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数学艺术》读后感摘抄

《数学艺术》读后感摘抄

《数学艺术》是一本由[美] 斯蒂芬·奥内斯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数学艺术》读后感(一):看图就行了,文字有点啰嗦

图像很美很艺术。

文字部分太啰嗦,本来占页面不多的文字重复内容还很多,基本隔个几页就引用或者重复前面几页的话。

数学部分太浅。像斐波那契,PI这种简单的概念介绍得多,后面复杂图形就直接一笔带过了。本来买书是想学习一些数学作图技巧,但是看完还得自己网上搜一遍。

总的来说可以当杂志来看偶尔翻一翻,有几张图挺想做成海报贴墙上的。

《数学艺术》读后感(二):领略美

有时感叹,经过了这么多年,我们创造生产出来这么多的物品,但是偶尔看到自然界,发现没有经过人工雕琢的这些事物,却一直蕴含着一些更长久内在的美。有时可能说不上哪里是美的,是图形的结构、还是它的线条表现还是颜色的搭配。但是这种美,却会给人一种丰富、简单、清晰、和谐,甚至一种平静的情绪感。也许这些图案,所表达出来的直线或曲线、平移或旋转,都是自然界当中所蕴含的一些事物的表达。我们的肉眼看不到更具体的这些,但好像这些事物当中蕴含着一些语言,或者是某种内在的意识。特别是一些事物,经过常年而形成的一些线条、图案,或者是它运动的轨迹和图像,总之,这背后好像有一种事物推动着它的演化。它和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些事物没有显示出生命或某种文字,但是这些事物所传达出来的,我们肉眼可见的部分,会形成某一些对我们的认知和启示,所以它好像又是在和我们对话,与我们形成某种互动和联系。

《数学艺术》读后感(三):真实、美丽、平衡,这就是数学,也远不止数学

还记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美丽心灵》中的一个经典片段吗?罗素·克劳饰演的数学家纳什走出宴会厅,仰望星空,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心爱的女孩在夜空中勾勒出美妙图案。这是来自数学家的理性与浪漫。

在漫长的应试教育过程中,数学作为一门考试科目因其难度在很多人心中面目可憎,一般人很难想象数学与艺术、美有什么联系。《数学艺术》一书试图打破我们对“数学”的刻板印象:数学其实“真实、美丽、平衡”,与艺术有着共通的特质。

什么是美?雪山星空,大海沙漠,春天的花海,冬天的雪景,这些场景能够自然而然地引起我们心中美的感叹;但另一些美的事物需要经过学习才能被感受,如西方的古典音乐、中国的传统戏曲等等——这是“美育”的意义所在。本书就是从数学角度进行“美育”的绝佳范例,将抽象的数学理念可视化,是“数学艺术”的核心要义所在。

到底什么是“数学艺术”呢?本书作者在前言中给出了一个不算定义的说法,因为它无法“像数学概念那样定义得很明确”。可以说,数学艺术是一系列视觉作品,这些作品产生于作者的“审美情趣”,“但同时又建立在数学严谨的根基上”。

因此在本书中,图片和文字一样重要,甚至更甚。我们能看到由π的灵感启发而成的彩色被面、根据数学常数设计而成的一系列动态雕塑、用颜色和绘画方式证明的毕达哥拉斯定理等等。这是文字无法传递的奇妙感觉。这些新奇的视觉作品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奇思妙想,从更严肃的角度说,它们可以是抽象数学的具象载体,因此数学艺术的创作者们,大多数既是大学里的数学教授,同时又是画家、雕塑家或者钩针编织者等看起来似乎与数学毫不相关的职业,跨学科跨领域碰撞所产生的火花在本书中时时可见。

当然,本书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创意和艺术,更有许多关于真正数学的讨论和历史故事,以每章“艺术背后的数学”的体例形式普及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当然,这个版块不是数学教科书,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严谨的推理论证过程,而是一则一则的小故事,如毕达哥拉斯定理证明中的趣事逸闻、关于“π”的秘密、以及如何解决老生常谈的“货担郎问题”等等。作者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让有关数学的一切看起来有趣和贴近生活。

翻开这本《数学艺术》,领略一个真实、美丽、平衡的世界,让我们用数学家克莱因的话来结束这趟数学艺术之旅: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