用,对付反宗教的苏联。在战败后,德国像一战结束的时候一样遭受不正确的导引,在美国的操纵下成为伊斯兰教重新建立意识形态反苏维埃组织的跳板。在石油产国的扶持下,诞生出穆兄会这个畸形的怪胎,成为威胁西方意识形态的毒瘤。这本书没有提到的是,这股旋风也刮入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大地(本书原本也只是建立在欧洲地区的根基上)。我特别赞赏的是最后一句:从来就没有什么伊斯兰问题,只有机会主义者,各色政客,被误导的理想主义者滥用宗教的问题。

《慕尼黑的清真寺》读后感(四):无题

对纪实文学和穆斯林感兴趣的,可以读下这本书。这是一本关于慕尼黑清真寺建立的历史,它的背后,各方势力的角逐。历史总是重复的,今日的事,很多能从那时找到蛛丝马迹。如果时光倒流,如果知今日状况,各方是否依然如此。伊斯兰教,于我们而言,很神密。在我的理解里,这个宗教一直积极拒绝世俗化,而所谓世俗化被认为是削弱了宗教的地位。但宗教在高不可攀的一端之外,对应的是世俗的人。任何假借宗教之名,行政治、权利,欲望之人,何尝不是对自身教义的亵渎。真正的信仰究竟是什么。这已是题外之言,回到这本书。如果用佛家的因果来看,不止美国,整个世界,都是历史果的承受者。这种循环在可见的时间岁月里,无可逆转。

《慕尼黑的清真寺》读后感(五):先利用,再治理

文章偏纪实,将部分解密文件、文献资料转述穿引,并对历史场景中的人物进行了详细介绍,部分内容显得繁冗啰嗦,有些分散叙事脉络。通读全书后,再翻过来看引言更有助于理清思路。 移民的文化融合、教育、就业等社会问题,通过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井喷出来。欧洲的社会问题类似于环境问题:有点类似于先污染再治理的短线策略。

战时纳粹利用苏联内部的民族主义矛盾,策反中亚、高加索地区苏联治下的人民,吸收战俘充当人肉弹,轰炸苏联。冷战期间欧美又将这批人包裹成特工、记者、民族代表等心理宣传战的舆论弹壳,打击苏共。经济发展时期,盲目扩张大量吸收穆斯林移民。如今,这种表面合作实则机会主义的策略依然大行其道,从阿富汗到叙利亚,打的是别人的架,脏的是自己的手。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没有人能全身而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