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读后感摘抄

《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读后感摘抄

《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是一本由新华出版社著作,98.00元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读后感(一):完整详尽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传播脉络

很难看到对南部上座部佛教在东南亚溯源如此详尽,系统梳理的书籍了, 全书按地域分区叙述壁画遗迹与南传上座部佛教传播史,可读性很高,非专业读者也仍然可以很快进入阅读状态。

湄公河次流域,指的是以湄公河(境外称)-澜沧江(境内称)流域地区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研究对象,南传上座部佛教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后发展壮大的一个分支教派,它区别于北传佛教等其他分支的是教义传播使用的“巴利语”,遗存下来的完整巴利语三藏圣典及许多重要文献佐证了这一点。而上座部属于原始佛教的部派,一些后代定义的大乘小乘区分(上座部被称作小乘佛教)其实并不被上座部佛教内部认可。

本书从南部上传佛教发展最盛以及遗存壁画最早的缅甸开始,将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剖析,从斯里兰卡起源,南部上座佛教最早在公元三世纪就传入缅甸,在政治因素下,公元九世纪才由阿奴律陀定为国教,并藉由国力大肆传播,辐射到邻边地区。从缅甸开始辐射的南部上座佛教影响力其实非常有限,泰国南部,老挝,柬埔寨甚至还未兴盛就已衰落,而到中国云南则与本土文化更多的杂糅。

壁画内容上,佛本生故事是所有佛教传播都会做主题绘画的内容,另有一些不同地域以统治者为主题,结合佛教教义创作出来的壁画题材,以及一些民俗风情展示,书中也一并做了调查与研究。

相较于中国丰富多彩的壁画艺术,东南亚地区遗存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显然逊色很多,早起壁画色彩比较单一,因为古代壁画中使用的矿物颜料极其珍贵,在东南亚地区由于色彩原料缺乏,没有更加多层次的色彩叠加,本书中对早期壁画的基础技术描述较少,因遗存壁画出现丰富的金水漏印,浮雕壁画,马赛克镶嵌画已经是19世纪,在国内史研究来说,已经接近近现代史时期。

对人物及画面的绘画处理,同时期的中国已经是壁画绘画发展巅峰,但从东南亚遗存壁画显示的信息可以看到绘画匠人技艺是很不成熟的,画面较单一,且人物细节以及一些建筑的透视,都是18世纪开始才有一定的提升,书中并未详解,但不禁让人怀疑在这个时期处于被侵略殖民状态的东南亚,工业美术技巧层面上的提升是否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有关。

古代东南亚各国,除越南以外,其余国家文化均受印度影响更多,宗教方面,印度教、婆罗门教、南部上传佛教,都在不同时期对东南亚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的影响范围仅仅在云南地区局部地区,只有十几个县保留了南传上座部佛迹遗存。但对于整个佛教史的研究,南部上传佛教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本书按地域来做南传上座部佛教传播源流研究,比在时间轴横向研究更适宜非历史专业读者阅读,但仍然需要有一些佛教基础知识,以及对东南亚历史有一些了解的读者才能深度阅读。

书中仍有一些欠缺,如一些图片与文字叙述无法匹配;图片的像素过低,壁画细节还是无法更好的展示;缺乏一些大地理图片对整个传播路径的展示;在壁画艺术研究上,缺少一些同时期其他地域的横向对比及风格展示;缺少一些壁画主题建筑的实物图片;最后一章的篇幅过重,而发展最盛的缅甸篇幅与起源篇幅稍微少了些。

《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读后感(二):壁画里的历史与艺术变迁

前些年到泰国、老挝旅行时,曾到几座当地著名的寺庙参观,它们不同于国内少林、白马寺的庄严、肃穆,有着世俗的清静和温馨,寺庙中的佛像及壁画与当地的民俗历史结合在一起,或古朴或精美,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近来,有幸读到昆明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王艳琦老师著述的《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一书,在原来视觉印象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东南亚佛教壁画艺术又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众所周知,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宗教。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创建于古印度。七世纪以后佛教东传,向北传至西藏并逐渐形成藏语系国家为主的藏传佛教,而后进一步传到东亚,形成汉语系的北传大乘佛教,另一条传播路线则向南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形成本书所介绍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以缅甸、泰国为核心,湄公河流经的中国云南、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最重要的交流传播区域。

在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中,雕像与壁画是其表达思想的重要形式,也是人们探寻其历史、发展的必要媒介。王艳琦老师在《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中指出,湄公河次区域佛教壁画融合了(当地)原生艺术和佛教文化艺术形式,既带有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神话内容,也有佛本生经故事,兼具当地世俗生活内容,同时起到宣传佛教教义和教化百姓的作用。而在各国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显示了不一样的壁画特点。

其中,缅甸蒲甘是湄公河次区域中南传上座部佛教最先繁盛的国家,其壁画尚带有较浓郁的印度化风格,多以印度莲花为装饰,采用的是线描填色的扁平化形式。蒲甘壁画多以单线线描、单色平涂,同时注重适当留白,风格相对古朴。而邻国泰国佛教壁画则经历了从质朴到庄重再到西化奔放的漫长过程,并且还形成了清迈、曼谷、泰国东北部几大阵营鼎立的格局。清迈佛教壁画始于兰纳泰王朝,融合了印度芨多、蒲甘、柯梨磐奢耶和素可泰的壁画风格,质朴优雅。而曼谷佛教壁画始于东南亚佛教造型艺术顶峰的素可泰王朝,并历经阿瑜陀耶王朝和曼谷王朝,达到了曼谷美术的顶点。泰国东北部佛教壁画多为蓝色,以表现跨境民间文化为主。虽然起源、发展不一,但泰国佛教壁画都具有对称繁复、朴素调和富丽的特点。与泰国一样,东南亚唯一内陆国老挝的佛教壁画也有两个中心——万象和琅勃拉邦,万象沿袭了阿瑜陀耶美术体系,而琅勃拉邦则沿袭了清迈美术体系,琅勃拉邦香通寺的马赛克镶嵌、金水漏印壁画又是老挝佛教壁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柬埔寨吴哥窟虽然名满天下,许多人将其误认为是佛教精典,但其实却是印度教的产物。而柬埔寨佛教壁画则因为没有强权政治扶持、没有国家经济做为后盾,又受外国入侵,因而丧失了发展的基础,没有留下太多佛教壁画作品。我国云南也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流行的地区之一,这里的佛教壁画以粉墙壁画和金水漏印两种类型为主,因为创作者为当地百姓,因而画风技法质朴天然。

在湄公河次区域佛教发展的盛期,各国都留下了璀璨的壁画作品,但由于湄公河次区域的潮热天气,以及多次战乱,许多绘画已经湮灭无存。通过王艳琦老师的《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希望我们都能穿越历史的尘烟,在仅存的佛教壁画里,感受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的魅力。

《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读后感(三):从《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看品牌出海之道

最近在工作中被品牌问到一个问题,引起我的深思:中国品牌在进入海外市场时,到底应该如何做本地化运营才可以更好的进入当地市场。做过海外广告的品牌主都知道,海外的政治因素、竞争环境和中国完全不同,到底怎么样才可以更好地通过本地化运营,被当地消费者所接受并且可以让品牌发展壮大,某天夜里当我读到《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的书籍时,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大湄公河次区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东南亚区域,在中国和印度之间,主要涉及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和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州等)6个国家和地区。

佛教来源于印度,在七世纪印度佛教衰落,分南北两条线分别向其他国家发展。其中往北发展途径不丹、尼泊尔、蒙古到达我国及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区的被称为北传大乘佛教;往南发展经过斯里兰卡,到达湄公河流域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中国云南边境的被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

为何读到《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时,会觉得是同出海企业营销相关联呢?原因是可以将佛教类比为一个用思想来控制市场的企业,其中北传大乘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可以看做不同的事业部,负责开拓不同市场。而这两个佛教进入不同国家的本地化历程也是企业出海非常好的可借鉴案例。

湄公河次区域处于中国经济圈、东南亚经济圈、南亚经济圈交融的地方,有纷杂的经济流通情况、不同的政治结构、各色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复杂的外部环境增加南传上座部佛教融入当地的难度系数。在东南亚这个独特的汉字文化圈、佛教文化圈、游牧文化圈中,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可以快速覆盖并且发展壮大,主要有以下几点可以借鉴:

1、同当地统治阶级的政策相契合。缅甸、柬埔寨、泰国、老挝都遵循着印度的神王合一理念。佛权和皇权的相互融合,借助皇权权威和覆盖促使佛权更好地在当地推广巩固。

由此可见,企业进入新市场,一定需要清楚地了解该国的政策,顺势而为。同时同政府一起做公益活动,帮助企业建立社会公益责任感。

2、通过合适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同用户沟通。佛教一方面通过建造寺庙、建筑塑造圣神氛围,震撼四方,一方面通过壁画、传道等方式教化百姓。由此可借鉴,企业在海外布局时,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不同的方式来树立品牌形象。并且根据当地的用户习惯来进行传播,例如东南亚地区喜欢看视频,可以制作短视频在YOUTUBETIKTOK等平台进行推广。

3、融入当地生活的本地化更容易被接受。同一个悉达多王子出生、出世入世的故事,不同国家的壁画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物面部、穿着打扮。由此可见,在企业进入各地市场时,企业内核的产品、价值观不变,但在同消费者沟通的时候,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受众的喜欢在设计和展现方式上进行变换。就比如中东人喜欢绿色,在图片视频素材设计时也可以多用绿色元素。

通过阅读《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不光可以看到很多东南亚的历史、佛教文化、风土人情之外,还可以借鉴思考本地化之路如何走。很多知识都是可以互通互相借鉴的。

《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读后感(四):从佛教壁画的发展,看湄公河次区域文化圈,品古老的艺术之美

对于佛教,很多人都不陌生。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有前往寺庙参观的经历,也可能身边就有虔诚信佛的人。不过,追溯历史的发展,可以发现:具有浓重色彩的壁画艺术,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壁画艺术的出现呢?这个问题很好解释,一方面是佛教徒为了更好地宣扬教义,吸纳更多的信徒加入;另一方面是由于佛教所创造出的这种艺术形式,与地域环境相融合,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从而受到了后来人的研究和保护。

这部《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正是昆明学院副教授王艳琦长期从事东南亚美术与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成果。这是一部学术性很强,但总体来说并不难读的著作,可以让读者深入了解佛教以及佛教壁画艺术的各种发展。

佛教产生于印度,随后被传播到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在这一地区,又形成了包括汉传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内的三大语系佛教。其中,南传上座部佛教指的就是集中在大湄公河流域的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和我国滇西南地区。

在本书中,作者重点从地理环境着手,讲述了在这一区域内的佛教壁画内容和艺术特色。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每一部分内容不仅有详细的文字描述,还配有大量清晰的相关壁画照片,这对于理解佛教壁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很有帮助的。

缅甸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主要以蒲甘地区的壁画为代表。浦甘佛寺的壁画不仅全面地记录了诸多的社会性生活,还虔诚地反映了佛教与王权的高度融合。而壁画的类型,则为讲述释迦牟尼前生事迹的佛本生经类壁画,进行宫廷装饰和记录的建筑类壁画以及记录世俗社会生活类壁画。

泰国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来自缅甸地区的艺术特色。然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风格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比如,兰那泰王朝时期的壁画与素可泰王朝时期的壁画、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壁画或者是曼谷王朝时期的壁画,就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中国云南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是由于边境人民与缅甸、泰国地区的文化交流而出现的。它既描绘了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教义和故事,又展现了独特的傣族本土特色,是宗教文化与民族艺术的巧合融合。

从以上三个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的发展,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的传播会因为地域、民族、时代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最终,形成一种“神似”而“形异”的全新艺术表现形式。

当这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变成历史的一部分,就塑造出灿烂而丰富的湄公河次区域文化。这时,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存在的意义,就不再是单纯的对佛教教义的宣传,而是蜕变成整个世界所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民俗和社会政权结构等多种研究价值。

《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以充满大局观的视角,展现湄公河次区域文化圈的壁画艺术特点。它既可以让人深度感受到文化之美,也能填补民间艺术的研究空白。这样的书籍,很适合对佛教壁画艺术感兴趣的读者,读起来赏心悦目!

《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读后感(五):《壁画艺术研究》:南传佛教壁画艺术带我们进入异域美的世界

对于佛教的认识,我是局外人,但我还是听说过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因为这是在中国境内最为广泛流传的,而我国境内一个个石窟也就是它们的典型代表,莫高窟(敦煌)、云冈石窟(大同)、龙门石窟(洛阳)、麦积山石窟(天水)合称中国四大石窟,是以我国古代佛教的重要中心。而藏传佛教更是深深的影响着青藏高原的居民们,藏族的整个社会都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朝圣、转山等等活动经常被提及,布达拉宫也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圣地。但南传佛教对于我们中国人稍显陌生,它更多存在于东南亚地区。

任何的宗教都需要有宣传的需求,都需要让广大的信徒们认识它们、崇拜他们,佛教也不例外。而且佛教也是所有宗教中最重视法相宣传的,大量的寺庙、大量的图绘,甚至大量室外的佛身,都是佛教的表现形式。 佛寺壁画是佛教宣传教义最好的载体,被广泛应用于寺庙的装饰和传扬佛法。壁画本就有着文化、艺术以及绘画的特征,这就让它会深受各个方面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壁画也就有了各在的特点。我们研究这些壁画不但能够了解佛教的教义,还能从这些壁画中了解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佛教发展的前世今生。

王艳琦,中国艺术史教授,而她生活在云南昆明,也是南传佛教与中国有交集的地区之一。她见识了南传佛教大量的壁画,而也见识到了这些壁画的真正命运,也许就在不远的将来,它们会因为各种不可抗力而损毁、消失。 王艳琦在机缘巧合下得到了国家经费的主持,整理、研究存在于东南亚和我国西南地区的壁画,把它们整理成图像、文字等等资料,在它们真正走向消亡前,还能有着资料留存时间。而这本《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就是王艳琦几年工作的总结。

在这本书中,我们见识了包括我国西南地区、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等壁画的所有整理资料和研究成果,让我们足不出户也能欣赏这些优美的壁画,更能通过作者的精心讲姐,了解这些壁画的历史、背景、内涵以及意义。让我们从各个方面来了解南传佛教的壁画艺术。 我们对于东南亚较为熟悉的,可能就是泰国了,而泰国寺庙修建过程中,受到了外界和历史发展的影响,形成了四种寺庙形式:缅甸风格、东北风格、北方清迈风格、曼谷风格。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比如屋顶、房檐、塔基的繁复累积成对称的风格;屋顶尖攒向上,引导视觉向空阔、迷离、遥远的空间,并以树木和园林成为外部空间的对比对象,形成高原空灵的意境;朴素的灰色调和富丽华贵的色调组合使用,在阳光照向下,更显绚烂纷呈,金碧辉煌。

而泰国的壁画除了来自于佛本生经和地狱变的内容之外,还有着相当多以泰国古典文学甚至与宫廷和社会市井生活为背景的壁画,情节嬉笑怒骂,极具特色 。比如普明寺中的壁画有一个坐在轮椅上抽烟的年轻女子的形象,姿态潇洒,表情轻松惬意。这种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观者共鸣的壁画作品与庄严的寺庙成为相得益彰的组成部分。

在这本《壁画艺术研究》中,作者总结了大量存在于东南亚和我国西南的壁画艺术。作者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时间带我们进入这样一个艺术的殿堂。也许这些壁画作品并不是出自于名家,但作为广泛存在于世俗之间的佛教艺术,它们的存在必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值得人类总结和研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