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革命之夏》读后感摘抄

《革命之夏》读后感摘抄

《革命之夏》是一本由(美) 约瑟夫·J. 埃利斯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革命之夏》读后感(一):一个“标准的奇迹”

本书再次揭示了一个道理,即事情的经历者和事情的回看者得出的结论,往往有着天壤之别,亲历者并不知道结果会怎样,回看者是由结果倒推原因。然而很多历史事件,它就是没有原因的。

八年北美独立战争,令人关注的往往是波士顿倾茶事件、萨拉托加大捷、以及最后在约克镇的胜利,但是这本书却将视角投向了1776年夏天关于纽约城的防守,并以此为切入点,概括了北美大陆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分歧与结合。

华盛顿率领着一支兵力严重不足、武器装备落后、未经科学训练、军官几乎没有的所谓大陆军,在纽约城展开了防守,他本人将其视为军人至高无上的荣誉,甚至于做好了为即将建立的美利坚合众国捐躯的准备。但是另一方面,英国的豪氏兄弟,却将政治谈判视为第一选项,一再错失全歼大陆军的机会。与此同时,大陆会议也正在召开,在这次会议上,亚当斯等人虽然表现出了对华盛顿军事行动口头上的无限支持,但另一方面却为"要保持州的独立,还是建立更加团结的邦联"争执不休,并且基于自由和开放,建立一支常备军在当时成为违背了这一理念的想法,实际行动上的支持也几乎是零。

英国想要的是赢,美国需要的只是不输,但按照当时双方天差地别的实力,仅凭这一点似乎也难以解释北美独立战争为何最终的结果是美国真的取得了独立。英国将其视为莫大的屈辱,而华盛顿自己也将其解释为上帝的意志。

该书利用了一名纽约战争的亲历者,当时只有15岁的马丁的回忆录,通过一个普通士兵的视角,描述了战争发生时,参与者的迷茫无助。事情哪有回看者分析的那么理所当然,历史永远是存在无尽的变数。

《革命之夏》读后感(二):装帧很漂亮,翻译欠通达

作者选取了美国独立时期一个重要的时间片断,即1776年夏季前后(5月至10月),介绍了北美殖民地独立的几个关键时间节点,托马斯·潘恩的《常识》对殖民地下定独立决心的影响,《独立宣言》诞生的过程,约翰·亚当斯在大陆会议中和政治上发挥的领导作用,英国政府对北美殖民地动荡局势的误判,调派重兵镇压导致的紧张加剧等。

在军事上,介绍了以华盛顿为首的大陆军与以威廉·豪和理查德·豪兄弟为首的英国陆海军在纽约长岛和曼哈顿的战斗过程。分析了豪兄弟对北美独立局势的判断,对战争目标的选择,对战斗时机的把握,以及对战争进程的影响。介绍了华盛顿对大陆军战斗力的无奈,纽约战守的举棋不定,对大陆军的未来和独立事业的前途的担忧,以及独撑危局的坚毅等。

纽约战役是一场有违常规军事常识的奇特战役,是一系列偶然因素机缘巧合的结果,大陆军的运气,英军指挥官的自信和放纵,使大陆军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命运,从而保存了殖民地与大英帝国长期较量的实力,同时也揭示了美国独立的必然性和不可逆转性。

大英帝国与北美殖民地的矛盾由来日久,从“汤森法案”、“印花税法”,到开征生活必需品的高额关税,殖民地人民已经反感至极,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一意孤行,宣布殖民地人民已处于叛乱状态,扯断了温和派的感情依赖,乔治·杰曼拼凑重兵镇压的军事行动,葬送了大陆会议温和派的和解计划,从而进一步促成了各派的同仇敌忾,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独立的决心。

从大英帝国的角度,殖民地应该向母国交税,尤其是经过“七年战争”,母国为巩固、扩张殖民地已经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殖民地理应为母国分担费用。而殖民地对其母国只有感情上的联系,但没有交税的义务,因为其信奉“无代表,不纳税”的政治信念。

《革命之夏》读后感(三):大国的诞生

“要是北美在战火中陷落,我将像失去兄弟一样痛苦。” “大人,我们将竭尽所能,让您免受这种痛苦。” ——1776年9月11日,斯塔滕岛谈判上理查德·豪勋爵与富兰克林的这段对话,也许已经预示了英国武力镇压北美独立革命的军事行动注定要失败。 北美大陆具有极为广大的战略纵深,要通过武力征服这样一片大陆就不可避免地会将战线拉长,随之而来的就是军需补给难度的直线上升,直至崩溃。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翻越阿尔卑斯山兵临罗马城下的汉尼拔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而拿破仑战争期间俄罗斯巨大的战略纵深同样让拿破仑吃尽苦头最终铩羽而归。 而战争的性质也决定了英美双方的不同处境:美国大陆军只要不输掉战争就意味着胜利;而英国军队作为进攻方则必须赢得这场战争。 因此纵使具备军事实力上的优势,英国要纯粹通过军事行动赢得胜利也会非常困难,这也决定了英军在北美的这场军事行动的目的是以强大军事实力作为威慑的局部战争,而不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全面战争,以武力征服这片大陆。 一生戎马的理查德·豪勋爵深知这一点,他从始至终都没有放弃通过外交谈判手段达到他的政治目的。然而他严重低估了独立思想在北美的深厚基础,斯塔滕岛谈判上的那段对话也没有给他带来清醒的认识,并最终将他拖入全面战争的泥沼。 这场战争中最大的争议点就是如果在纽约战场上理查德·豪一鼓作气追击并重创溃败的大陆军,是否能够动摇独立思想的根基,进而改变战争的走向?可惜,历史不会给我们答案。 直到这场战争的结束,美国的政体仍处于初始阶段,13个自治州各自为政,联邦政府的力量十分有限,这也是华盛顿难以组建一支专业化常备军的原因。不过关于美国政体完善和成熟的过程,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让我们把话题交给托克维尔,用他的著作《论美国的民主》来作为这个故事的开篇。

《革命之夏》读后感(四):历史可以如此精彩

任何对于历史感兴趣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表面上它讲述的是美国独立战争开始最关键的几个月,但实际上它颠覆了传统历史的讲述方式,质疑历史是否像人们习惯理解的 - 线性方式前进?还是充满了偶然和不确定?

作者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可从字里行间,你能看到他的倾向。

推远开来,想想中国历史,或者其他国家的历史,是不是我们被洗脑,接受了有人故意想要我们接受的东西? 本书以精准的史实资料,描述了一个不一样的美国独立战争。在好几个关键时刻,任何一点偶然因素的改变,就可能改变历史。比如,在美国大陆军对撤离布鲁克林岛时,如果不是突然的大雾,英国舰队很可能发现美军的动向,把美国船只全部击沉海底。没有大陆军,美国独立势必被扼杀。

华盛顿曾经预言说,关于美国不可能的胜利的真相将永远不会写进历史书里:

“如果历史编纂者有魄力在史书中记录下这场战斗过程中不对等的军力(就美国而言)获胜,并试图把过程中令人沮丧的环境联系起来,后人多半会将他们的工作戏虐地称为虚构;因为人们不会相信,大英帝国动用了这样一支庞大军队,征战8年,居然会失败 …… 而且将他们打败的军队在人数上少得多,它的士兵总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没有报酬又缺乏经验,时不时还要经历人性难以承受的各种悲痛。”

最后说一句,本书翻译还算OK,但有几处明显错误。

第六页页首,”该原则认为,在没有得到本人同意的情况下,不得对任何英国公民征税或要求他们服从法律。“

这像是明显的错误,英文原文应该是: 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想收税,得先选出代表我们的(国会)议员)。这句话非常著名,英国的宪章革命,主要围绕着这一点。1689年的《权利法案》限制国王权力,保证平民利益。

49页,帮克山战役,”被消灭的一万多名士兵。“

这个错误有点不可原谅,Bunker Hill 战役,英国损失一千多人。这一点前文也提过。

总而言之,如果你不方便阅读原文的话,本书值得收藏。

《革命之夏》读后感(五):读《革命之夏》的一些七零八碎的感想

“God Bless America”或许真的是一个事实。自美国独立之始就充满了戏剧性的奇迹,如果不是英军将领豪氏兄弟一心想要用外交手段去解决北美争端,或许美国的历史又是另外一番光景,可是历史没有如果。从北美十三州组建的大陆议会分歧和大陆军的曲折就可以理解美国为什么一直需要假想敌,因为自美国成立以来,他它就是在外部强压环境下所形成的政治联盟体。究其本质,各个州都有自己的政治诉求,只是无法接受英国王室和议会的压迫,被迫联合起来的独立个体组建的政治联盟,各个州存在的分歧和问题在大敌当前之下都被搁置了,这个国家是被强大的外部压力所强行塑造的。那个在1776年夏天是美国诞生的重要会议所埋下的隐患,在今天的美国仍然是可见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当今美国所存在的困境是自美国成立以来就一直存在的,其中包括了人权,宗教,政治经济差异等因素。从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这一期间,美国方才完成了现代美国基础的政治体系。尽管如此,仍然可以看到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对于所面临的问题在基于时代背景的限制下仍然努力去克服所存在的分歧及隐患其最大的目的就是在于能够先战胜大家统一的敌人宗主国英国。美国的成立很大程度上要感谢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正是因为他的傲慢,才导致了殖民地人民渴求独立的愿望。美国的成立确实可以说的上是一个奇迹,一群匆匆上马的代表们共同草创的国家,在他之前没有任何一个模板可以供他们参考,但是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一个国家该有的体系的建立确立了政治体制和军队。回望历史,美国的建立毫无疑问是一群追求自由的人民的胜利,可惜的是屠龙少年终成恶龙,曾经面对英国压迫而建立起来的国家,如今却以“自由民主”为剑,肆意干涉破坏他国内政,着实让人意难平。 在美国独立战争之中,除却那些声名显赫的开国元勋们,还有一位杰出的女性提出了“性别平权”的重要期许,她就是亚当斯的妻子阿比盖尔,她在给丈夫的书信中鲜明地提出了要给予女性正当的权益,这些都是超越时代的思考。“顺带一提”,当时的美国公民仅限于拥有一定财产的成年白人男性,为了争取更多人的支持,这一定义逐渐普及到了成年白人男性,取消了财产限制。但是女性并不在公民之列,黑人奴隶甚至都不是完整的人。一度被归类道了牲畜之后,后经妥协勉强给予3/5个人的定义,原住民也不是国民,而是敌人。这些问题如今也是困扰美国的重要内政问题。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需要塑造一个敌人,去转移人们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除了这些伴随美国诞生就存在的问题,深植于美国政治体系的三权分立和妥协平衡的特点也只是诞生之始就存在的,不得不说1776年的那次会议奠定了美国几百年的模式,可见传统的惯性是多么的强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