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地球46亿年》读后感锦集

《地球46亿年》读后感锦集

《地球46亿年》是一本由[英] 马丁·詹金斯 文 / [英] 格雷厄姆·贝克-史密斯 图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9.80元,页数: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球46亿年》读后感(一):我们的星球以前的样子,让你惊奇的样子

看过不少关于地球未来的科幻片,对地球的未来我们可以无尽地想象,但是对于地球的过去,那都是实打实的,不能光是凭想象,咱还要讲实证。

聪明的人类,找到了地球过去的许多“证据”。地质学家通过对保存下来的各种地质遗迹进行详细的观察研究,知道了在过去各个时代地球上发生的事件和地球环境的变迁。现在,这些故事在《地球46亿年:人类出现之前的故事》里讲给我们的孩子们听。

孩子第一眼就被它吸引了。因为那上面画着很多孩子不认识的生物。封面上这些奇奇怪怪地生物,别说是孩子,连大人也好奇它们是什么,难道它们曾经生存在这个如今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上吗?它们和恐龙是同时存在吗?

大家知道,地球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直到300万年前才开始有了人类。那在46亿年前直到300万年前这之间漫长的岁月里,地球上是怎样的面貌,以及是谁主宰着地球,《地球46亿年:人类出现之前的故事》就一一为孩子们解说。

《地球46亿年》读后感(二):恢弘的地质史书,现实永远比幻想更传奇

所有传说中的生物,都有现实生物的影子。

如同在《猎人》中的奇美拉蚁,每个都是现实生物的混搭版本。

《猎人 蚂蚁篇》中想象中的生物——奇美拉蚁

因此,现实生物的多样性,直接影响了幻想生物的多样性。

如果把地质历史时期所有的生物都算上,那组合的丰富程度将无与伦比。

毕竟,那些曾在地球上出现过又灭绝的生物,某种程度上比幻兽更加幻兽,现实比想象更魔幻,这才是现实令人着迷的地方。

最近给孩子看,我自己也在看的三本绘本

如果说前面的两本书不具有科普价值,那么,这一本《地球46亿年》,更适合亲子共读,它将带小朋友、大朋友,共同进入古生物演化的宏大叙事。

一张张精美震撼的图片,截选了生物进化史上里程碑式的断面,配合严谨详实、洋洋洒洒的文字说明,能让孩子感受到艺术与科学结合的魅力,这种魅力的背后,是时间和空间尺度的悬殊带来的激动人心——“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不仅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在给孩子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脑中总是回想《文明6》的旁白:

在这种跨越亿年的宏大叙事之下,孩子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感油然而生,热爱生命时常感叹造物神奇的孩子,必然会热爱生活,幸福阳光,读过这样的绘本,再在现实中带孩子去自然博物馆读一读、看一看,实际感受一下,效果更佳。

浙江自然博物院 杭州馆

我们在给孩子读这些想象力非凡的绘本时,重温自己的童年,重燃儿时对自然的热爱,同时将这份热爱传递,让孩子的想象力也如同蒲公英般随风远播,读书这么好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地球46亿年》读后感(三):一部关于地球演化的史诗级大片

前几天手机收到一条推送消息,它的标题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地球“最悲催”的鱼,花费三亿年爬上陆地,却遇见“广东人”》。虽然不用看内容就知道文章想要强调的是“广东人无所不吃”,我还是很好奇究竟是什么鱼,花费了三亿年的进化历程爬上陆地?打开消息一看,原来是弹涂鱼。

因为家里的小朋友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我也跟着补了一些零零碎碎的自然科普知识,不过对于物种进化依然知之甚少。最近正好给小朋友入手了一本《地球46亿年:人类出现之前的故事》(以下简称《地球46亿年》)的科普绘本,讲的便是人类诞生以前的地球长达46亿年的演化历程。光从小朋友抱着书发出一阵阵夸张的“哇哇”怪叫声就能初步判断:这书长到孩子的兴趣点上了!

《地球46亿年》之所以能让孩子哇哇大叫、爱不释手,首先就在于它的“大片”制作效果。超大的开本几乎是普通绘本尺寸的2倍,小朋友还顺手拿起书桌上的直尺测量了一下,长30厘米,宽21厘米(虽然她压根没学测量,不过我目测也差不多了!)。书中还有折页,摊开来就更大了。大开本配大插图,视觉效果大气磅礴。

书中的插画由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大奖得主格雷厄姆·贝克-史密斯绘制,相当与众不同。因为它并不是一种风格到底,而是多种风格穿插,既有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全彩画,将地球巨变的刹那描绘得惊心动魄;又有彰显细节的纯色素描画,将各种奇异生物的差别刻画得纤毫毕现。总之,整体的画风充满大气、神秘、远古的感觉,与地球的46亿年峥嵘岁月十分匹配。

作为一本关于地球及生命演化过程的科普绘本,要想将46亿年的历史浓缩在几十页书中,必须要有清晰的时间轴线和高度的概括能力。如果我们一般人被问到地球的演化经历了哪些时期?充其量能说出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之类的跟恐龙时代有关的时期,至于更多的时期就不甚明了了。

在《地球46亿年》中,作者马丁·詹金斯以其深厚的生物学知识背景,从宇宙形成、地球诞生、生命起源开始,一步步揭开这个漫长过程中林林总总的演化细节。你终于可以知道,原来在人类诞生以前,地球经历了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时期,从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到显古宙,从成冰纪、埃迪卡拉纪、寒武纪到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地球一会儿陷入极寒的死寂,一会儿回到万物复生的好光景,一会儿又遭遇小行星撞地球的一系列动荡后果。在过去的46亿年里,地球仿佛是一个行色匆匆的旅人,一路风霜雨雪,一路颠沛流离,一路浮浮沉沉,最后终于迎来相对平静祥和的安稳时期。

探究人类诞生以前的地球演化史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要追溯到46亿年前。这不仅需要多种科技的手段去发现过去的蛛丝马迹,从而得出具有说服力的权威结论,更需要科学家大胆地去发挥想象力。

仔细阅读《地球46亿年》,你会发现作者在很多表述上都特别严谨,对于学界有争议的观点、对于并无确切证据证明的生物形象,马丁·詹金斯都如实地予以说明。比如,在讲到埃迪卡拉纪时期的奇异生命形态时,马丁·詹金斯就坦言:

要完全了解这些被称为埃迪卡拉生物的生命体究竟是什么以及它们是如何生存的,是一项极其困难的课题……时至今日,这些在埃迪卡拉纪盛极一时的生物究竟是什么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所以,我们看到书中那些奇形怪状的古生物,也是生物学家结合有限的印痕化石再加上大胆的想象所描绘出来的。我们在感到大开眼界的同时,也不妨在脑海中自己去想象它是否另有一番模样。

总之,《地球46亿年》是一部关于地球演化和生命诞生的壮丽史诗,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科普知识,更多的是对我们人类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的敬意。地球所经历的那些惊心动魄的过往也启发着我们思考地球的未来。也许我们无法掌控未来可能发生的自然力的巨变,但是我们可以在当下为打造舒适宜居的地球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就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事。

(更多文章,欢迎关注公众号星星悦读会~~星星与你共享阅读之美~~)

《地球46亿年》读后感(四):地球已存在46亿年,生命的兴衰演替不断,但人类出现之前什么样?

人类与大猩猩以及灭绝的尼安德特人,都属于人科动物;人科动物与狐猴、婴猴等共属于灵长类;灵长类与猫、鲸以及其他现存的或者已灭绝的动物一样,都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合弓纲动物中唯一的幸存者。

而合弓纲动物与蜥蜴、鸟以及已经灭绝的恐龙一样,属于羊膜动物;而羊膜动物与青蛙、蝾螈以及其他灭绝的生物,像锄头螈等都属于四足动物;而四足动物与鱼类,一起构成了脊索动物。

而脊索动物与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以及其他现存或灭绝的生物,都属于两侧对称动物,而两侧对称动物与海绵、珊瑚、水母等,都是动物,而动物与蘑菇、开花植物、海藻以及其他生物一样,都是真核生物,而真核生物最早可能出现在18亿年前。

换句话说,地球已存在46亿年,但从真核生物到人类出现,地球走了18亿年,而真核生物出现之前,地球在混沌中走了28亿年。

从冥古宙到太古宙,地球一直在为了能成为我们这样的生物繁衍生存的居所而努力,这就是人类出现之前有关地球生命诞生与演替的故事,也是科普绘本《地球46亿年》想告诉我们的故事。

从《地球46亿年》的前言开始,以人类倒推到真核生物为锚,正文又重新从宇宙形成、地球诞生、生命起源为开始,一步步揭开地球中生命的演化细节,并在其中向我们介绍各种我们从未见过的奇特古生物,在生命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推动生命演化的进程。

作为大开本图画本《地球46亿年》30*36cm的尺寸让雷厄姆•贝克-史密斯绘制的插图有了更多可以表现的机会。

在“太阳形成”这张大尺寸跨页场景插图如同电影特效一般,在红与黑的极致对比中,太阳在一片分子云中形成,整个场景非常震撼且富有戏剧张力。

《地球46亿年》中,雷厄姆•贝克-史密斯绘画才能完美贴合了图文,除了出血的跨页场景插图外,彩色场景图则带有一丝梦幻色彩,充满神秘的蓝色调冰河时期插图以及梦幻般的水生生物的寒武纪场景,在还原的基础上,又能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

深褐色或黑白的古生物素描又有着对细节的精准把握,不管是牙齿锋利的中龙、正在奔跑的马拉鳄龙、爪子锋利、眼神凶猛的伶盗龙,还是早期的斯瓦特虫、三叶虫等都有着丰富的细节以及画面张力。

从宇宙诞生到人类出现之前,雷厄姆贝克-史密斯用他精湛的绘画技艺完美地讲述了这场时间跨度超过40亿年的生命故事。

科普绘本最重要的就是严谨、专业,而《地球46亿年》的图文作者马丁·詹金斯作为一名科普作者,知识面广且非常丰富。在《地球46亿年》中,马丁·詹金斯按照时间顺序来详述地球的演化。

在简述每种生物进化中,将每种生物的主要特性讲述的非常简单、明了,让孩子在学习到知识的过程中,还很好理解。

像在介绍两侧对称动物演化过程中,马丁·詹金斯就重点讲述了它们进食方式的进化。从外表皮吸收营养,到进化出肌肉和消化道,并且为了方面小朋友理解,马丁·詹金斯还贴心的举了现生动物中的珊瑚、海蜇、海葵等例子。

值得注意的是,马丁·詹金斯对《地球46亿年》这本书的用心,因为关于生命历史的研究一直在不断进行,科学家也一直在发表新的研究成果,为了让孩子们得到最新的信息,马丁·詹金斯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阅读了数百篇科学论文和书籍。

除了马丁·詹金斯外,为了保证译文的准确性,译文的作者也很强大,梁艳、谭超两位译者合作翻译,一位是古生物研究学者,一位是古生物科普工作者,在确保译文在专业知识准确的前提下,图文在结构和文字描述上也做到了简单易懂。

从《地球46亿年》的前言开始,从人类纲目倒推真核生物的历史,接着正文又从宇宙诞生以时间顺序详述人类出现之前生命的演替,或许人类也是生命演替的一部分。

《地球46亿年》读后感(五):孩子问“人类出现以前的世界什么样”怎么回答?

姐姐今年上了一年级,上小学后,孩子最明显的变化是,每天特别喜欢问“为什么”,上周五晚上放学回家突然问“妈妈,人类是从哪里来的?人类出现以前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一下子被孩子问住了,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刚好最近入手的这本书,解决了老母亲这个难题。

《地球46亿年 人类出现之前的故事》这本后浪出版的童书,是一部“巨型”绘本,每页都有A3纸那么大,孩子读起来不费眼。而且书里面的画册翻开后,画面很“壮观”。很多动物的图画和实体动物的体积相比,可以达到1:1的比例。

比如里面对蜻蜓的描写,它的比例可以达到成年人巴掌那么大。和真实蜻蜓是一样的,甚至会比生活中现在平常见到的蜻蜓还要大一些,再加上旁边巨型景观的衬托,孩子对巨型的蜻蜓就会有一个很好的了解。

这本书和其他书的比起来有下面几个优点:

一、事件总结详细

我带孩子也去图书馆看过一些类似的科普绘本,书中的字密密麻麻,读几页孩子就不爱看了,让孩子读起来很有压力,低幼年龄段的孩子就不太喜欢。

而这本书和他们相比,书的开本很大,整体画风很有气势,而且基本上各个时期都介绍的很齐全。

二、刷新认知

在这本书的一开始就出现了颠覆我以往认知的一个内容。书中介绍:第一次冰河时期,介绍到有很多动物是讨厌氧气的,因大气氧化事件出现后,对当时的很多生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氧气对于那些讨厌氧气的动植物而言,无异于是毒气,导致很多的动物大量的死亡。

现在我们很多人如果说没有氧气,人是没有办法生存的,还有很多小动物也是,但是在哪怕是鱼也需要海洋生物的海洋生存的鱼,它也是需要有氧气的用腮来呼吸。这一点就刷新了我的认知误区,我曾经以为所有的动物它都是喜欢氧气。

三、慢“镜头”下的10亿年

有一段时间书中被称为漫长的地球历史时期。时间大约是从18亿年前到8亿年前,被人曾戏称为无趣的10亿年。这个时期的岩石记录表明,地球在此时间并没有什么太显著的变化。正是因为进化的很慢,让大家误以为所有的生物都没有任何的变化,这期间全新的细胞出现了,这意味着一种全新生命形态产生了。

因此在某个时期,可能就是在这个无趣的11年就出现了两个原核生物融为一体。

四、“硬壳鱼”你见过吗?

这一章介绍了最早的鱼,看来有点像硬壳动物和现在的软体鱼似乎有一些不太一样,他们有一个自己的名字叫“星甲鱼”,还有一个叫在“卡斑鱼”。他们体长是25厘米,他们是长锥状壳体的巨型软体动物和可怕的节食肢类猎食者,这些就是最早的鱼类。

和小朋友在海洋馆看见的鱼又是不太一样的。小朋友他们看见过的鱼都是外形软软的,在海里自由自在的游泳。通过这本书了解到,原来早期的鱼类和现在的鱼完全不同。在泥盆世纪时期,还出现了一些体型非常巨大的鱼类,比如长达6米的邓氏鱼。

在泥盆纪时期,似乎出巨型类的生命很频繁,比如还出现过陆地巨人。原山枣就是长达有长达8米的树干,并且顶端生出了许多分枝。这和我们现在看到的书似乎也不太相同。而且在泥盆地时期,鱼类也开始了尝试要到陆地上去生活,这也是两栖动物的前身。

五、恐龙崛起

在这里让孩子们了解一个新的知识,就是虽然恐龙会飞,还可以在地上奔跑,但是恐龙从未进入过海洋,这一点,可能之前在给孩子讲恐龙故事的时候,看的绘本里面都很少有介绍。所以有一些知识点还是和以往看到的绘本的内容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六、通往人类的征途

书中最后一个章节——通往人类的征途,在这里面可以介绍在3,0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生活在非洲或亚洲,他们是树栖灵长类动物,看起来有一些像埃及猿,他们体型可以达到90厘米。相当于刚上幼儿园小朋友的身高。

而且后面书的后面还很贴心的给读者朋友整理了一个术语表。在术语表里面分别介绍了一些每个时期的具体的时间轴。还有一些可能被大家经常遗忘的内容,小朋友可以一目了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