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间的巴蜀石窟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间的巴蜀石窟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间的巴蜀石窟》是一本由陈吉吉著作,读者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4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的巴蜀石窟》读后感(一):读陈师《人间的巴蜀石窟》兼感于时也

大疫行终,世道苍白,物流奇诡,宕误数周,终得陈师吉吉君所著巨作《人间的巴蜀石窟》。其书菁华,当在《前言》:巴蜀石窟之宗教性、世俗性与原址性,前人所未明言者,千余字道破也。

佛教南传,兴于蜀地,北接中原,南通天竺。石窟之盛,极于唐宋。然世人目光所瞩,多在晋、豫、陕、甘,巴蜀石窟,遗世独立,多数未景点化、旅游化,多以乡民之宗教活动场所而存之,试可于现场重构历史,观其宗教性与世俗性。然梳理巴蜀石窟之图文,少而未及更新。师遍寻巴蜀典型窟龛,兼论巴蜀各地石窟之渊源,以行记体例,检编成册;得读者出版社假雅昌印厂,付之梨枣,刊行南北,诚古迹同好者之幸事也。师曰,“山河旧梦”石窟系列有四,此其一耳。丝路中原,及于江南,佳作可期哉。

予好古而不求甚解。数年前偶于豆瓣见陈师所撰石窟寺之文,读之忘倦,废卷而叹。感其于吾国文化所爱之诚,所论之精,所识之深也。

甲子七月,予随师之河西访古,甫见之初,如见旧雨。更惊其岁不高,而喜其研索至深也。予等是行,至炳灵寺,金塔寺,榆林窟,敦煌诸地。亲聆师言雕塑之历史精微,古今之传承流变,宗教文化艺术之差异思索,人皆有所得也。

辛丑岁初,又至大足,同访巴蜀石窟。于宝顶山,师论教化之世俗化,宗教之人间性,阐演微妙,声情拳拳,谷间清音,竹木颔首,众生倾倒。

师尝与予曰,其寻访石窟寺,乃出偶然,竟大爱之,研习之,图文之,传讲之。未发上等愿,然于无心处,字缀句积之,数岁乃成如许功。世之好古者,可谓夥矣;勤习善文,摄影能言者,亦众。然自游记进而图文,访古及于文献,深入亦能浅出,体系而思考者,予所见惟师耳。

今逢盛世,圣人欲有为于天下,重用工程科技木土医术之学。人或哂曰,文科无用。然天地大道,或在无用之用也。为无用之学,乐而忘忧,其几近道欤?

是序简陋未可采,师截取一段刊于内页,竟忝为简介,惶恐惶恐。

诚以此贺。

《人间的巴蜀石窟》读后感(二):讀《人间的巴蜀石窟》

相识,偶然中的必然。一本書,一個人。 吉吉老师的“山河舊夢Dreams”,一直追随他的脚步在文字间行走。 这个冬日不再寒冷,跨越千山万水《人间的巴蜀石窟》,终于温暖了寒舍。小心翼翼又迫不及待地打开,像是去迎接一个新生命那样神聖那样欣喜若狂。 初见便热涙盈眶,濃濃的墨香扑鼻而來,沁人心脾。吉吉老师的签名温润如玉,洒脱自如。謙謙君子之风跃然纸上。 石窟藝術我本不懂,讀着讀着,不知不觉渐入佳境,豁然开朗,仿佛進入桃花源。 前言中的“三性”觀,让我主旨清晰,带着曰“事”曰“诗”曰“文”的基调走进川北。 承载着大唐国运昌隆的女皇故里开篇,皇恩浩荡,泽被后世。每一尊造像都是宗教文化的产物,不自觉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茶马古道”西出成都第一镇,绝世而獨立的臨邛,为了那千古传唱与之当谋个面,问一问佛,文君当垆可知否?这时你急需撑一把油纸伞,泛舟青衣江。打一辆摩的,路阻且險,但一颗求石问路的心阻挡不了。当遥遠的时代浮现眼前时,有的只是惊叹,幸福感层层包裹着你,寒意荡然无存。与田野佛国世界又撞了个满懷。心遠地自偏,悠然见南山! 川南乐山大佛,三代人百年成就,世人皆知,顶天立地,三江交汇。無需赘述。 川东重庆大足右刻。宝顶山大佛湾第110窟的弟子,真的是惟妙惟肖“指如削葱根”,不信你瞧上一瞧儿哟。 “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悼亡词,千年來令多少人为之动容,涙流满面!眉山一带的石窟也更加有了灵性,吾未见此窟,此窟与吾同寂,我见此窟,此窟也一时明朗起来。是造像赋予了山石以生命的完美。 在乡间,质朴的操着濃濃四川口音的乡亲指路的热情,载着抓紧摩的师傅的文人一同去探尋。那一刻仿佛师傅们也被授予了文化的标签。 你心中最美的安岳石窟是哪里?老李不假思索地告诉我:是塔坡!同行者师弟小溪,师弟又亦或有大志,克铭不知何许人也!就连同学警察叔叔在当时的意境下,都产生了歡喜心。 家乡的茶园开满花,妈妈的心肝天涯回到了家。“怪重的挺碍事”的《人间巴蜀石窟》,快点快点搬到读者的家。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每个热爱吉吉老师的行者,都在追尋山河舊夢的脚步。慎獨,就像屹立不倒千年造像遗忘而獨立,慎讀,讀出精彩人生。每一尊造像都会庇佑你,洗涤净化心靈。 梦里河山,山河依舊如初,如夏花般灿烂!如秋葉般静美! 每一个造像都是無中生有,千百年来的工匠为后世留下美仑美奂轻舞曼妙的藝術精品。吉吉老师一路探索追尋,披荆斩棘去发现整理提炼出,这一饕鬄盛宴《人间的巴蜀石窟》。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吉吉老师有三宝,一曰宗教性,二曰世俗性,三曰原址性。在林间,在时间,在空间探尋,与你相约!

《人间的巴蜀石窟》读后感(三):讀《人间的巴蜀石窟》

初见驚鸿,再见倾城。 古蜀道上最是那高昂的伟大。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生命,才会绽放非凡的人生。按书索图量身订制了一双双屐履的我,行走于文字中,付诸于脚下。以盆北低山区,广元、巴中,南充及德阳的中江县,为辐射中心。盆西平原区,以眉山为辐射中心。盆中丘陵区,盆南山地与丘陵区,以夹江节崃为辐射中心。盆东平行岭谷区。在巴山蜀水间,在占国土面积八分之一的川渝大地间的山河中去相遇。 遇见本书中多次提起的看门大爷,热情的村民。他们的淳朴自然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们守护的那一窟窟造像成了其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吉吉老师对生灵是如此地尊重,如此地挚爱。 石门山,四次造访。看门的大爷正在午睡,他会轻轻地轻轻地叫醒,这时,我的眼前一个文化学者的温文儒雅会闪现眼前。这一句轻轻地,即是对普通生命也是对几千年一代代人对一直守护的每一窟造像的尊重,众生平等。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尊重。热腾腾的一碗茶,一碗面,凝结着多少异乡人对远道具而来的求佛问菩萨者的盛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一样的道理吧。 其实整个过程中你也会发现,和谐自然流露成了吉吉老师一路上的最真诚的感受。 这也是我再读的感觉。我就像一头牛,胃口大得不得了,一股脑地吞咽下去后,一时还未真正品尝到其中的各种滋味。下一道重要的工序开始,细细咀嚼,反刍。 我一直很困惑,造像的意义,在本书中,我找到了我自己的答案,我想每位读者都给迷茫的自己找到相应的题解。不执着,自在观。你就会发现原来一切已不是那么复杂,你简单了,世界也就简单了。 引经据典,治学严谨。尤爱那些诗与造像的完美组合。文字中的记述,让我对诗词又有一番感触,有的甚至于是得到些许的升华。国学大师唐圭璋老师有一次上课,抄写下整首《江城子》,转过身来,只念了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就泪如泉涌。至情至性至真的灵魂。 这本承载着芸芸众生的一本带有游记性质的图书,仅就其中精美的图片,都会为之动容, 吉吉老师的好有带入感的文字,我仿佛就成了其中的一员,紧随其后,身临其境。或攀爬或欣喜,还有那些指路人,似乎我也一同见到过,也一一作别,然后又不舍離开继续踏上另一征程。 鹤鸣山道教造像,这是本书道教文化中的一部分,即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又与佛教文化相融合。剑阁崔嵬 眉山道教窟龛,玉女泉摩崖造像,这些与道教文化相关的造像,从中感悟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凿山石以为窟,有像之用。这就是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之道吧,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感恩一代代的工匠打造的一尊尊造像,山石被赋予了生命,承载了深刻的内涵。 这一刻,似乎我也成了老李,一个司机师傅。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见证最美的封面封底设计源泉的诞生地。 去慰藉,鸡公山石窟中寻访“石娃娃”未果的英格兰女孩。 去找吧,除了那个女孩,其他人都找到了。正是这句话,激励了我,几度放弃,又几度燃起希望。 资阳安岳县石羊镇塔子山上,有一座留存千年的摩崖石窟,其中的“紫竹观音”被英籍作家韩素音女士赞誉为“东方维纳斯”享誉海内外。茗山寺风雪中陪你一起看窟的人,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音梦能成。在雪中别是一番风景,一番韵味,一种共鸣。 这是一本静静的书,如同石窟一样宁静,这也是一本热闹的书。千年来,或一村民的烧香拜佛,或一旅行者,或一批批游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造像阅尽了世间沧桑巨变。或深沉,或微笑。护佑。!一方平安,护佑芸芸众生。 因为热爱,所以喜欢,因为执着,所以成就。 一眼千年,千年不变,风华正茂;一语万载,万载不衰,继往开來。 阅读,手捧老师千辛万苦的尋访探索写就的书中,拉近了阅读者与吉吉老师之间的距离。这不是一个人的行走,这是千千万追随者一同大阔步迈向彼岸的静谧与柔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