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美学三境》读后感摘抄

《美学三境》读后感摘抄

《美学三境》是一本由王国维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22-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学三境》读后感(一):美无止境

王国维说人生有三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同样还是在他笔下,美学也有三重境界。 人间嗜好,大美无言。一切美都是形式之美,存在于本身,存在于史记、诗书小说之中,乃至哲学、释理皆可见。 形式以外,人工铸就亦有美在。诗歌音乐给予人视觉和听觉的享受,陶冶性情。正与孔子倡导的理论相和:“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所倡导的美学教育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不少人,春风化雨,蔚然成风。 此外,屈原的的廉贞,尼采与叔本华的哲学又是另一种美。 而真正说起来,美术是以诗歌、戏曲、小说为顶点,描写人生百态,世间众生相。其中佼佼者便是《红楼梦》,描写四大家族由盛至衰,写宝黛之情,写金钏儿坠井,司棋触墙,写尤二姐殒命,写尤三姐自刎……书中说宝玉是顽石,而你我又何尝不是?红楼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而其中描写的诸多内容,却令人久久回味。又因为是悲剧,更具一番美学意义。 此外,宋元时期的戏曲杂剧也各有特色。杂剧中的不乏名言警句,连黛玉都赞不绝口。最著名的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短短几句却勾勒出极美的画面,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写尽多少游人心思。

美之境界,又何止于此。

《美学三境》读后感(二):美学三境

人们对于美的认知是有明显差异的,并且人们对于美的定义也在一直不停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细微的变化,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习惯就会让此刻的我们有些不太理解。 关于美的概念是非常丰富的,它不仅仅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还可以是一件器物,一种建筑,一曲舞蹈,或者一首诗等等。 最近我读了《美学三境》这本书,本书内容包含王国维对美与艺术的基本观念,对审美、艺术等问题的具体见解。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看到很多非常独到的见解,也可以带给我们非常多的启发。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段——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阶级也。 作者把这三个阶段用三句非常著名的诗句来概括,这些诗句的画面感非常的生动。第一阶段似乎代表着一些对未来的期盼,有憧憬,也有一些恐惧。第二阶段写奋斗的艰难,付出很多努力有的时候会让我们看起来很憔悴,但这个阶段又是必不可少的。第三阶段则重点强调一个人想要获得大的成就,就必须一个人扛下许多的压力。 总的来说,想要变成博学多才之人,或者想要在某一方面做到出类拔萃,就必须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在很多时候也必须要经历孤独,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 愿我们都能在平凡的生命中活出人生该有的样子,绽放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美。

《美学三境》读后感(三):《美学三境》——在大师的带领下感受美、领悟美

生活中的美在哪里?美无处不在。雕刻的优美雄丽,图画的简淡冲远,诗歌音乐的直诉肺腑,小说戏剧的意在言外,它们各有各的形式,各有各的内涵,它们诠释着美,表达着美。

《美学三境》是著名学者王国维的经典之作,作者从“人间嗜好,大美无言”“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翰墨丹青,古雅神韵”“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四个部分对美与艺术的基本观念进行了诠释,对审美、艺术等问题展开了具体的分析,带领我们感受美、领悟美。

在《文学小言》和《人间词话》中,都收录了这样一段话,这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段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阶级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阶级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首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阶级也。 这是作者以文学来探讨人生,用诗句来代表人生的三个不同的阶段,不仅形象贴切,更多了几分人生诗意。多么奇妙,文学与人生有着共通的之地方,那就是,有些阶段是必然要经历的,无论是文学素养的积淀,还是人生的进阶,都要一步一步地来,才能达到“知、行、悟”的境界。

在作者的指引下,我们会看到美的存在,感受的美的境界。作者透过《红楼梦》中的种种人物和种种境遇为我们解读《红楼梦》的美学价值;通过《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为我们解读宋代的小说杂戏的特征;通过《西厢记》、《赵氏孤儿》、《汉宫秋》等与我们探讨元杂剧的结构和文章。从“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中,我们感受美的神韵;从“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中,我们感受美的气象;从“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中,我们感受美的情意;从“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中,我们感受美的风骨。作者以大师的视角,将中国文学之美娓娓道来,也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他内心深处的人生美学追求。

《美学三境》读后感(四):由《美学三境》看王国维其思其人

自沉于昆明湖的王国维大概不会想到,百年之后会取得如此盛誉。《人间词话》和他提出的三种境界成为大众熟知的标签。但他的思考远不止词话中的只言片语,《美学三境》可以说是其人其思更完整的演绎。

书中收入美学、哲学、文学和书画艺术等领域的评论文章,以及《人间词话》和他自己所写的诗词。建议可与《人间词话》注疏版参读。

著名的做学问三层境界就不说了,倒是他在美学上的一些想法可以稍加展开。

关于意境。

在《宋元戏曲考》中,王国维指出,文章最重要的是有意境。怎么理解呢?“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这里说的主要是“境”。

《人间词话》中对“意”另有多处补充,譬如词以境界为最上,下笔要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以及“隔”与“不隔”。

要而言之,既要有境更要有意,既要写真景物,抒发真感情,又要使文字富有意蕴,余味无穷。这就是“不隔”,是“物我无间,而道艺为一”。

王国维极推崇的清末大儒沈曾植(即书中《沈乙庵先生绝笔楹联跋》所写人物),也在创作中强调心性、反对雕琢。反之如周邦彦、姜夔,前者被批做作如娼伎,后者则是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王大师也承认他们写得不错,但总归在意境这方面是不入他眼了。

王国维是真性情,真性情的人,下笔如刀。

关于美育。

在论述美的多种形式时,王国维指出,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分别是美的第一形式和第二形式,美的第一形式可以表现出雅的第二形式,不美的第一形式,也可以通过雅的第二形式得到一种独立的价值。所以,艺术中的古雅不一定要靠天才来创造,只要人格高、学识博,虽然没有艺术天才,也可以创作出古雅的作品。

美和雅都是美育的方向,前者更多出自天赋,后者却可以通过后天修养形成。它的价值在美学上看虽然不如前者,但因为范围大,成效也更显著。王国维清高而谦逊,他期望可以通过美育,让天资稍逊但足够努力的人也能进入美的殿堂。

关于南北之辩。

这个说法也挺有意思。南方人长于思但短于行,实践无望后就只好做隐士。北方人反之,周旋于纲常而绝不做遁世之举,和社会的冲突更加激烈。所以北方出儒家,南方出道家,直到南北通达后两种思想才交汇,才会有屈原这样具有思想性和想象力的诗人。

看起来似乎道理,然而终归是先形而下后形而上,思想的产生更多在于时代性和社会性因素,即使以北人南人的差异而论也同样如此。若是反证则感觉于理不通。

关于王国维其人。

能被称为国学大师,王国维的知识面确实不一般。文史哲、绘画、金石、宗教……好像没什么是他不会的。大师甚至在一本正经做学问的时候还顺带八卦了一把。他琢磨着清代帝王画像为什么到高宗画风突然变了,以及周邦彦的《诉衷情》怀疑实际上是李师师写的。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写出这样的词,王国维的人生底色总归是有点暗淡的。所以他在《<红楼梦>评论》中感叹,“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者也”。若早生百年,当个太平盛世的学者,这点悲和郁尚可在诗词中求得蕴藉,可他偏偏处在那样一个时代。往复于苦痛和倦厌之间五十载,他终于觉得够了,昆明湖从此多了一缕诗魂。

《美学三境》读后感(五):品悟人生,领略国学大师的美学和境界

书名:《美学三境》

作者:王国维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说过,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和大学问的人,必须要经过三重境界的磨练:

其一是“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重境界,要树立长远的目标;

其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重境界,在无人问津之处发奋;

其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重境界,熬过了千山万水,才看得到累累硕果的喜悦。

作为学贯中西的集大成者,王国维在哲学、美学、教育和文学方面都很有造诣。《美学三境》是王国维的著作集,从哲学到美学,从古籍评注到《人间词话》,他向我们展示了中西方哲学和美育的不同。全书分为四编,分别是“人间嗜好,大美无言”、“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翰墨丹青,古雅神韵”、“蓦然回首,灯火阑珊”。

关于哲学,王国维考究后发现,我们并没有纯粹的哲学,而是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融合。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先秦诸子百家,都是有政治抱负的大政治家。而真正的哲学却是宇宙人生和真理。

王国维研究西方哲学,主要人物有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哲学家汗德、叔本华和尼采。并且,把叔本华“无欲之我”的观点和孔子“安而行之”进行比较。

关于美学,王国维认为一切之美形式之美。无论是有形的建筑、雕刻、音乐,还是戏曲、小说方面的文章,亦或古雅艺术形式之美。其实,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缺少的恰恰是发现美的眼睛,雨过天晴的彩虹,夕阳西下的落日,星光灿烂的夜空,万事万物都有无形和有形之美。

天然之美,我即宇宙。关于美育,《论语》中提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寓教于乐,诗乐外,天然之美,光风霁月,磅礴万物,要有审美的雅致和雅情。

在本书第四编“蓦然回首,灯火阑珊”部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词有境界,有造境和写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由此,王国维的美学三境,一言以蔽之,即是自然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

《美学三境》读后感(六):想了解王国维,读这一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全面、具体而浅显

当我们提到做学问的人生境界,最常被提到的一定就是王国维的“人生三境”。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可是王国维这一生中并不仅仅提出了这一观点,而且这一观点还是借用别人的诗句,仅仅是王国维的总结。这都不能完整的反应出王国维真实的治学态度。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最为著名的国学大师之一。可就是这样一位国学大师,他的西学功底也极为深厚。这就让他成为有着世界眼光的学者,在他的学问体系之中都有所表现。

王国维最主要的成就在哪一领域呢?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无所不包,这也许就是他们那一代学者们追求的极致目的,他们在试图找到改变当时现状的方法与理论。

可当王国维对于东西方文化了解得越来越深厚的时候,他却选择以一种更为决绝的方式离开了我们,他在颐和园自杀身亡。也许在他的认知之中,对于当时的现状,对于挽救我国的学问体系渐趋失望,而看不到了未来。他的死亡成为中国知识界的一大损失。

但好在他还有着大量的作品留存于世,让我们可以了解他,了解他的学问体系。王国维最让我们熟悉的就是就是经常被提前、记录着“美学三境”的《人间词话》。但其实这样一个如雷贯耳名篇只有五千多字,并不能让我们了解王国维的全貌。

现在有了古吴轩出版社的这一套《美学三境》,把更多王国维散落于各大报刊杂志中的文章,各种场合下的序言题跋以及包括全部的《人间词话》共同组成合集,也就更容易让我们了解他的思想体系,了解他对于哲学、美学的感悟,了解对于西方学术体系的推介和反思,了解他对于我国古典文学的理解,等等。这些都是这本书的内容,是我们全面了解王国维最好的读本。

而且本书选择的都是他面向于广大读者的文章,都不是他那些专业的学术论著,这也就让我们读者都读得懂、读得明白。虽然王国维的文字偏于文言,但也并不是古汉语语的那种深奥的文言文,是我们能够读得懂的、没有阅读障碍的半文半白形式。 想了解王国维,读这一本书《美学三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全面、具体而浅显

《美学三境》读后感(七):王国维著作珍藏:人生有三境,美学也有三境

提起立、守、得人生三境界,都知道是出自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除此之外,他又提出了美学三境,即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自然之境。告诉我们要以本性所爱成就自己,以本真之美静观人生。 这个观点就在《美学三境》这本书里。 作为我国近现代时期一位享誉中外的学者,王国维特立独行,他早年追求新学,把西方哲学和美学同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相结合。 他在教育、历史、哲学、美学、考古学、戏曲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并有所创新。他曾被郭沫若成为新史学的开山,有《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62部著作。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发扬光大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本书中的《人间词话》定稿中,王国维先生提出了成大事和做学问的人生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其中第一境界是第二三境界的前提。 《人间词话》定稿:“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界表示虽然当前形势相当恶劣,但依然可以在高楼,居高临下高膽远瞩,清晰地看到远方。 第二境界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尽管遇到各种困难,还要不惜一切,坚持奋斗,继续前进。 第三境界是指在历经周折和磨难之后,逐渐成熟起来,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理解了别人不理解的东西,豁然开朗,并独具匠心地开创事业。 《美学三境》这本书是对美学的专门论述。书中汇集了王国维先生1905年到1925年关于美学与艺术的基本观点和论述共27篇,还有《人间词话》定稿、删稿、附录、拾遗等。是弥足珍贵的宝贵财富,也会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美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给大家传递的是高级美。用作者的话说: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也。 本书既是线装书,又是文言文真是有种久违的感觉。对于作者在书中描述的各种美,我们只能细细品味。 书的开篇有北宋郭熙的秋山行旅图、元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局部、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局部、元王蒙的夏日山居图等精美彩图。 品读王国维老先生的美文,让你不仅能“谈美”“讲美”,更能让自己平凡的人生绽放美丽的光芒。

《美学三境》读后感(八):读美学大师杰作,领悟至美人生

孟子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人都有颗爱美的心,喜欢美好的东西,比如锦绣的风景,优雅的内涵,秀美的文字......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

古吴轩出版社把王国维散落于各大报刊杂志中的文章,各种场合下的序言题跋以及包括全部的《人间词话》共同组成合集,编纂成新书——《美学三境》。书中的内容包含王国维对美与艺术的基本观念,对审美、艺术等问题的具体见解。让读者能够了解王国维对于哲学、美学的感悟,了解他对于西方学术体系的思考,了解他对我国古典文学的理解。

若论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词话著作,毕少不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人间词话》观点新颖,立论精辟,自成体系,里面提出的“境界说”一直受到诸多文人学者的重视。

词作是第一重境界便是“有我之境”。比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有我之境,就是用作者的眼睛看世界,笔下的景物和色彩都是为了抒发情怀,或叹怀才不遇,或感世态炎凉,或抨击时政,或离愁别绪,无不充满了自己的性情。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是“无我之境”的代表。诗中景象美丽又超脱,韵味无穷。

无论是在诗、词还是曲中,“无我之境”要达到“以物观物”的境界,需要人生的豁达与释然,才能物我两忘,自然比“有我之境”更难达到。

王国维提出赏评诗词的主要标准乃是自然之境界,即写诗作词不过多修饰,而是寓情于景、寓景于情,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一切皆自然流露。

他在点评诗词的时候强调,境界不仅需要描写真景物,同时也要有作者的真实情感,这样的文学作品才能称得上是有境界。如果作者无病呻吟,勉强抒情,就会适得其反,使作品流于轻薄虚伪。

读《人间词话》,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诗词本身的美,也察知了词人的心路历程,领略和品味到整首词的意境,从而对词又有更深的理解,感受更强烈的审美愉悦。

三种境界,三个历程,实自强不息、终有所成之君子必经之磨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写志向已定、成功尚未实现时,前行路上的沧桑与孤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志向坚定的奋斗过程中,历尽磨难,无怨无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写历经百折千回、于矢志不渝之漫漫求索中,终获成就的豁然开朗。

王国维的《美学三境》给大家传递的是“高级美”。

美,是人类生命的“高级精神食粮”。

读《美学三境》,让你学会“谈美”“讲美”,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更能在平凡的生命中活出人生该有的样子,绽放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