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石窟艺术精讲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石窟艺术精讲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石窟艺术精讲》是一本由常青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022-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石窟艺术精讲》读后感(一):有宽度有厚度有温度的石窟艺术

《中国石窟艺术精讲》是常青先生所著的一部中国石窟的艺术史,既有宽度,又有厚度又有温度。 说它有广度,是常先生选择了10个地域23处具有代表性的石窟,除了大家熟悉的甘肃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重庆大足石窟之外,还讲了一些名气比较小但是真的很精彩的石窟,比如说太原天龙山石窟,这个石窟我以前去过,本来不在计划内,是因为正好路过那附近,看见有一个石窟的指示牌,才无意中走进去的,回来和别人说起的时候,别人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个石窟。如作者所说,中国石窟可以分为三梯队,第一梯队是规模雄伟时代延续长而且保存较好的,第二梯队则属于形制丰富,有大量的造像或壁画的,天龙山只属于第三梯队,所以尽管有一定的可观性,但是绝对不属于热门景点。 我觉得这本书的特色,反而在于二三梯队,让我们除了大众大家都知道的石窟之外,能领略小众石窟的独特之美,这本书能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开阔我们的眼界,丰富我们未来的业余生活——我已经锁定了其中的几个石窟,把它们列为未来旅行必去的地点了。 说它有厚度,是因为常先生对中国石窟艺术做了一个系列的梳理,既用丰富精彩的佛教常识给我们打了一个底子,让我们读后能以一个小行家的身份去欣赏石窟艺术,又让我们了解了石窟的种类和分期,然后再根据每个石窟的具体情况,拓展一些关于这个石窟的历史地理绘画知识,这样我们以后再看一座石窟的时候,就能够多方位多维度的去感受。 仍然以我看过的太原天龙山石窟为例,作者就从太原的地理位置写起,然后为我们介绍了天龙山石窟的年代、天龙山石窟的分期、天龙山石窟所遇的灾难、各个朝代的天龙山石窟遗址特色。 这些介绍十分专业,读完之后,感觉我的天龙山石窟算是白去了,我没有注意到石窟们的龛形,没有注意到它们到底是群体的窟还是个体存在的窟,没有注意到它们的造像风格由浮雕到高浮雕的变化,没有注意到里面的帐形装饰,更没有留意到不同时期的佛像,居然还有胖瘦风格之分,穿衣风格之别。 总之看了常青先生的书才发现,石窟艺术就是一个时代艺术的缩影,社会上流行什么,石窟也会来一个时尚的翻版。比如说北齐时期的石窟,就能明显地展示鲜卑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的特色,每一个朝代的服装现在大多已不可寻找了,所以如果能从石窟倒推回去,就能看到当时的时代服装风貌、审美特点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石头比布帛的力量更有力。 说它有温度,是因为常青先生不是冷冰冰地在跟我们讲故事,在书中先生也给我们讲述了很多跟石窟有关的故事,让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些佛像身上的人味儿。比如甘肃西秦炳灵寺石窟,有一尊躺在床上休息的菩萨,旁边的榜题上写着“维摩诘之像”,维摩诘本人只是一位居士,塑造者把他塑造成一位菩萨,认为他已经达到了菩萨的水平。在中国文化中,人物提格的事例数不胜数。比如是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把项羽和陈胜提格,关羽一生从未当过王,但是后世却有许多关王庙。老百姓用这种方法表示着自己的崇敬之情。石窟艺术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也能展现中国文化的这一温暖的特色。

《中国石窟艺术精讲》读后感(二):带你领略石窟的艺术精妙——评《中国石窟艺术精讲》

祖国的大好河山往往让人流连忘返,除了自然风景之外,名胜古迹也吸引着人们前往。俗话说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往往有些古迹看着让人惊叹,但有时还需要导游的讲解才能明白其中的故事。

比如石窟,著名的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山西云岗石窟等等,综合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身。到此一游的时候,往往不能领会深刻。看了这本《中国石窟艺术精讲》,才会让人对中国石窟艺术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虽然它是一本专业书籍,非常专业,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阅读起来也并没有太大难度。可谓是领略石窟艺术的指南之书。

了解佛教才能了解石窟艺术

中国的石窟和摩崖造像大约在五千座以上,作者选取了十个区域最具典型意义的23处代表性石窟进行了详细阐述。

因为人生而有涯,别说是游客行者,就是专业人士,也未必能走完全中国的石窟。能够将主要的说清楚讲清楚看清楚,就算是不虚此书了。

在讲述石窟艺术之前,作者特别贴心在前言和绪论里讲述了佛教艺术的基本常识。这也是了解石窟艺术的主线和基础。

因为石窟艺术究竟是什么艺术呢?是佛教艺术,几乎所有的石窟都是因为佛教的传播才营造的。

不了解佛教,只会看到些花花绿绿的巨大雕像和壁画,最多就认识几个菩萨罗汉之类的,不会了解其中的奥义。

佛教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除了专业学者和信奉者之外,多数人了解的只是皮毛,甚至还是从影视剧中得来的印象。

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系统普及了佛教的一般知识和佛教艺术的一般知识。原来,人们建筑石窟,是认为它是“佛在人间的不同住所”。了解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才会明白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佛。

佛教艺术包含着寺院、石窟、佛塔、雕塑、绘画、器物等。佛教造像包括佛、飞天、供养菩萨、罗汉、传法祖师、供养人等。佛教艺术的题材还包括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经变、说法图、密教图像等。

佛教并不是空洞的说教,并不是只有晦涩难懂的经文,它也要靠许多人们易于理解的故事来打动普通人,让人们去感觉到佛的好。

在本书开头专业性的铺垫之后,然后再跟进作者对于23处石窟的阐述,就会便于理解了。作者对石窟的阐述,也围绕着佛教艺术展开,让人易于理解这些表现形式的由来。究其根本,石窟艺术固然有其形式的独立艺术价值,但最终还是围绕佛教内容来进行表现的,表里如一,本末相应。

了解历史才能了解石窟艺术

现在我们看到的石窟,显然都是前人所建,将近一两千年的时间,经历过自然侵蚀、人为破坏、战争灾难,留传下来的尤为珍贵。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瑰宝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历朝历代变革结合后传承发展的历史再现。

作者的讲述这些石窟时,十分注意历史的沿革。不同的历史年代,不仅政权更迭,而且随之带来的是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不仅包括石窟的表现内容,还包括石窟所表现的制作艺术本体。所以不同的石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作为一种外来宗教,能够在中国传播几千年之久,自然有其“存在即合理”的一面。但这也与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需要和好恶有关。

有的统治者,喜欢利用佛教巩固自己的统治,或者君主自己也信仰佛教,对于石窟艺术的推动就会大一些,会开凿更多的石窟,石窟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比如北魏和唐朝的一些时期。

而有的统治者,则恰恰相反,不喜欢不感冒佛教的,轻者不再开凿,重者还会有破坏石窟的行为发生。

不仅仅是内部的这些人,对于石窟的破坏还来自于外部。近代以来,随着外国势力的渗入,一些石窟、壁画被外国文物贩子盗运出去,很多遭到了破坏。这不禁让人们痛心疾首,可惜国宝外流。

了解佛教,了解历史,这是理解《中国石窟艺术精讲》这本书的两条主线。书中还对一些典型的石窟加了图片,让人更加形象的了解石窟艺术,去过的加深感受,没去过的可以先感受,假以时日,有幸赴石窟就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中国石窟艺术精讲》读后感(三):云游石窟:有宽度有厚度有温度

《中国石窟艺术精讲》是常青先生所著的一部中国石窟的艺术史,既有宽度,又有厚度又有温度。

说它有宽度,是常先生选择了10个地域23处具有代表性的石窟,除了大家熟悉的甘肃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重庆大足石窟之外,还讲了一些名气比较小但是真的很精彩的石窟,比如说太原天龙山石窟,这个石窟我以前去过,本来不在计划内,是因为正好路过那附近,看见有一个石窟的指示牌,才无意中走进去的,回来和别人说起的时候,别人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个石窟。如作者所说,中国石窟可以分为三梯队,第一梯队是规模雄伟时代延续长而且保存较好的,第二梯队则属于形制丰富,有大量的造像或壁画的,天龙山只属于第三梯队,所以尽管有一定的可观性,但是绝对不属于热门景点。

我觉得这本书的特色,反而在于二三梯队,让我们除了大众大家都知道的石窟之外,能领略小众石窟的独特之美,这本书能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开阔我们的眼界,丰富我们未来的业余生活——我已经锁定了其中的几个石窟,把它们列为未来旅行必去的地点了。

说它有厚度,是因为常先生对中国石窟艺术做了一个系列的梳理,既用丰富精彩的佛教常识给我们打了一个底子,让我们读后能以一个小行家的身份去欣赏石窟艺术,又让我们了解了石窟的种类和分期,然后再根据每个石窟的具体情况,拓展一些关于这个石窟的历史地理绘画知识,这样我们以后再看一座石窟的时候,就能够多方位多维度的去感受。

仍然以我看过的太原天龙山石窟为例,作者就从太原的地理位置写起,然后为我们介绍了天龙山石窟的年代、天龙山石窟的分期、天龙山石窟所遇的灾难、各个朝代的天龙山石窟遗址特色。 这些介绍十分专业,读完之后,感觉我的天龙山石窟算是白去了,我没有注意到石窟们的龛形,没有注意到它们到底是群体的窟还是个体存在的窟,没有注意到它们的造像风格由浮雕到高浮雕的变化,没有注意到里面的帐形装饰,更没有留意到不同时期的佛像,居然还有胖瘦风格之分,穿衣风格之别。

总之看了常青先生的书才发现,石窟艺术就是一个时代艺术的缩影,社会上流行什么,石窟也会来一个时尚的翻版。比如说北齐时期的石窟,就能明显地展示鲜卑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的特色,每一个朝代的服装现在大多已不可寻找了,所以如果能从石窟倒推回去,就能看到当时的时代服装风貌、审美特点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石头比布帛的力量更有力。

说它有温度,是因为常青先生不是冷冰冰地在跟我们讲故事,在书中先生也给我们讲述了很多跟石窟有关的故事,让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些佛像身上的人味儿。比如甘肃西秦炳灵寺石窟,有一尊躺在床上休息的菩萨,旁边的榜题上写着“维摩诘之像”,维摩诘本人只是一位居士,塑造者把他塑造成一位菩萨,认为他已经达到了菩萨的水平。在中国文化中,人物提格的事例数不胜数。比如是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把项羽和陈胜提格,关羽一生从未当过王,但是后世却有许多关王庙。老百姓用这种方法表示着自己的崇敬之情。石窟艺术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也能展现中国文化的这一温暖的特色。

这么优秀的书,可以帮助我们云游石窟。

来几张,先睹为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