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食器最高》读后感锦集

《食器最高》读后感锦集

《食器最高》是一本由河马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食器最高》读后感(一):见过美好之后,你会做些什么?

“怎么样?” 我一边收拾房间,一边问正捧着《食器最高》,全神贯注阅读中的先生, “这不是一本讲食器收藏的书”,先生回答我。 “不是吗?喔,我知道,是讲怎么做菜的对不对,有很多食谱对不对?” “也不是,它有讲到做菜,也有食谱,但那些不是它的重点” “那是什么?”我忍不住好奇再问, “你回头自己看吧,你得自己看”,先生回了我,这次连头都没抬。 “才不要,我现在就要看”,我一把抢过先生的手中的书,并把抹布塞他手里,然后窝进沙发翻起来。 从天色微暗至漆黑,从开始时口水滴答,馋不可抑,渐渐食欲消散,沉浸于河马的娓娓道来,感受其间的缘分与眷恋,翻至最后一页,只想深深叹息。 为什么,为什么一个从来不会做饭,甚至不关心三餐吃什么,更不关心用什么器皿装的人,竟会如此被触动, 我想是因为河马在美器美食之间,呈现了那份他与生命中的有缘人之间,那份真实的亲密,那份自然而然的挂记,那份惺惺相惜的欣赏。那份文字间流淌的情感,不像恋人间那么浓烈,不像亲人间那么厚重,它随意又自在,就像他在书中呈现的一饮一食一器,有份浑然天成的美好。 而亲眼所见的美好,总会让人心生向往,那份向往是因为你见证了,一个人,日复一日,对真心热爱的坚持和锤炼,日复一日,如何将生活一点一滴置换为自己最想要的模样。他与美好相伴,创造美好,也被自己创造的一切浸润与滋养。

见证过这一切的发生,你才会真正相信,真心热爱所能带给平凡生活的奇幻力量。 于是,你会合上书,也去为自己的人生做点什么。

《食器最高》读后感(二):人间最美不过如此

一直对精致这个词有着不同的理解,可能有些人认为精致就是衣着方面,有些人认为精致是食物方面,而我认为精致来自最不被他人看到的地方的小事,精致是一个人的器物精神。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生活,开始关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比如蔬菜的有机,衣物的材质,器物的精致。社会开始往这样一种喜人的方向发展,我们满足了食物的需求,所以开始了对更高生活的追求,我们不能满足,总是在不断地更新,不断的改变着适应世界。 在年轻人的世界中,有一种约饭开始火爆起来,一种神秘的组织,从网站上发布约饭信息,许多慕名的食客来到做饭者的家中,由主人为大家做一顿没有餐单,没有要求,仅仅是随心的一顿饭,主人根据情况选定客人。大家本是一群陌生人,就这样因为一顿饭,变成了一家人,共享一顿美味。用餐过后,客人们会评价主人准备的饭餐如何,以便接下来的客人可以有所选择。在这样一顿饭中,评价的标准不仅仅是厨艺的好坏,不仅仅是饭菜的可口,而是包含各种不同的评价标准,比如搭配的餐具,用餐环境如何等等。当然,对于大多数的我们来说,这样的评价很能理解,毕竟环境决定了人的心情,所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客人的感受。 那如何在一餐饭中,获得更好的感受呢?这是我们国家满足了食物需求后,大家已经开始思考的问题。餐具是纯色的更好呢?还是有花纹的更适合呢?要因为不同客人的爱好而改变么?等等。 本书正好是在我学习做饭的阶段出现,虽然整本书注重讲解餐具,但是细心的我还是从字里行间获取着关于做饭的点滴。也可以说这是一本关于美的欣赏书,每翻看一页,心情都是舒畅的。食物是有心情的,器物也是。我最喜欢每个器物背后的故事,这件盘子来自日本的一名匠人,这件花瓶来自欧洲一个小镇的作坊等。就像我们会在冰箱上贴满冰箱贴一样,每一件事物都不仅是它们本身,而有着更加不一样的意义,器物更是如此,这样看来,他们每个都变成了有心的独立个体。 想象着这样一个下午,我们从橱柜中挑选着心仪的盘子,盛放着我们从后花园摘回来的瓜果,并用钟情的叉子,把它们一一送入嘴中。人间最美好不过如此。

《食器最高》读后感(三):自己动手,在家吃饭最好

从上一年秋末开始,每周都要给父母大人做一顿午饭。以前都是在附近找餐馆,湘皖川粤吃了几次,我们越来越不爱出门去餐厅,环境杂乱,餐具的卫生堪忧,稍微靠谱一些的餐厅,价钱越来越贵,老年人节俭惯了,就以不合口味为由,愿意留在家里吃点家常饭什么的,对我来说,老人吃了一周“家常饭”了,周末再“家常”也不是个事,所以,我开始看菜谱,钻研像馆子又不像馆子的菜。

短时间提高厨艺、迅速进阶不太可能,买些好看的餐具,增加气氛就容易多了,在某宝搜索调料的同时,我也搜索一些餐具,这一买就买上瘾了,讲真,买十单会退八单,不是我挑剔,那些图跟实物相比,总是差着三、四口气,在手里摩挲一会儿,算了,退了吧。

这时候,我也搜到一些很有味道的餐盘钵碗单品,也搜到这本书,泛贼光的成套骨瓷太讨厌了,土陶碗,厚瓷盘,手绘的米饭碗,唐风宋风和风,让人看着眼馋,就像这本书里河马的收藏一样,“那种土碗的质感,看着让人踏实,我们家里应该有足够多让人踏实的器物,让人有碰触的愿望,不仅看着好看,更要摸起来温暖。” 作者河马各处收集食具,据说有2000来件呢,也不乏名家之作。

这种调调儿也适合中老年人,往感情里说笃定、实在,往实用里说不烫手、又保温,看着不花巧不撩骚,笃茄子一装在这样的大碗里,马上显得走心了;芥末墩,味道很窜很透嘛……主要我爸很吃这一套。

我家是北方人,书里的菜谱不太实用,作者河马是贵州人,家宴的菜系以贵州味为主,酸汤猪脚主打,汤圆、粢粑、菌菇饭之外还有一些和风料理,参考意义不大,锅铲厉害,文笔稍平,但“家宴是最高规格的接待”,照顾天南地北以至外国朋友的口味,“茨菇红烧肉”“辣子蘑菇虾”“白水煮儿菜”,好食器不是打上灯光摆在柜子里,而是把作者一道一道用心料理呈现出来,餐具和菜色妥帖搭配,互相成全,引人食欲。

“食器最高,来我家吃饭好吗”,谁家都好。少吃餐馆,少叫外卖,塑料盒方便筷不算餐具,就算没有那些美丽餐具,自己动手,简素碗盘,在家吃饭最好。

《食器最高》读后感(四):在冬日暖阳里读河马老师的书

终于拿到了河马老师的新书。

河马老师也是贵州人,我07年毕业去北京就认识了河马老师。刚到北京时我一点也不习惯北京的食物,实在想吃家乡菜了会去一家叫“三个贵州人”的餐馆。后来有幸被河马老师邀请到“河马食堂”吃了一顿河马老师的家宴,至今那顿饭的温度仍留在我心底的某处。

我对食物以及餐具的理解本来是很西化的,觉得简单干净的白色器物就是最好的,最好就像直接从酒店里拿回来的那种它们提供的基本款式的餐具,追求把酒店标配搬回家的感觉。后来看河马老师的订阅号“河马私家厨房”,他教做那些最简单平常的贵州菜,用心挑选日本的手作瓷器来搭配,不是冷冰冰的整齐划一的餐具,甚至不小心摔坏又被修补过以后的器物,似乎也带着一种很特别的美,这些都提供给我一种新的审美思路。所以我后来也尝试着挑选了各式各样的食器,也学着河马老师的方法在大半夜泡一个酸萝卜。

现在我手捧着河马老师的这本新书《食器最高——来我家吃饭好吗》,一边吃着自己做的简单不成形的三明治,一边捧读,停不下来,忍不住想立刻照着书里面的“河马食谱”做几瓶“迷迭香橄榄油”。想着想着,心底某处的那温度同一月直射进家来的阳光一起把我整个人都弄得暖和了起来。

《食器最高》读后感(五):好吃的菜卖相绝对是门槛

一个正在减脂的人,读一本与吃相关的书,不虐死自己绝不罢休的节奏。朋友们在群里晒着中午叫什么外卖吃,我直接把书里的图片丢过去说:"我吃图片,靠意念和想象力!"

实际上减脂的初衷正是为了吃更多的美食啦!以前跟别人说自己是一枚吃货,是对"吃货"的误解,因为能吃不代表会吃,食量和吃的精致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朋友"杨二"就是个喜欢倒腾吃的人,我常常把网络上看到的美食图片发给她,隔段时间她还真就研究出做法做出来,并且卖相跟我发的还挺像。可惜由于不在一个城市,味道就没法品鉴了,我一定会找个时间飞去她的定位尝一尝真实的味道。也曾鼓励她将来自己开店,但是她立刻否决了,原因是当兴趣变成养活自己的工作,一切就都变了。想想也是,何况我还是呆过餐饮企业的人,太清楚味道之外还要计较成本等太多鸡毛蒜皮啦。直到从喜欢的作者阿sam那得知河马这号人物,我又开始以此人为榜样鼓励她,不开店就利用假期招待预约吧,把客人请到家里来说不定更有趣哦~

然后,得知这本书诞生时就没有理由不买来瞧瞧了。刚拿到书的周末,带这它坐在美术馆前阳光等一个朋友。读着读着待会要看的展已经没了吸引力,反而纠结起晚餐要吃些什么好呢。深圳有没有专门吃贵州菜的地方,可想来一份酸汤猪脚。

早前小姨去贵州旅游的时候就有@我,说我一定会爱上贵州菜的,那酸酸辣辣的口味简直为我量身定制。现在再加上河马的文字和食谱,赶紧把贵州写进2018年的To do list里。

除了美食,书里还介绍了河马家的食器,每一个食器都有故事。它们有的由河马自己从各地选购或从贵州老家搬运到北京,有的是身边的好友相送,所以这其中也添了许多的人情味。

或许有的人觉得反正食物最终都是要吃进嘴里的,所以卖相无所谓,用什么去盛就更不重要了。可是就跟人一样,真正爱生活的人,首先必定会把自己的外在形象收拾整洁、漂亮。我觉得日本的美食主题影视这么吸引人,一方面正是他们吃东西前认真的对自己说上一句"开动咯"时相当迷人。

好好吃饭,从淘米到用什么食器都值得用心对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