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吠陀经和奥义书读后感1000字

吠陀经和奥义书读后感1000字

《吠陀经和奥义书》是一本由巫白慧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吠陀经和奥义书》读后感(一):《吠陀经》与《奥义书》在印度历来被认为圣典

印度古《吠陀》经,是印度上古时期一些文献的总称,在印度历来被认为圣典,是印度古代流传下来的典籍,称作神圣的知识或神的启示,完成于纪元前1500年到1000年之间,是印度文化的渊源。在印度传统中,有关宇宙的神秘知识称为吠陀(Veda,梵音韦达),印度把那些记述了吠陀知识精华的圣书,都称为吠陀经。吠陀,是梵文Veda的音译,也译为韦陀,意为“知识”或“光明”,即求知宇宙人生的智慧。“韦陀,亦名吠陀,此云智识,由此生智。”四吠陀向来被视为天启圣典,不仅为古代印度人所信崇,及至近世,印度人亦认其有最高威权。

《奥义书》(Upanishad)是印度最经典的古老著作,用散文或韵文阐发印度最古老的吠陀文献的著作,是印度哲学的源泉。《奥义书》是古印度的根本经典,探讨人生与宇宙的根源和关系,认识我是谁,找到真我(Atman),追求“梵我合一”的境界, 启示出精神上极为深奥的真理。《奥义书》把自我迷失比喻为陷阱:“只要想着‘这是我’和‘这是我的’,人们就与他的自我捆绑在一起,就好像鸟被罗网困住。” “Upanishad”这个词,是“靠近坐下”的意思,是指坐下来听智者说。奥义书记载了印度教历代导师和圣人的观点。《奥义书》(Upanishad)原义含有师弟对坐,秘密传授的意义。奥义书也被称为秘密书、哲学书,内容丰富,思想幽玄。

印度哲学认为最高真实的梵是宇宙万有的始基,也是万物的依靠,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从梵中产生出来的。最高的梵是世界之源,万物依靠梵产生而梵并不依赖世界。梵是统一、永恒、纯净、先验的意识。它无内无外、无形无状,既不具有任何差别也不具有任何属性,既超主观也超客观,既超时空也超因果。它不具有任何差别、内外、部分,也不具有任何属性、运动、变化。梵既超越于主观与客观,也超越于时间、空间、实体性、因果等等的经验范畴,它是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触、不可说、不可思议的一种绝对实在。印度哲学认为,世界是梵用魔力──摩耶(maya)创造出来的,摩耶是转变为现象界名色(精神和物质)的根源印度哲学认为,解脱就是亲证梵与我的同一,所谓 “我就是梵”。解脱不是产生一种新的至善至乐的状态,而是除去无知的遮蔽,亲证自己至善福乐的本性。

《吠陀经和奥义书》读后感(二):书评-吠陀经和奥义书

此书作者可能受身份所限,处处点出为唯物主义辩护,实在是有点看不下去。仿佛要力求在印度哲学主流的唯心主义中找到唯物主义的影子,然后再将之鄙视为朴素唯物主义,用来证明现代科学、以及马某某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唯一正确性。

评内容之前先评评表现形式。还好作者用的是白话文,看得不那么变扭,但是吠陀作为诗歌的翻译大多采用了五言诗的形式,有人比喻说翻译就像女人,太美的不够忠诚,忠诚的不够美丽。翻译得这么有齐整跟原著的落差大不大就不好说了。其次,对于逻辑的表述不够通俗,其实哲学,尤其是逻辑这方面完全可以通俗易懂的,什么“无有”、“有亦非有”这些东西一眼还看不出来意思,让人琢磨就不太好了。国学太好或者喜欢国学的人喜欢用精炼的字表达,汉字是博大精深,作为表意的字,每一个字自身的渊源就大有历史,内容丰富,但是究竟要表达哪一个意思就迷糊了,不够精确。作为哲学翻译作品,越是白话、越是通俗越好。另外,该书是几个小论文集合在一起的,对概念和介绍性的东西,大量重复。总的感觉写得比较肤浅,没有严格论证的过程。

再评内容,先说吠陀。总的来说就是因陀罗和阿格尼两个大神,还有婆楼那、苏膜等人物。赞美大神,祈求赐福,解释世界原本,穿插神话故事,构成了主要内容。本书有价值的一面在于介绍,对印度历史、吠陀、古代印度哲学流派、佛教和婆罗门教渊源的介绍,但是并没有仔细介绍每一个哲学流派的起源年代、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主旨和内涵,每个流派仔细一点的相互关系也没有阐明。主要讲的是:自然哲学、吠檀多哲学也就是后弥漫差派、禅也只是大致有个描述、再有就是婆罗门哲学和佛教哲学的关系有个基本阐述。相比整个印度哲学只是比较少的一些东西,而且缺乏直白、严密的论证。比如说,现在流行全世界的瑜伽练习的理论基础《瑜伽论》就没有过仔细的描述,而且瑜伽作为要亲证真理的修行和禅有何区别及联系,和前弥漫差派有何联系,都没有点到;比如以逻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正理派有何主要详细内容也没有涉及,我相信这些跟近代以逻辑为基础的西方哲学会有着惊人的联系,比如黑格尔,康德的哲学。

最后谈感想。了解完印度哲学才知道它的博大精深。真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了研究、解答人类共同的问题,印度哲人几乎穷尽了各种方法、各种渠道、各种可能。中国古代哲学相比显得有些弱小,可能和大一统的政治环境有关系。古希腊哲学相比也显得有点肤浅,可能因为更加重视逻辑、科学实验方法、数学,而这些存在认知的局限性。估计只有到了近代的哲学,融汇了印度思想之后,才更加全面。

《吠陀经和奥义书》读后感(三):印度著名古经典:吠陀经与奥义书

印度古《吠陀》(Veda)经,是印度上古时期一些文献的总称,在印度历来被认为圣典,是印度古代流传下来的典籍,称作神圣的知识或神的启示,完成于纪元前1500年到1000年之间,是印度文化的渊源。在印度传统中,有关宇宙的神秘知识称为吠陀(Veda,梵音韦达),印度把那些记述了吠陀知识精华的圣书,都称为吠陀经。吠陀,是梵文Veda的音译,也译为韦陀,意为“知识”或“光明”,即求知宇宙人生的智慧。“韦陀,亦名吠陀,此云智识,由此生智。”四吠陀向来被视为天启圣典,不仅为古代印度人所信崇,及至近世,印度人亦认其有最高威权。婆罗门教徒之宗教信仰、道德法律均以吠陀为依归。因此,研究印度思想不可不知吠陀。

Veda本来不是书面文字,而是宇宙间的声波,自存于宇宙之间。吠陀文献的总体包括《奥义书》都被奉为天启的圣典,是印度最早期的思想根本。吠陀经是宗教的知识根源和一切圣名的基础,是世上仅存最古老传统文化的活经文。吠陀经为古圣哲于甚深禅定中,直接得到启示,把这些声音记忆起来,代代口传,不见文字,从而把这些宇宙间的智慧,流传下来。吠陀经在书写之前它们是靠口传保存下来的,以保传其声音之显示。吠陀先知们就是这样,设法用口述的形式保持他们传递的知识的完整性。直至近世,才有把它们印为书籍。至于今日,人们在诵读本集时还保留着来自印度早期沿袭下来的特殊音调和节奏。吠陀经是古梵文创作的颂神诗歌,崇拜天地日月风云雷雨,以及山川庶物等自然万象,对之歌咏赞颂,这些诗歌也赞颂传统受崇拜的诸神,其实这些神大多代表自然现象。他们认为凡是祭祀神祇,禳灾祈福等事,都用《吠陀》赞颂来歌咏它,就可得到感应。

作为3千年前的梵文诗歌叙事诗,吠陀经典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宗教仪式、祭式、医术、科学、音乐舞蹈、建筑、军事天文、地理、人文、百科等知识,应有尽有。它本来就是物质宇宙的说明书。成千上万部吠陀经典的内容,都是用诗记载的,这些诗严格遵守诗歌的结构及韵律、格律的规则,而且包含各种主题的信息:从医疗、农业到对高等星球和低等星球上的时间概念;从瑜伽和冥想的技巧,到居士的注意事项,以及素食佳肴的食谱;从对政府组织机构的详细解释,到对兴建和装修庙宇或住房给予一流的指导:吠陀经中包含了戏剧、历史、深奥的哲学,以及有关礼仪的简单课程、军事礼节的介绍和乐器的用法。然而,在传统上来说,最重要的是:吠陀文献极为科学、详尽地解释了“个体灵魂与神的关系和从与他的各种关系而来的强烈快乐”,以及对神的奉爱。梵音吟唱除了敬神仪式吟唱,也成为冥想、集中意识的必要手段。总之,吠陀经典提供不可多得的印度人知识之源。吠陀多面相的知识,成为印度人行为准则、思考模式,吠陀经典和印度历史是不可分割的,举凡宗教典仪祭式、医学知识(Ayurveda)、音乐创造、宇宙秩序、人和自然环境…等等宗教人文科学,无不涉及,是深深地影响着后代印度人在宗教、艺术、音乐、科学、哲学的发展中最重要的原素。吠陀经典对印度近现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很多哲学流派奉吠陀为“最高权威”,很多印度人认为现代科学和一切真理都源于吠陀。

据传吠陀知识是由这个宇宙中负责创造的神大梵天,传给他众多儿子中的一个叫纳茹阿达的儿子。纳茹阿达把这知识后来传至圣哲维亚萨 (Vyasa,广博仙人) 。最初,吠陀经是一部极长的著作。为了现代人的利益,也是为了使这知识更容易被接受,维亚萨在大约五千年前用文字将它记录下来,由OM声开始,一直汇集,并把一部吠陀经分成四部,通常的说法是“四吠陀”,也叫做四韦达。它们分别是:

(一) 《梨俱吠陀》(Rig-Veda),是颂神的赞歌。四吠陀中,黎俱吠陀是最原始的一种,全是歌颂大自然的诗句,也是献给诸神的赞歌。这是世界最古老的诗篇,也是最早期神圣的赞美诗,由一千十七首所组成,计一万五百八十颂,分为十卷。

(二)《娑摩吠陀》(Sama-Veda,Soma Veda),其实多是作歌咏之用的诗篇,由一千五百四十九颂所组成,分为二卷。

(三)《夜柔吠陀》(Yajur-Veda),这也是纯为祭祀用的赞歌,它是由韵文与散文混合而成的,其中也含有生命健康的学问,内文半为颂诗半为散文。

(四) 《阿达婆吠陀》(Atharva-veda),是祈祷的诗歌。阿达婆吠陀与前三者不同,前者是公认的圣典,古代印度把前三吠陀视为三位一体,此则是后来附加的。

四吠陀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分别被称作《赞诵明论》、《歌咏明论》、《祭祀明论》和《禳灾明论》。吠陀文献还包括补充性的书籍。吠陀文献也是存有大量称为奥义书的哲学典籍的宝库,这些典籍专门阐释吠陀概念。此外,吠陀文献还包括为数众多的、以警句格言的形式阐述真理的书籍。后来还加上先人写成的许多往世书以及史诗(包含《薄伽梵歌》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也被认为应该包括在吠陀文献之列。《吠陀》自从19世纪传到欧洲以后,西方人和印度人应用近代科学方法,进行了很多研究。这为研究近代科学如语言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以及天文学、数学等的发展历史,对于人类的宗教、哲学、文学、社会思想等的萌芽以及人类物质文化的早期发展情况等方面,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而且作了有力的推进。

《奥义书》(Upanishad)是印度最经典的古老著作,用散文或韵文阐发印度最古老的吠陀文献的著作,是印度哲学的源泉。《奥义书》是古印度的根本经典,探讨人生与宇宙的根源和关系,认识我是谁,找到真我(Atman),追求“梵我合一”的境界, 启示出精神上极为深奥的真理。《奥义书》把自我迷失比喻为陷阱:“只要想着‘这是我’和‘这是我的’,人们就与他的自我捆绑在一起,就好像鸟被罗网困住。” “Upanishad”这个词,是“靠近坐下”的意思,是指坐下来听智者说。奥义书记载了印度教历代导师和圣人的观点。《奥义书》(Upanishad)原义含有师弟对坐,秘密传授的意义。奥义书也被称为秘密书、哲学书,内容丰富,思想幽玄、深邃,故事性强,阅读后易让人有大彻大悟之感。

在古代印度,传播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面对面的口述。在森林里沉思的哲人以及练习瑜伽的人们就是通过口述的方法来教授自己的弟子的。后来人们将他们的言语记录了下来,写成书。这些记录大师们智慧语言的辑录被称为"奥义书"。奥义书的成书年代非常古老,大部分是在公元前7~6世纪,有的甚至更早。这些古老的经典是后人获得智慧和美德的源泉。《奥义书》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它记述了古代印度的祭祀活动和修行生活;同时还着重探讨宇宙本源与人的本质等哲理,标举"梵"与"自我"的同一,以及轮回解脱等思想。佛教的思想在其中都有所反映。弟子从上师口中接受自性的知识,这有关自性的知识,就是奥义书。古代这知识与修法只是由开悟了的上师口传给近道的门生,其它未成熟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领受。学生必须先净化自己,才能实际得益。要了解奥义书,须先看看吠陀经是甚么。奥义书的精神,早已超越了一切的名相,一切的相对,一切的法规。传出这些金句的圣者,本于个人开悟的经验,直接劝告我们:你不用受生死轮回之苦,因为你根本无生无灭;你不用受苦,因为你的本性是极乐。那么苦从何来?从迷执而来。不说地狱,不说过去,也没有因果报应的观念,并认为人类的灵魂不灭,躯壳死后,灵魂依旧回到阎摩天去。

传统来讲,奥义书从四部吠陀经中抽取出来,共有108本,而重要的、纯粹讨论自性的,有11本。而所有奥义书最重要的教义,可以用以下四句金句(Mahavyaka)总结出来:

1. 从Rig Veda 而来的金句:Pragnanam Brahma ,意识就是大梵;

2. 从Yajur Veda而来的金句:Aham Brahmasmi,我就是梵;

3. 从Sama Veda而来的金句:Tat-tvam-asi,你就是梵;

4. 从Atharva Veda而来的金句:Ayamatma Brahma,此内在的自性就是大梵。

奥义书的作者毗耶娑(广博仙人,Vyāsa)是著名的仙人。他是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作者,还是吠陀和往世书的作者。意译为“广博仙人”,有人认为这个词的含义是“展开”,“广博”即是“编订者”之意。《博伽梵歌》(Bhagavd Gita)与《吠陀经》(Vedas)、《奥义书》(Upanishads)这三部经典,合称为“印度三大圣典”。据说佛教的思想是缘于《奥义书》,而佛陀是应用了他的大智慧将《奥义书》的哲学义理将其升华更精典了,我们宜对印度文化的发展有丰硕的认识。古《奥义书》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印度几百年间许多思想家的各种哲学宗教观点,如轮回解脱、梵我关系等,已讲到修习禅定的方法,主张以调息、调身、调心以及口诵唵字进入禅定,颇受印度几百年间许多人喜爱和广泛流传,孕育了诗人兼哲学家泰戈尔。金克木评论是“可以改变我们一般习惯以为印度是佛教国家的很大误解。这些经典会使我们联想到中国的道家,惊异何其相似乃尔”。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馆长认为,它是“影响人类的十本书”。美国《领袖周刊》列为是《领袖必读的100部名著》排名第三十位。 英国著名作家、戏剧家毛姆在其名著《刀锋》一书的扉页上就引用了《奥义书》中的一句话:“一把刀的锋刃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 “愿我们同受庇佑,愿我们同受保护,愿我们共同《奥义书》的思想对叔本华哲学和美学有重大影响。努力,愿我们文化辉煌。不要仇恨,永远和平、和平、和平。”2005年人代会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引用了《奥义书》中的一段。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