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战略论:间接路线》读后感摘抄

《战略论:间接路线》读后感摘抄

《战略论:间接路线》是一本由李德·哈特著作,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略论:间接路线》读后感(一):兵者,诡道也

先说说作者,英国人哈德.李特,与克劳塞维茨并称的现代军事战略思想史上的两位现代战略大师。

这本书开篇之前引用了孙子兵法的经典论述,也许是译者加上去的,不清楚哈德是否看过孙子的书。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已经把战略路线说的非常清楚,用兵就是要用诡计,要出奇兵。这些理论早有耳闻,或者看过只言片语,可惜理解的不到位,不深刻。或者说道理都明白,但是不知道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研究性的学习,用这个军事理论来解读著名的战例。

西方人写作习惯,或者说语言特点,是用通俗的语言来说明白一个理论的,要反复举例子阐述的。这样也很好,对于读者的理解能力要求就低一些。不像中国的古书,语言确实精炼,但是留给读者的思考空间就非常大。也有不少当代人解读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的读物,也列举了不少战例,但是很多并不是严肃的学术著作,只是举个例子而已,没有这本书的作者对例子分析的透彻和资料详实。

哈德认为:战争中除非所采用的路线是具有某种程度的间接性,以使敌人感到措手不及,难以应付,否则很难获得有效的效果。这种间接性常常也是物质性的,但却一定总是心理性的。从战略方面来说,最远和最弯曲的路线,常常也就是一条真正的捷径。

间接路线,或者说出奇兵,往往能够使敌人在精神上失去平衡。拿破仑的名言:精神对物质的比重是三比一。可见获得精神上的优势,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这就是间接路线得以奏效的背后因素。

总体来说,这本书写的很精彩,观点独到,表达清晰,战例丰富。读完这本书,勾起了我少年时代的军事题材方面的兴趣。就如同小儿独爱玩具枪,喜欢看特种部队的装备、技战术视频。或者再过三五年,就可以还给我一起讨论战例和军事理论了。

《战略论:间接路线》读后感(二):翻译问题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opportunity for this decisive na- val battle was obtained by a ruse which might be classified as a form of indirect a p p r o a c h -Themistocles' message to Xerxes that the Greek fleet was ripe for treacherous surrender. The deception, which drew the Persian fleet into the narrow straits where their superiority of numbers was discounted, proved all the more effective because past experience en- dowed the message with plausibility. Indeed, Themistocles' message was inspired by his fear that the allied Pelopon- nesian commanders would withdraw from Salamis, as they had advocated in the council of war--thus leaving the Athenian fleet to fight alone, or giving the Persians a chance to use their superior numbers in the open sea.

译文:值得注意的是所以能获得这次决定性海战机会的原因,是希腊人用了一个诡计,这也可以算是间接路线中的某一种形式。地米斯托克利(Themistocles)故意送了一个假情报给薛西斯,告诉他说希腊舰队投降的阴谋已经到了成熟的阶段。根据过去的经验,波斯人信以为真,于是波斯舰队被骗入了狭窄的海峡,使他们数量上的优势丧失了价值。事实上,地米斯托克利之所以出此一计,是因为他害怕伯罗奔尼撒(Peloponnesus)的联军指挥官会从萨拉米斯撤走——他们在战争会议中确曾作如此的主张。于是就只剩下雅典的舰队,单独和波斯人作战,在大海之中,数量的优势即足以决定胜负。

DeepL: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决定性海战的机会来自于一个诡计,其可归类为某种间接路线—地米斯托克利传给薛西斯一个信息,希腊舰队准备叛变投降。这个诡计把波斯舰队引入狭窄的海峡从而削弱其数量优势,而且因为过去经验赋予的可信度而更加奏效。实际上,地米斯托克利的信息是受恐惧驱使—他害怕伯罗奔尼撒联盟的指挥官们会像他们在战争会议上所主张的那样从萨拉米斯撤退,留下雅典舰队独自作战,或者给波斯人一个在开阔海面上利用数量优势的机会。

《战略论:间接路线》读后感(三):个人笔记

《战略论——间接路线》李德.哈特 一支敌军或敌国的力量,从表面上看来,其表现的方式就是它的数量和资源,可是其真正的基础却是指挥、士气和补给上的稳定性。 波斯人进攻希腊战略的失误 公元前481年波斯人大举侵略希腊。薛西斯Xerxes。因为兵力太大了,无法使用海运,而必须由陆路前进。但为了应付规模空前庞大的补给作业,又必须利用海运。结果陆军的行动被限制在海岸上,而海军又受到陆军的牵制——彼此都缚着一只腿。所以希腊人对于敌人的进路,事先可以有很准确的预测,而波斯人却无法耍弄一点变化。 东罗马帝国时代的战法改进 狄奥多西(Theodosius)统治之下,为了加速扩充机动部队,移至大量收编野蛮人的骑兵。以后,这个招募的比例终于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平衡,于是才发展成为一种有体系的新型组织。到了査士丁尼和贝利截留的时代,主要的兵种是由重骑兵所组成,他们穿着铁甲衣,所使用的兵器是弓弩和长枪。在原理上,它早想兼有机动。火力。和机动。冲力。两者之长——匈奴和波斯的骑弓手显示出了第一方面的价值,而哥特的骑枪兵也显示出了第二方面的价值。作为重骑兵的辅助兵力,又有轻骑兵的组织,那便是轻装的骑弓手。无论从组织上或战术上来看,这两者的结合都可以算是近代轻重(或中型)两型坦克联合使用的先例。步兵也同样分为轻重两型,但是后者却使用重矛和密集的队形,只是当作会战中的一个固定枢纽使用,而骑兵则环绕它做各种的运动。 贝利撒留 亚美尼亚边塞反击战 乔斯罗斯 入侵科尔基斯 巴勒斯坦 耶路撒冷 乔斯罗斯率领了一支庞大的兵力,估计约在200000人左右,因此他不能再采取那条越过沙漠的旧路线。而必须从幼发拉底河上游,进入叙利亚,然后南转向巴勒斯坦进攻。这是乔斯罗斯所必然会走的路所以贝利撤留集中他所可能集中的兵力——数字虽少但却具有高度的机动性——把他们都摆在幼发拉底河上游的卡黑米希(Car日hemish),在侵入军向南转进的紧要关头上,这就恰好威胁到他们的侧翼。乔斯罗斯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马上派了一个使臣到贝利撒留军中,名义上是以讨论和平条件,实际上却是想侦察对方的实力和部署。事实上,贝利撒留的兵力比之侵入军,不到十分之一,甚至于还不到三十分之一。因为猜到了敌人的意图,贝利撤留马上就在军事上变了一个。戏法。他把他手里最精壮的人员,挑选了出来,其中还包括着哥特人、汪达尔人和摩尔人(Moor)等——这都是所收编的俘虏——率领着他们先进到某一点上,以来等候波斯使臣的到达。这样遂使对方误认为他们所遇到的,只不过是贝利撖留大军的前哨而已。这些部队奉命展开在平原上面,并且经常在运动之中,更使人难以估计他们的真正兵力。贝利撒留本人显出卜分乐观自信的态度。 1674至1675年屠云尼(Turenne)冬季战役 在那个时候,所有的调动都是以城塞作为基地和枢纽——对于野战军在补给上构成一个保障。他却放弃了这种大家所惯用的作战基地,而认为奇袭和机动的结合,不仅可以使他获得一个决定性的成果,而且也可以提供他安全的保障。这是一种合理的计算,而并不是一种赌博。因为敌人在心理上、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巳丧失了平衡之后,他在安全上也就可以不必多加顾虑了。 李德哈特 为何不向历史学习 殷鉴不远 历史的目标就是求真 发现事实真相,并解释其原因,即寻找事相之间的因果关系作为一个路标历史的用途很有限,因为虽能指示正确方向,但并不能对道路情况提供明细资料。不过,作为一个警告牌的消极价值则比较明确。历史可以指示我们应该避免什么,即便并不能指导我们应该做什么!它所用的方法就是指出人类所最易于重犯的若干最普通错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