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命的悲剧意识》读后感100字

《生命的悲剧意识》读后感100字

《生命的悲剧意识》是一本由乌纳穆诺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9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的悲剧意识》读后感(一):祝愿上天给予的不是平安是荣耀

生命的意识,既产生于与经历及与他人的相联系之中,又塑造并毁灭于这种矛盾又热烈的联系中。而在这种联系的基础上所发生的悲剧意识更为抓住人的思想。然而悲剧意识却又不止于单方向的渗透,还意味着一个人开始思考自我、思考人类及事物的模糊和理解的第一步,不只是一个人独自的意识延伸,更多的是是一种人与自然相互渗透与相互作用。孕育出来的意识不仅能打碎了作为人的高傲和阻隔,还能让我们从自身内部伸出触手去理解自我,理解他人和自然,而从外部伸回触手又改变自我。所以,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自我意识,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被变形、被转化。

《生命的悲剧意识》读后感(二):正因为有了悲剧意识,所以才有你自己

米格尔·乌纳穆诺曾任著名的萨拉曼卡大学校长。我很认真的用西语读了他的名字,还有书中出现的一些西语词汇,头脑中想到的却是我那位曾住在萨拉曼卡的友邻,还有春日盛开的紫藤萝。

据说作者有些自傲,也有些偏执,气势凌人目空一切的态度使他得罪了不少人。其中也包括佛朗哥。

无法完全赞同他的观点,但有些内容还能引起深思。譬如他说,人之所以有了悲剧意识,所以才有了你自己。几乎所有人,在快乐的时候,都会忘记他自己。一旦为了眼下的现实问题所缠绕或迷茫的时候,才会深切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与自己究竟是谁这个本质问题。这个无法否定的观点让我想了好久。最终得出结论,只有被大姨夫狂草的时候,张天撸才会是张天撸。忘乎所以状态下的张天撸,是不会考虑到现实困境的。所以,衍生出,只有悲剧色彩笼罩下的人才会有不断进取的动力的近似想象。

这本书诞生于100多年前,那时的西班牙恰逢处于丧失昔日大国荣光,国民沮丧,经济衰落,各种欧洲新势力不断上涨的背景中。作者试图通过人对不朽的追求,到宗教拯救灵魂的价值观,到鼓舞西班牙人民在悲剧中重新找到西班牙永垂不朽的精神价值(其实这个精神价值就是对抗无神论,必须让天主教重振辉煌),多少会令人有些动容。远一点,也想到了现在的日本。从日本的角度来看,今天的世界格局变化应该于百年前西班牙衰落时的国民心态很相似吧? 或许这就叫国运,挡是挡不住的。

《生命的悲剧意识》读后感(三):碎成渣磨成粉最好成为啥啥子

看书名主观臆断地就被纳入叔本华一类的哲学专著,而且还会让你看着这个书名都望而生却,书名每个词汇都是哲学的终极命题,想想都令人不寒而栗。当然,看过乌拉穆诺写的小说就不会把这本书当个哲学书籍来看,虽然全书就谈了一个主题,大写的人,从天上地下的写,到人里人外的写,为的就是科普人这个容易被大家忘记的事情,此处别用人的概念去理解,就像空气一样容易被大家忽略,毕竟,不是每个鱼儿都知道自己在水里。所以,为了系统科普一下---我就是人,人就是我,作者也是煞费苦心,写得是面面俱到,细致入微,结果看完后,觉得自己怎么就不是个人了呢,因为被作者扔到了社会人,地球人,宇宙人的范畴,好吧,强化每一个碎片的我都是我的最终信仰,继续碎下去碎成分子原子各种子,万一有机会碎出一个老子,庄子,孔夫子投胎转世啥的,这三生三世发达了。毕竟对于宇宙而言,我是微不足道;对我个人而言,我却是一切。为了我就是我,这本书科普看了即保存且拼接完整了。其实,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虚拟和现实交织的社会里,稍不留神就会弄丢自己,更别说都被作者解析碎成渣了,外加来点风吹草动啥的就给吹散了,贴个寻碎片启示都无法描述,所以,要保存好“我”真的是个需要有容乃大的时空还是个容器,抑或是整个冰箱,反正这个问题值得深刻地挖掘一番,对于,“我”这个课题,从德尔菲神庙上“人啊!认识自己!”开始,一直以来哲学上对这个问题都有系统的讨论,各路哲学流派以及大师们都著作等身,但是真的是要找个入门级又不乏构建个认知框架的作品,还真是挺不容易。这本书一步到位地做到了一边帮你找自我,一边普及这类问题研究的哲学史,顺便把宗教部分关于信仰的形成也给扫盲了。用科普作家手法写这类哲学作品,乌拉穆诺这个想法真的是一绝,见过不少用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或者浅显易懂的寓言,或者干脆是用精华液浸泡的语言长篇大论等等作品,还真没想到哲学可以这么科普,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解释世界的方法有如此之多,看完这本书又长见识了。对于哲学的终极命题,未必需要一个具体答案,探求答案的过程就像作者科普的一样有趣好玩,虽说能力虽然未必拔高,但是阅读的过程绝对是眼界大开。

《生命的悲剧意识》读后感(四):精神还是不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答案?

人总是问自己为何,问做一件事的目的是会把自己问疯的。哪有那么多为什么?连宇宙的来源都是无始无终的,可是难道人类就真的这么渺小吗?

我们人类活着本身就无所谓有什么目的,我们只是上帝造出来的小玩偶,我们没有什么使命。人活着不活着,整个地球照样转,整个中国照样是一个国家,你的亲人和朋友也会只悲伤一会儿,然后忘记了一切。

照这样来看,生命真的没有意义?如果承认这点的吧,正如尼采所说的,上帝已死。正如有的里面说,everything is meaningless。所以,人活着就该勇敢地尝试一切。正如《七天治愈拖延症》中说的,做自己打心眼里想做的事。或许我们只能这么虚无和浅薄地活着。以及自由地活着。只是自己活着,存在着,什么也不管。

我曾在《开放的自我》中读着读着发现,自由无法解决一切问题,自由无法让一个人的内心平静,但是自由可以让一个人保持不死的心态,自由是一个发挥潜能的基础条件。但是自由让我觉得我的生命太轻,这次我读起了这本《生命的悲剧意识》,我想我的生活中是不是需要一些重的东西,如悲剧来填满我们,因为在自由的状态中,很多时候,人是空的。

可是之后发现行不通,或许是我无法理解这种深刻的状态,我变得浅薄了。我暂时不想追求深刻了。我的心里满满的是人的渺小,而不是人的伟大,那就让我们逃离那写所谓的无私和博爱吧。

你只能做你想做的,但是无法得到你想要的。叔本华这样说。或许是作者的思想太乱,哲学本来就是应该回到原典,里面都是作者对于其他的大哲学家,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等等的思想的评述和分析,我更愿意把书当成对哲学的另一种理解,以及和哲学史和其他哲学家的了解,但是至于作者个人的态度,我并不是十分感兴趣。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好少都有真正原创性的思想了。

但是,或许也是我个人的经历导致我对作者的人认同,但我真的敬佩,在唯物论被奉为绝对真理的时代,在物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的时代,还有人对精神和信仰如此地相信,对理性如此地批判。

《生命的悲剧意识》读后感(五):生命的悲剧意识

乌纳穆诺认为生命的悲剧意识来自对不朽的渴望。生命与理性、精神与实体的矛盾是生命悲剧的根源。其后又说‘凡是理性的事物都是反生命的,这就是生命之悲剧意识的基础。’

首先,生命与理性: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观察这件事物,结果都有理性站在个体不朽的渴望对面,说着不顺耳的话。这实际是说理性是生命的敌人。所有具有生命的事物是非理性的,所有理性的事物是反理性的,原因是理性在实质上是怀疑主义的。

精神与实体:精神不能单独存在,它必得依附于实体;实体渴望纯粹的存在,实体排斥精神。

‘如果说物质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我在也存在,但我之存在是较物之存在之更高一级的存在吗?物无意志,我有意志,我赋予物在以意义。但物在可以无意志而存在,意志则不能无物而单独存在,物在是一种更纯粹的存在。也许所有存在都有复归这一纯粹存在之自然本性,物质排斥意识,这就是死。’这是我以前写的一段话,觉得这和乌纳穆诺对于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观念相合。黑格尔说‘纯粹的存在等于纯粹的虚无’,个体在奔赴纯粹存在的道路上步向虚无,如何不朽?成为虚无!

但是乌纳穆诺的生命之悲剧意识绝不是放在个体之上,而是至于民族和人类之上。他说‘人类思想的悲剧性历史,根本就是理性与生命之间的斗争的历史:理性固执地要把生命理性化,并且强化生命屈从于那不可避免的最后死亡,而生命却执意要把理性生命化,而且强迫理性为生命的欲望提供支持。’

熊十力曾言‘西洋人承希腊哲人之精神,努力向外追求,如猎者强力奔逐,不有所猎获不止。其精神常猛厉辟发,如炸弹爆裂,其威势甚大,于其所及之处,固有洞穿壁垒之效。西洋科学精神实在此。吾人今日固宜戒委靡而急起直追。然西洋人虽有洞穿大自然壁垒之伟绩,而其全副精神外驰,不务反已收敛以体认天道不言而时行物生之妙,不能超越形限而直与造物者游,其生命毕竟有物化之伤。西洋人固自有悲剧而犹不悟也。’

乌纳穆诺则说‘有些个人与民族还没有真正想到死亡和不朽的问题,还没有感觉到它的严重性。而有些另外的个人和民族则不再考虑这些问题,不再感觉这些问题。所以如此,我认为是因为他们这些个人或民族还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宗教时代而沾沾自喜呢。’

中西两种思潮,一个讽‘固自有悲剧而犹不悟也’;一个嘲‘没有经历过而沾沾自喜’,两种文化相互攻击而不是相互理解,这何尝不是一个悲剧。

葡萄牙诗人奎达尔说‘对于那些凭感觉生活的人而言,生命是一幕悲剧;而对于那些运用思想的人而言,生命则是一幕喜剧。’乌纳穆诺说‘把理智置于信仰之上的人,将会喜剧性地死去,而把信仰置于理智之上的人将会悲剧性地死去。’无宗教信仰的中国喜欢喜剧,宗教社会的西方正视悲剧;理智置于信仰之上而意识到悲剧那是痛苦,信仰置于理智之上而压抑悲剧,到头来还是痛苦。

人一出生就开始步向死亡。所有出生的都行将毁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