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甜蜜的世仇》经典读后感有感

《甜蜜的世仇》经典读后感有感

《甜蜜的世仇》是一本由羅伯特.圖姆斯( Robert Tombs) / 伊莎貝爾.圖姆著作,衛城出版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D 1200,页数:1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甜蜜的世仇》读后感(一):最“辉煌”时刻和最黑暗的时代

“英格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无论发生什么事,她都失去了她的帝国......她再也无法立足欧洲。她离开敦刻尔克的那时,就是永远离开了。......一切最后不是落入俄罗斯人手中,就是美国人手中,......大英帝国将让位于美利坚合众国”-维琪法国总理皮耶 拉瓦尔,1940年8月。

对英国人来说敦刻尔克是壮举。对法国人来说,就是英国军队无耻的逃跑,比一战凡尔登战役袖手旁观还要背信弃义。(撤退计划临近了才告诉法国人,法国军队还以为一起撤道到敦刻尔克-诺曼底一线,背靠英国,要和德军决一死战)。法国军队在外围阻挡了德军好几天-德军也精疲力尽,缺乏弹药,还一直疑虑英法联军夹击,希特勒下令放慢了进攻脚步。

在敌人眼皮底下,靠着民间船只,英国远征军几乎全部撤回本岛。6月4号,敦刻尔克投降,大约4万名法军被俘。18万英军,12万法军逃出生天。丘吉尔著名的排比句“......xx作战”,估计抄的是克里蒙梭的一次著名演说。

1940年6月16日,法国政府要求英国同意商讨停战条件,英国政府一如既往要求法国继续抗战。政府可以流亡到英国或其他地方。后来转念一想,情势已经不可为,控制伤亡范围才是最佳选择,伦敦在中午通知法方,表示可以研究议和条件,但法方舰队必须启程前往英国。不久,人在伦敦的戴高乐打电话回国,表达一项惊人的提案法国和英国在政治上合并,打造单一战争内阁,统一指挥等等。

没有人相信这种“政府”能成立,不过戴高乐就此站上“自由法国”的领导地位。而贝当在6月17日宣布停战,希特勒允许维琪政府存在是一个

《甜蜜的世仇》读后感(二):赢了战争,输了体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明眼人都看得出美国和苏联将主宰世界。英法两个仅存的老牌帝国主义,在苏伊士运河事件做最后的挣扎。这次冲突英法挑拨以色列,借机入侵埃及苏伊士运河地区,被罗斯福一通电话无情打击(对英国),灰溜溜回到欧洲。再一次坐实英国人确实对法国人不咋滴。英国终于发现自己变成了二流国家。法国则弄出欧洲共同体,要对“盎格鲁撒克逊人”(包括英美),来一场“欧洲的报复”。

接下来,英国人对自己的“衰退”和“美国小跟班”的低下影响力恐惧到“死皮赖脸求着加入欧洲”。

法国人对德国军事复兴和“盎格鲁撒克逊”的遗弃也始终恐惧。抓着欧洲共同体不放,彰显法国欧洲主导地位。

战后30年的经济发展,采取“计划经济”的两国比较,法国明显要比英国好。然而有趣的是“衰退”的英国伦敦反而成了欧洲文化中心。1960年代最恶名昭彰的法、英文化产物,是“Je r'aime,moi non plus”的录音。这首亲昵耳语,娇喘的二重唱,无论遭到BBC禁播,法国电视台11点前禁播,还是什么,越禁越热门。1960年企鹅出版“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书,1973年的普罗富莫性丑闻。........。

法国首位女性总理(1991年)艾迪 克瑞松是一位出生上流的新教徒,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归功于她的保姆),她对自己在伦敦街头居然没有人色迷迷地看自己而大为光火(每一个女孩子都有注意到我)。她抱怨“盎格鲁撒克逊人对于作为女人的女人不敢兴趣.....。这是幼年教养的问题,我觉得这算是某种疾病”。

英国人打败了希特勒,却带来另一项“偏见”-英国男人的性无能和无趣。

《甜蜜的世仇》读后感(三):分道扬镳

“22年前,我在巴黎当酒保......。店里有个存放公共基金的罐子,人家告诉我要把所有消费丢进去,两个月后,我发现我是唯一这么干的人!这是我从社会主义体验到的第一个教训!”东尼 布莱尔对法国国民议会演说,1998/3/24。

自由主义实践和社会主义实践,在英法或是欧洲分开被实施,手段有多不同,结果就有多不同。这个回合,英国好像胜出。法国越发抓紧巩固其原来欧洲共同体的设想,英国蠢蠢欲动要改变它。

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被认为是“这头特洛伊木马肚子里都是潘多拉的盒子”。而英国的加入确实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规则有了一些变化,变得越来越像法国一直讨厌的“自由贸易区”。“欧洲”将会像马克思的无阶级国家一样消亡。

对于许多意识到個中深意的人来说,这种前景令他们深恶痛绝。视自由市场为至善的自由主义拥护者从来不是多数,或是无法长久作为多数,在英国依然。很多人(包括撒切尔夫人的支持者)认为自由化是必要之恶,其余的认为自由化就是恶。法国人的中间道路就是:经济改革势在必行,但需要有人指导,并严格规范。

1982年4月2日开始的福克兰群岛战争,法国一边倒支持英国。虽然法国卖给阿根廷军火,但也提供军火实际样本给英国作为研究对策用,居然还提供阿根廷的军事情报给英国人。和二战期间的作为判若两人。这归根与撒切尔夫人和密特朗的私人良好关系,还是两个旧日帝国对海外殖民地的同病相怜?相对的,法国情报人员在1985年炸了停在奥克兰港内的绿色和平组织船只“彩虹勇士号”,英国人却没有投桃报李,法国人委屈极了,“他们不该这样诋毁我们”。

一个要把“全球化”导入“欧盟”,一个要维持“一个欧洲”对抗“全球化”。而2005年“欧洲宪法”在法国公投中被否决。一如从前的戴高乐否决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这两个对自己在欧洲/世界的地位锱铢必较的国家合作伙伴关系终于走到尽头。英国还是退出欧盟,面向大海。丘吉尔说给戴高乐的话应验。戴高乐对英国的怀疑和鄙视也应验。也验证了“共患难易 同富贵难”的中国古谚。

《甜蜜的世仇》读后感(四):恐怖和悲惨的杀戮

马恩河战役:称为马恩河奇迹,1914年9月5日至12日。法国军队巨大的38万5千人伤亡的代价?英国远征军在关键的位置上作了贡献?都不是,这个奇迹是“德军司令部居然认定自己打输了”,继而在9月9日至14日撤到40英里外的埃纳河,这表示德军计划迅速击溃法国的计划失败了。

凡尔登战役:1916年2月21日至12月19号。凡尔登成为法兰西民族的各各他山。也让法国人对英国人的观感变成“让法国打到只剩下最后一个人”(英国袖手旁观)。法国人对一战的记忆之所以是一场法国人(而非协约国)的奋斗。凡尔登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虽然德国进攻凡尔登是为了打击英国-显然做到了精神打击。法国军队蒙受超过30万人的伤亡。

索姆河战役:这个是英国人的民族记忆。英国人认为可以对德国人挥出一记重拳结束战争,也为了给凡尔登报仇(英国人拯救法国,英格兰带来和平)。1916年7月1日推进的10万英军,5万7千人伤亡(其中死亡1万9千人),英国陆军史上最惨重的单日伤亡。明明有法军的前教训不吸取-高估了150万发炮弹的效果,

凡尔登是无畏地守护法兰西土地,自有其意义。索姆河战役是一场在异国他乡泥泞土地上一次失败的进攻-变成徒劳无功的完美象征-虽然这种徒劳无功的核心形象,也就是“训练不足的英国部队在机关枪前成排推进”,后来就成了神话。英国统帅把索姆河和支援凡尔登联系在一起(牵强附会)。

“贵妇小径”:由于俄罗斯击溃奥地利军队,德军被迫在西线采取守势。尼维勒采用俄罗斯的人战术,在1917年4月16日发动“贵妇小径”进攻。结果就是5日内13万名士兵伤亡。法国士兵终于觉得受够了,半数陆军师团哗变,近4万人参与。如果德国人知道这个情况后进攻,又当如何?

第三次伊普尔战役(帕尚戴尔战役):1917年7月,英国人又想一记重拳打垮德国人,结果一样的的阴霾。泥泞,大雨,大杀戮。英国,澳洲和加拿大军队一共死了超过25万人。又是为了帮助法国提振士气?不是,只是英国统帅认为可以加速战争结束。

每一个想结束战争的“某某战役”都变成了敌对双方的消耗战。也让法国和英国的不信任日益加深。

《甜蜜的世仇》读后感(五):假战和大难临头

既然不得不打仗,英法两国签了一份协议,在没有得到对方同意前,双方都不得和德国单独议和。各种政治人物发表各种联合或是同盟倡议,最牛的是要组成“英法联邦”-成为一个国家,共同对敌。英法两国人民提出各种点子让两国人民同仇敌忾,一致对付希特勒。可是分歧是:法国人认为在和德国人打仗,英国人认为是在和希特勒为敌,而非整个日耳曼民族。

丘吉尔和戴高乐同时在1940年6月18日发表“高大上”讲话-为了全人类福祉的演讲-爱国人士经常宣称两国扮演如此伟大的角色,但原因可没有那么美好。

在备战方面,法国注重在陆军,却对机动化部队兴趣缺缺;英国人为了保卫岛屿(欧陆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决定扩充空军和海军,只有在确保本岛安全的前提下,才能派空军支援法国。

英国又派了远征军(野战部队)到法国,这次远征军由法国军官指挥。

1914-1918的阴霾挥之不去,在人数装备占优的条件下,英法盟军什么都不做。德国人无法相信自己这么好运。

“法国人的战车有1000组,每组3辆;德国人战车有3组,每组1000辆”。法国人的精良装备被使用布局毁掉。这些战车后来都被德国人用来入侵苏联,这是后话。

法国军事指挥部基本上对德国人的进攻计划和路线都预计到了。要么不行动,要么行动太慢,让德国人随便如何冒险突进都没有受到致命的打击。蕞典型的就是阿登战役。

甘莫林把法国战略储备兵力最强的第七军部署在英国远征军的左翼,一来迎击德军可能推进荷兰的可能行动,二来想打消英国人逃往港口的的任何念头。事后的苦果就是巴黎被人占领。

希特勒就简单了,把英国当成头号敌人。进攻比利时和荷兰为打英国做准备。

英国在法国的空军付出沉重代价,法国人还是认为没干什么事(没对德国人有啥威胁)。

色当被德军突破后,德军一路往西,没有阻碍,其实应该去巴黎的。这个是个计划之外的行动。

丘吉尔的回忆录里对“法国打败了”有“情节耸动”的精彩描写,抹去了法国人继续抗战的决心。丘吉尔一面制定远征军撤离计划,一面告诉法国人,英国会轰炸德国。这个让法国人认为是“丘吉尔以为自己置身于加拿大的心脏地带,在新大陆指挥空战,飞跃被高爆弹夷为平地的英格兰,飞越废墟早已冷却的法兰西,对付旧大陆”。法国政坛和军界人物认为法国不惜战败,才能重新崛起了。

英法联军有很多机会给德军致命一击,但就是没有协调不作为,最后只能退到敦刻尔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