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日本侘寂》读后感锦集

《日本侘寂》读后感锦集

《日本侘寂》是一本由[日]大西克礼著作,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侘寂》读后感(一):东西融合

本以为是一本娱乐性的读物,结果是非常学术严谨的一本书,对“侘寂”一词做了追踪溯源。 如果对俳谐没有了解的话,前半本读起来会有些枯燥。从第六章从开始对“侘寂”从美学理论的角度进行讨论解释。个人认为是很有价值的一本书。本身““侘”和“寂”各有起源,解释起来各种说法都有,没有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解读。作者要解释这个词,必须要去历史典籍里找依据再形成自己的观点。美学理论方面的讨论挺有趣的,用西方美学理论的框架来讨论东方美学,值得一看。

《日本侘寂》读后感(二):宅到人在宅,再到寂

侘寂之极简,读懂日本,回归东方,追溯历史之源的同时理解当代日常,从艺术理念到生命意识的多重层面中,找寻东方文化中的独创理念与内在活力。

引用这段话其实是想说,我们的文化中不缺乏这样的概念,回归东方,谁最能代表东方,根在中华,只是我们提炼得不够,我们刚刚能吃饱饭没几年。接下来需要用几代人来提升精神层面。译后记说得真好,“和,敬,清,寂”四字经,最终要达到寂,当我们不再害怕“寂”,而能够直视他的双眼,面对他,才能够感受它的美,才会去享受它给你我带来的乐趣甚至美!颤颤巍巍的又怎会理直气壮的享受一切!

《日本侘寂》读后感(三):美妙的奇异的日本文化

选择此书时,映入眼帘的是《日本侘寂》四字,其独特的三层封皮,让人眼前一新。在左下方关于作者的阐述 大西克礼-日本美学大师,这本书是他的奠基之作且影响当代生活,看见侘寂对现在生活的意义之广。侘:在阴暗处照亮美;寂:从破灭中寻找真。围绕这两个汉语解释在全书中寻找关于侘寂的概述。这其中收录松尾芭蕉灯古典俳句大师创作论;从俳句到茶道,从艺术理念到生命意识理解侘寂,才是真正理解了日本。书封上的汉译充分的让我为接下来研读此书有了一个目标。感谢王向远老师的精美译作,让我能够如此直接了然的去通读全书。

开篇介绍庭园:岩石青苔,寂之所生。就像我们人一样,由于岁月的洗礼,外貌上的改变已然覆盖其原有美貌,变成爱人眼中的糙大叔,朋友眼中的成熟男~哈哈 这太贴合自我了。

花器:关于乾坤变化乃风雅之源。换做职场或人生中,更注重的是在人一生中的经历,见闻以及世事,我个人理解为结果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体验在这其中的每一个过程。

后以各种植物作为阐述之对象,其中在支考的《续五论》对此则作了详尽的阐述,其中 ‘金色屏风上的古松啊,也在冬眠’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风雅一词在俳句中的使用意义,直接使用风雅之寂来表达其中的概念。看到书中闭关之说中所写,好色为君子之所恶,佛教也将色置于五戒之首。虽说如此,然恋情难舍,刻骨铭心。人不知暗部山夜梅之下,私定终身,如梅香浸衣,恋情难耐,避人耳目,悄悄幽会;紧跟夜早睡、晨早醒,醒睡之间所思虑者何也?愚者多虑,只会徒增烦恼。有存一技之长者,囿于厉害得失,从此一技之长为维生之术,人欲横行之事,易急功近利,如同田间小溪,浅薄狭隘。这便是当今社会每个人所需要做的事务啊!倘若要悠然度过余生可不是得有一技之长存于人间?关于此书中摘录的名人名言,也需要一一品读过后再做详尽思考其在本书中的作用。文末感谢一页,它们出的这本书让人很是惊艳~

《日本侘寂》读后感(四):论侘寂美学

侘寂美学,是我最欣赏的日本文化精神,因为懂得克制是一切幸福感与安全感的源头。

每一个人都想要改变自己,但难免在以往的经验里找方法,或者只是形式上的模仿别人,但这都难以做到真正的改变。

日本老牌的美学概念“侘寂”,虽然源头来源于中国,但在唐宋期间,中国的审美处于秀外慧中,精致,匀称,奢华的状态,而日本人却是完全另辟蹊径的选择一种老旧拙朴之路,无论从视觉还是精神上都与当时的审美完全不同,道是有了自己无可比拟的力量。

现代的品牌,无印良品,苹果都真正的得到了“侘寂”的美学精神。

从8世纪左右开始,“清静”之类的意象开始被运用在日本诗歌的世界里。这种意象一点一点地发展演变,逐渐与茶道中所说的“侘寂”联系起来。日本文化之中一个重要支柱就是冷静、侘寂这样的意象:朴素、残缺、无常之美,它影响着各种各样的事物。

这个日本美学的概念颇有禅意。"侘",源于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的侘茶之道,以黯然枯寂为美,强调岁月洗练后的古雅、简朴、收敛与粗糙。"侘"就是清静无垢的佛世界,拂去甬道、草庵的尘芥,主人、客人倾心交谈,规矩尺寸法度可以不讲。

生火、水、喝茶,此外别无他事。"寂"则源自古典俳句,尤其是松尾芭蕉及其弟子所秉持的独特创作理论:吟咏苍古,又保持距离,带着游戏的姿态自如游走于日常生活间。

"所谓美,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东西,被美俘虏的人,要么会成为美的牺性者,要么成为美的毁灭者,却难以成为美的守护者、美的创造者。" 而"寂"恰恰是面对审美对象,可以倾心之,但不可以占有之,要做到不偏执、不痴迷、不执着、不胶着。

给你一双理解日常生活的审美慧眼,物哀,幽玄,侘寂,不少日本文学就像樱花一般,有着寂寥的悲哀美。这种朦胧的哀伤,或许就是一条若有似无的分界线,悲伤却又温情。看似安静却是隐没有千言万语,恰似风平浪静下的暗涌,有时觉得平静也是一种残酷。

侘寂,一种以接受短暂和不完美为核心的日式美学。侘寂的美有时被描述为“不完美的,无常的,不完整的”。它是从佛教三法印派生的概念,特别是无常。侘寂的特征包括不对称,粗糙或不规则,简单,经济,低调,亲密。

《日本侘寂》读后感(五):日本美学的极致解读

每一个民族的美学都是根植在本民族的文化沃土之上的,日本美学也是如此。日本由于历史上收到中国的影响颇多,因而在美学上同中国美学有诸多共性。共性的存在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日本美学,同时也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干扰,我们有可能会先入为主地认为,日本美学中的许多概念和特征是同中国美学中的是一致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大西克礼的《风雅之“寂”》是一部关于日本美学中的,尤其是透过茶道所体现的,“侘寂”的很好的介绍。作者从语言学和修辞学等角度论证了侘寂一词的来源,并且通过在日本著名辞书《大言海》中寻找与之相近的语词对侘寂一词的词汇概念进行确认。我这里说确认,而不是确定,是因为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通过其它若干个词来确定与之相关的一个语词的词汇意义只能是无限的逼近,而不能得到其十分精确的含义。这有点类似于数学上利用夹逼准则来测定一个函数是否连续的方法,数学上测定一个函数是否连续就是在函数的定义域内任意找到一个点,然后通过求这个点两端的函数的极限值来进行确认。如果理论上函数两端的极限值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函数是连续的。语言学借助其它若干个词汇来定义语词的结果的精准度当然是不能同数学上的那个界定相比的。

同样,我们认为界定一个诸如侘寂这类具有深刻文化和美学内涵的语词是不能采用单一维度的,必须从多个维度出发。因而译者很明确地指出侘寂有三个层次,分别是寂之声、寂之色、寂之心。简化一下,我们可以认为这三个维度就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层次。大西克礼的论证就遵循了这个分类方法。但是与之不同的是,大西克礼从多个维度对每一个侘寂的每一个层次都进行了语言学式的论证和探讨。作者认为侘寂是一个不同于寂静、孤寂,也不仅仅是古、老、旧等语汇所能表达的,而是在这两者的基础之上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意味在里面。我们可以将作者的这种认识简单理解为人文化的自然物,因为侘寂的空间和时间表现都是同人的认知密不可分的,而人的认知是在社会性的活动中形成的。

侘寂集中体现了日本茶道的自然同人文密切混合又存在冲突的两个方面。第一,追求自然的本真和寂静,但又不是那种纯粹的寂静,不是那种如水一般的死寂,而是富有生命的灵动之上的一种寂静,我们或可以称之为祥和或者安宁、安静。因为祥和、安宁和安静在汉语中表达的是一种富有生命的环境中的自然的本真和寂静。其次,追求的是一种古色和古香,但是这种追求不是单纯的对时间久远而产生的古老的追求,而是要有一种认为在里面。打一个不是很合适的比方就是,喜欢一块经过雕琢和装饰成年老料。从这两个层面来看,似乎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对美的追求上面存在一些共性,都是追求极致的宁静和古老。在这两个层面内,将追求推向到一种极致的同时又不去单纯得苛求这种极致,而是在将要到达极致的同时,追求一种谐和和完美,富有生命和灵动的谐和和完美,这样一来人和自然的和谐就得到了极致的体现,也构成了日本人极致的也是最精深专注的审美。

日本人独特的这种审美观来自日本历史上那一段平和美好的时光,是在丰臣秀吉突破这种审美强行登陆北韩之前就已经形成,它深入到了日本的文学和日本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今的日本人,行事上的谦逊和严谨,似乎也是美学上侘寂的一种生活化表征和体现。日本茶道集中体现了这些审美和要求,茶室和茶具的要求上就是这种美学的深刻显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