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到新疆去读后感100字

我到新疆去读后感100字

《我到新疆去》是一本由库尔班江·赛买提著作,铁葫芦·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到新疆去》读后感(一):《我到新疆去》小鉴

现在很难谈论新疆。

前几年,形势还不像现在这样严峻的时候,库尔班江赛买提出过一本《我从新疆来》的摄影书,拍了很多到内地去的新疆人的照片,讲述了他们的故事。于是,时隔几年,他又出了这本书,,仍然有摄影,但主要内容是口述史,是文字,讲述者则与上次相反,是一批从内地和国外到新疆定居、工作、生活的人。

时隔几年,很多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去看产生的感觉会差别很大。

我既不怀疑一些基于历史经验和理论推演所预测的未来,也同样不怀疑一些具体的人在具体的生活中的样子,不怀疑大多数人的真诚和少数人的虚伪,不怀疑一个庞大运转的机器的冰冷。

我甚至不知道我能怀疑什么。

眼下这本书所拍摄和讲述的,有些故事真的很感人,那些献身于边疆拓荒事业的垂垂老者,那些从上海等地来新疆工作的年轻医疗工作者,那些来新疆留学或是做生意的巴基斯坦人、韩国人、德国人、美国人,以及大多数到这里来谋生的普通人。这些我们所能看到的,愿意看到的,与其他地方没有什么不同。但也恰恰因为此,这种“没有什么不同”带来的感动,是因为我们都知道,确实有很多事请是我们看不到的、委实不同的。

而且我并没有去过新疆,这些不同与没有什么不同,我都不是亲眼所见。

然而,我看见了又有什么用?

新疆的风景将会永远壮美,而所有的人类都将死去。

《我到新疆去》读后感(二):新疆,值得去

我一直没去过新疆,这个地方对于我来说一直很陌生,只有从新闻中还有朋友的口中了解到一些表面。那么新疆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呢,不同的人过去那里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虽然人们对那里的看法褒贬不一,我们应该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一切。这本书中有图片,更多的是文字,新疆是中国的一部分,那里的人文、风景都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也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看过这本书之后,我会对那里有着一种向往,因为终于知道了新疆的本来面貌。

人们对于新疆有着很多误解,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也是让我们抛开误解,不要错过一个美好的地域。说到底,最困扰我们的还是当地的安全问题,确实有的地区很敏感,但是也有一些是适合我们去游玩的。不能因为一时的偏见,而放弃对一个地区历史的学习。乌鲁木齐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新疆中部,辖区东以恰克马克塔格至大河沿一线与吐鲁番市接壤;西以头屯河与昌吉市为界;南以喀拉塔格-克孜勒伊接南山矿区,突出部分折向东南,沿未日洛克-阿拉沟以东与托克逊县相连。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面向中亚西亚的国际商贸中心。是全疆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有“亚心之都”的称呼,自古以来是沟通东西商贸的重要枢纽。而且这里非常大,从地图上都能够感受到这种雄伟。

后来我听说那里的治安非常好,而且真正在那里生活的人也都很享受,相信看完这本书之后又会有很多人路转粉了。在新疆有着很多非常壮美的景色,这里既有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滩,也有无垠的草原,在这里还有很多的原始动植物,新疆人民是非常热情的,他们非常的豪爽大气,而且对待游客们非常的友好,显示着他们非常质朴的一面。乌鲁木齐是新疆的必去城市,在当地也是十分重要的经济枢纽和文化中心,看看书中的图片就知道大概是什么样子了。

新疆不仅仅是我们旅游才能去的地方,而是能让我们向往与寄托的地方,如果你还有迟疑,那么看看这本书吧,它会让你爱上这个地方和人文的。

《我到新疆去》读后感(三):认识真实新疆的另一个视角

三年前,《我从新疆来》曾经给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新疆,讲述了普通新疆人的故事,引发了大量读者和舆论的关注。三年过去了,作者库尔班江再次给读者带来了这本《我到新疆去》,当然更重要的是同名的纪录片同时推出,纪录片可能是更受观众欢迎吧!

这本《我到新疆去》延续了上一部《我从新疆来》的纪实风格,每一个动人的故事的都是由“到新疆去”的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诉述的。每个故事都是那么真实,那么带有时代的印记和个人的选择。

这本书中主人公多是去援助新疆的或者是去新疆寻找发展机会的。这些可敬的援疆人士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新疆,对当地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的故事却少有人知道,把这些故事讲述出来,这是对这些人士的一种褒扬。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去新疆的人士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著名作家王蒙先生了。王蒙先生在新疆度过了十六年,他对新疆的感情是很深的,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一有推介新疆的文化活动,他也是积极参加。正如在他的作品中常表达过类似想法:我在个人比较困难的时候,在一个并不快乐的年代,在新疆享受到了快乐的生活。这是王蒙先生对在新疆生活的一种乐观的描述。当时虽然物质条件比较艰苦,但其中不乏趣味、学问与快乐,这段时光也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

王蒙先生当然是一个文化名人,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去新疆追逐自己的梦想,而他们的故事也是值得书写和纪录的,这是作者拍摄和写作本书的主要出发点。在本书的前言中,库尔班江指出:书中的这些故事里有不同民族的文化一起碰撞的火花,也是中国多民族共存、多元文化共同繁荣的最好证明。人类在不同区域的迁徙在当下已经变得非常平常,而这些普通而平凡的火花,就是《我到新疆去》想要表达的。

这本书给我们读者提供了认识真实新疆的另一个视角,如果你对新疆的美丽和神奇、多元和包容感兴趣,这本书值得你有空的时候翻一翻。

F�M�� ˴

《我到新疆去》读后感(四):热爱生活,在哪里都一样。努力活得精彩。

是“喂饱”吧!喂跑,喂了就跑???

后面半个双引号放在“这个是小碗”这里比较好吧???校对编辑要打屁股啊!

看了第一本 从新疆来 发现维族人不是印象里的那样,也出门打工,在异地努力的生活,克服各种困难。没想到会有第二本,讲述去新疆的那些人。

不管是在哪个异乡,人生中最好的时光留在那里,是一份割舍不断的情怀。基本上就是一本回忆录,唯有那个做 派 衬衫的杨敏德让我侧目,她知道自己现在在干什么,她还知道将来干什么。很厉害的人。

除了昆明那件事,新疆还有更广阔、更壮美的天地。趁年轻的时候去感受一下。我个人一个体会,某些倾斜的福利还是不要的好,从长远来看只会扩大一条可怕互相伤害的裂痕。

《我到新疆去》读后感(五):理解新疆的另一个视角

这本书是翻完的,说实话这种讲片子的书,你很难脱离影片本身去读书。

托生于纪录片的《我到新疆去》,大部分算是同期声整理。如果真的对这个主题感兴趣,我建议一定要去看纪录片,只有在镜头里,你才能领略天山脚下的长河落日、塔格拉玛干沙漠的大漠孤烟、卡拉库里湖畔变奔腾的牛群、帕米尔高原的璀璨银河。当然,如果你本人真的到哪里,除了美景的享受,还要忍受很多现实条件的不便利。这时,纪录片是最好的选择。

我第一次库尔班江·赛买提是因为纪录片《我从新疆来》,当时也是粗粗浏览了有关纪录片书,在大多数新疆以外的人看来,新疆是一个遥远的、神秘的,也是美丽的地方,同时,因为它令人向往的属性,伴随而来的是一种抗拒和恐惧,这更让新疆平添了一种莫可名状的魅力——有个地方很美,但是你不能去。为什么不能去?大多数人未经思考就告诉你:不安全。但是是否不安全,反正约定俗成就是这么认为的。

我曾经也是这样发的绝大多数,后来因为学校的缘故也认识了不少新疆的朋友,除了新疆的蒙古族、汉族之外,还认识了新疆的哈萨克族和锡伯族,甚至和乌鲁木齐的维族姑娘也同住了三年的宿舍。负责任地讲,我的确认识过一些我们验证我们固有观念的人,但是同时,另一些人也给你打开了一扇窗,让新疆在视野里变得普通起来。那只是祖国河山的一部分,也许,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听说过的故事,见过的少数人,让我们产生了固执的偏见。

真正开始对新疆有了更加朴实的印象,是读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和刘亮程的《在新疆》,那个时候,我才能体会到我维族的同学说,你们应该去看看,新疆不是你们想象的那个样子的,真的。我相信,他们是真诚的。而且也相信库尔班江·赛买提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也不止一次地跟别人说这句话,也许这是《我到新疆去》的初衷。他们也许是行业里的翘楚,另一面,也是一个在新疆生活过的普通人。在刘亮程的笔下,都是百姓的普通生活,那是人与人平实地相处,没有剑拔弩张,没有各种标签,在那里,我相信那是最接近新疆本真的。

只是,直到现在还是无缘得见,但是有机会,一定要去。

很具有哲学深意的主题: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作为一个新疆人,发出的诘问是:我从新疆来,我到新疆去。了解一个地方的两个视角,其实想想,了解自己又何尝不是。人和土地,是分不开的,哪怕今天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其实,归根溯源,还是带着泥土清香的农耕民族。

这不是一个用文字可以更好表达的主题,还要移步纪录片,这本书,只能为辅。文字略凌乱,主题也不清晰,大字排版的意图也不明确,但是纪录片还是值得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