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华尔街的智慧天才》读后感锦集

《华尔街的智慧天才》读后感锦集

《华尔街的智慧天才》是一本由(美)佩里·梅林(Perry Mehrling)著作,中信出版的266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0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华尔街的智慧天才》读后感(一):模型的出路

费希尔的建模是也就是想复杂的金融活动抽象和简化,提取要素并建立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种模型的意义是给投资者提供某种决策参考。

我们能做出什么样的决策呢?

面对一个大面包,和一个小面包,我们容易做出决策。

面对一个大面包和一个小蛋糕,决策就不那么容易了。

当衡量的标准多样化,使其受到多种因素左右时,我们就不可避免的要陷入复杂性决策的境地。这种情况下,简单的公式是不能给我们全部答案的。

人的大脑不能进行复杂的决策,这是我们倾向于使用简单的指数方式来评价复杂系统的原因,这种情况经常带来决策上的偏差,原因就是,当复杂问题被简单化丢失的信息可能完全将真实的情况抹杀掉了。

好吧,模型的出路在哪里?

后现代的观点是,我们不需要达成共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方法。

所以,出路将会有很多,评价的标准也会有很多,方法的多样性是金融活动创新的源泉。

《华尔街的智慧天才》读后感(二):华尔街数学天才们的局限

最近中信出了2本数理金融学家的传记,一本就是这本《华尔街的智慧天才》另一本是《宽客人生:华尔街的数量金融大师》,随着计算机高级运算能力的普及华尔街越来越发展成为数理学家、高等物理学家们的天下,凭借惊人的数理建模能力这些人占据了华尔街投资决策的关键位置。但是这些模型能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吗?难道未来的投资艺术会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的能力?

费希尔·布莱克的早逝错过了因为其在开创性的Black-Scholes模型上做出的贡献而应获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其同样也没有看到其同伴Scholes和一帮华尔街梦之队组建的LTCM(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笃信这些模型而遭到的毁灭性打击。这2方面都不不能不算是一种遗憾,如果当时费希尔·布莱克还在世不知其会对LTCM的溃败做何解释?

最近一期的经济学人又推荐了彼得·林奇的《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最后何帆的一句话恰恰道出了这些投资大师的伟大之处,投资是提升生活境界的(大意是如此),是对你的人生有提升作用的。那试问沉迷于这些数理公式对于此有何帮助呢?所以这样就不难理解林奇为什么要在顶峰急流勇退而那些LTCM的创始人确如此简单走向贪婪之路。

数理模型的应用是伟大的创新,但这样的趋势绝对不能取代投资的古典法则,对于价值与人性的深刻认识。

《华尔街的智慧天才》读后感(三):费希尔的美丽心灵

之前看《美丽心灵》这部电影让我喜欢上了纳什这个人,他有着纯粹的,思想上的追求。我倒是觉得费希尔和纳什挺像的,如果说纳什的美丽心灵装的是博弈论,那么费希尔的美丽心灵装的就是CAPM。

其实费希尔是个可爱的人,他喜欢那个小本去记录,甚至在和别人谈话时,他也会时不时的记录别人的观点,对于费希尔而言,他不会去对抗他的缺陷,而是去用其他的工具弥补他的缺陷,这确实是值得我们一般人思考的。

如果费希尔打电话,那么他多半是交流思想,他总是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不同的意见,然后自己再进行反驳。费希尔追求思想的纯粹性和优越性。

下面让我们去关注真正的重点,费希尔的思想。

费希尔·布莱克的金融思想的核心是CAPM,CAPM对于费希尔理解复杂的金融世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费希尔设想的CAPM的世界中,风险是收益的价格。CAPM可以说是还原论思想的杰作,它抛开了许多次要因素(对于新古典金融而言),集中精力于系统性风险。

CAPM的一大优势就在于简洁,在费希尔看来,复杂多变的金融世界中,只有简洁的模型才能存活下来,复杂的模型反而非常脆弱。当我们在批判金融学过度数学化时,有没有想过,没有这些模型,我们该如何处理数据?我们该如何定下判断标准?数学模型的优势就在于简洁。只有这样的模型才会在达尔文的物竞天择中生存下来,而那些成吨的文字描述只能被遗弃在图书馆里,被动的等待某个复古者的翻阅。这样看来,数学在金融中的地位不会因为行为科学的出现而下降,反而会继续上升。正如罗闻全所说的,行为金融学不是一个理论,它只是由无数例子组成的一堆东西。这样的学科可以解释异象,却难以总揽大局。

费希尔所设想的金融世界完全按照CAPM来运行,进而得出两个有意思的扩展,第一是“均衡的世界没有货币政策的地位“,第二个是”所有的资本品的价格都由两种基本的资本价格决定,一种是利息率,另一种是风险价格“。第二中扩展完全展现了费希尔的还原论思想。我想正是因为费希尔的物理学专业背景,使得他的还原论思想如此之深,直接影响到了他对金融学的看法。

而对于CAPM的迷恋使得费希尔进一步推导出了那个著名的期权定价公式。有意思的是罗伯特·莫顿从不同的假设推导出了相同的公式,由此不难看出这条公式的普遍性。

遗憾的是费希尔并没有因为发现公式赚取巨额利润,费希尔,斯科尔斯和莫顿三人交易权证,但是都亏了钱。”费希尔得到了一个教训,就是有时候市场比公式知道得更多。“实在可惜,费希尔错过了利用数学套利的机会(事实上由于费希尔坚信市场的有效性使得他并不想去战胜市场,他在投资上总是被动的)。

费希尔在高盛的经历并没有写得很详细,但是有一段话对于交易者来说应该是颇有启示的:布莱克—德曼—托伊模型对于交易员真正的贡献并不是发现有利可图的交易机会,而是提供了一种对于期限结构的直观的理解方式。另一句话则反映了高盛的文化:高盛公司有这样一种企业文化,他们相信思想可以作为他们的竞争利器。

当费希尔将CAPM的思想推广到经济学领域时,得出的结论却并不为多数学者所认同。费希尔认为市场均衡的全部要义就在于利率和风险价格,这是明显的CAPM的思想。在费希尔看来,经济学有太多无关紧要的东西。事实上,我觉得费希尔在经济学上野心太大,他试图寻找终极理论来解释整个经济现象。但正如卢卡斯所批评的那样,什么都可以解释和没有解释是一样的。

另外费希尔相当讨厌计量经济学,在他看来,统计出来的公式毫无意义,那些经统计得出来的参数只能代表过去。只有从逻辑得出的公式才能经得住考验。

对于喜欢金融学的人来说,这本传记值满分,他花了相当重的笔墨描绘了金融学的发展,而费希尔毫无疑问是这个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点。(我觉得对于期权定价公式着墨太少是个缺点)但是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传记由于过于专业性和缺乏对费希尔的多维塑造,使得传记没什么可读性,进而会选择放弃阅读。不得不说,这本传记只是一个关于费希尔的素描,我们只能期待更好的传记了。

另外,中译本有几个明显的翻译错误。

P27,《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翻译成《科学美国》。

P170,大名鼎鼎的希尔伯特翻译成了休伯特,这个不能忍。

P214,第九行,”从查尔斯银行的角度,比起从哈德逊银行的角度来,市场显得要有效得多。“显然这里译者不理解原话,错误的讲"bank"翻译成银行,这就导致莫名其妙的意思。实际上应该翻译成河岸。因为麻省理工学院位于查尔斯河岸旁,高盛位于哈德逊河岸旁,所以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就显而易见了,即在市场在学术界比现实世界更有效。

P233,第六行,权证(warrant)翻译成了保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