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读后感100字

《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是一本由赵凯华著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38图书,本书定价:26.10元,页数:200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读后感(一):一点随裁~

与数学高度融合的学科其问题的表述是定量化的,物理学尤甚,但成熟的科学家或数学家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带有个人风格的“小把戏”,学会灵活运用特例,观察它的发展,是直击并大大简化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洞察力。本书提供了见森林的一些视角~ (对称性)是群论与现实的接口,埃舍尔的画因其各式各样的对称性之美而备受科学界推崇,本书的封面也采用了他的一副骑士图案。对称性意味着秩序,可以用更少的信息、更少的“积木”进行建构体系,世界的内在是和谐的、有序的、可解释的。不过,有循例就有特例,一些对称性自发破缺现象,与诸如重子反重子的不对称性或有机大分子的手性,让我们认识到目前已知的简单规律可以延伸出芜杂的现象,我们的宇宙并不单调~ (量纲分析)各物理量之间存在规律性的关系,可以规定一些基本量来导出其他物理量。量纲可以看作某个物理空间的矢量。关于某物理量的量纲式,可以取对数得到一组正交基~这样通过∏定理不用知道具体定律和机制就可以先行了解一些重要概念与信息。 (数量级估计)是费米的出圈技巧~掌握特征量的数量级是研究物理问题登堂入室的关键,从浅至深可以是记住一些基本常量,广泛寻求量之间的关联以及建立模型从基本原理估计量的数量级。这是一种用熟悉事物出发把握相对陌生事物的能力,书中举了一些太阳系尺度与原子尺度的例子~

《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读后感(二):你有多清晰的物理图景?

如果要说对物理问题思考的直观、对物理直觉的追求,赵凯华老先生可以算是国内物理学家中首屈一指的,简直可以算是中国版的费恩曼。

国内的物理教材,大多秉持苏联风格,其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强调物理直观。这本书的精髓部分,对广大物理学子最有用处,私以为是2、3两部分(量纲分析、数量级估计),第1部分可能因为赵凯华自己是做涌现现象的,所以特重阐述了一些。

似乎很多物理学大牛(如徐一鸿、费恩曼等),都非常擅长用量纲进行物理量的估算,这种技能的培养对于物理直观实在是太重要。作为天体物理方向的学生,面对星系、宇宙的一些问题,对距离的尺度、发生率的高低的把握,估算能力更是重中之重。

物理学本身就是为解释自然现象而诞生的学科,其本质是:面对某一现象,进行定量的测量后,用数学的语言进行描述,这个过程称为“建模”。在建模完成后,与实际测量/观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从而具备预言能力。

因此,“量纲”是在描述物理现实前必须的一环,换言之,这是所有物理定理的起步。

我们日常生活会遭遇到的物理现象的基本量纲,只需要M, L, T就足够描述了。而如果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定律视作基本法则,就可以将质量M(准确而言,引力质量)用L和T表示,同时Q也可以用L和T表示(来自Maxwell的论述)。这不蕴含了朴素的质量来自时空的观念吗?这是否有暗示了电磁力也可以几何化来表示呢?

但在大部分量纲的推演中,我们并不把M和Q替换为L和T,而是相应地,将引力常数G设为有量纲量,并引入电荷e作为基本物理量。这是一个对量纲体系的选择问题。因为质量M本身是相当优良的可观测量,在大多数情况下,将其保留在量纲分析之中,大大方便了结果的获得。

从这一点也能看出,物理学无论如何都是观测、现象导向的学科,一味地脱离观测、追求数学上的优美,是不会有出路的。伟大如爱因斯坦,晚年沉沦在数学美感的幻想之中,向大统一场论一去不复返,最终的结果只是空无。除去理论本身重大进展之外,物理学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将理论模型与可观测量关联起来。

所以,熟练地掌握量纲,就像我们的五官熟练地体验世界。掌握对世界简明直观的量纲理解,抛去冗杂繁芜的具体定量公式描述,才能解放大脑,让物理学成为能为我们所用的思考世界的哲学。

说到哲学,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已有近400年,物理学的高度数学化已经让其负担太重;掌握了量纲分析,追求直观的物理图像,是再一次拨开其面纱,回归400年前初诞生的本来模样。换种说法,物理学很小,而生活很大,学习物理学,更重要的是让其成为一种“思维模式”,整体地改造人认识世界的方式。

正像费恩曼所吐槽的某些物理学家总是“shut up and calculate”,那是一群实干者、工程师式的物理学家;自己做实际科研的时候也发现,这是最快出成果的思维方式。但要想走向更高层次的路上,就得花费一些时间,“drop the pen and contemplate”.

毕竟,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同样是有害的。

《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读后感(三):书概

1.宇称不守恒

2.量纲法证明勾股定理

3.证明黑体辐射定律

4.山高极限

5.最小分辨角

6.洛希极限

7.太阳热核反应

8.恒星的归宿:白矮星 中子星 黑洞

9.ACDM模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