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如果科学可以这么搞》读后感锦集

《如果科学可以这么搞》读后感锦集

《如果科学可以这么搞》是一本由【法】安东尼奥·菲谢蒂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科学可以这么搞》读后感(一):一些抄录和看法

替罪羊一说来自于圣经中的利未记:在永恒的面前,人们奉献上这只活着的山羊,它将用于赎罪,作为替罪羊,它将被驱逐到沙漠中,这只山羊将承载他们所有的罪恶,(Aaron亚伦)将会双手放在山羊头上,在它身上忏悔所有的悖逆、所有的罪过和以色列人所有的错误。替罪羊就是替别人承担,因为它承载了他人的罪过,所以集体会摆脱罪恶感,于是空前团结。这个行为对于山羊来说很不公平,但是对于他人的团结来说,必须承认是非常有效的。在宗教中找到替罪羊的源泉并不稀奇。因为在“相信牺牲其中一个,就能拯救大家”这事中还是有些神奇的。就好像是只需要一挥舞魔棒,呼的一下,就不会有问题了。 替罪羊在危机出现时是特别有用的:流行病,收成减产,失业等。尤其是,但凡不能涉及(或不愿意涉及)问题的根本原因时,这种情形被预言家让.德.拉.枫丹在其《得了瘟疫的群兽》中描述得很清楚:“希望我们当中罪过最深的那位自我牺牲以平息上天的愤怒。或许这样我们大家会获得治愈。”在这则寓言里,并不是狮子、老虎或者熊被指责为罪孽深重,而是那只可怜的驴:“这秃毛,这层赖皮,全部的罪过都在这儿。因它的罪,最后被判绞刑。”拉.枫丹很清楚替罪羊行为中的根本性法则:替罪羊肯定是最软弱、少数、又没有自我防御能力的。在当代高失业率的经济情况下,替罪羊肯定不是跨国企业的股东们,而是那些移民劳工。

动物也会有替罪羊行为,当一只猕猴被另一只更为强壮的同类攻击后,它会找一只比自己更软弱的猕猴进行攻击撒气。这种行为被我们称为:重新定向攻击性。这只替罪羊的猴子有两个功能:首先是让那只被攻击的猕猴释放出它的压力;然后可以通过这个行为改变那只攻击它猕猴的注意力,转向那只最弱的猕猴。换句话说:中间被攻击的猕猴像它的攻击者说:“嘿,别攻击我了,看到那只弱猴子了吗?或许咱俩可以一起揍他出出气啊”’

那些宣扬替罪羊行为的社会意识形态只能将人类降格到其动物本性的最底层。

便便问题,法国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当众拉便便,有些西方人将当众拉便便作为地位的象征。猫会自己埋自己便便,但也会嗅狗便便,甚至会吃。男人将卫生间当做自己独立空间。

《如果科学可以这么搞》读后感(二):芳龄永继的小猪

刚毕业的新同事踌躇满志地到岗,掐指一算,我已是个工作六年的“老”同志了。时间的度量真是奇妙,童年总觉得日子过得很慢,盼星星盼月亮才长大一岁,在作文中写下“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时并不能真正理解,而现在却仿佛弹指一挥,昨天还以学生自居,今天便浑浑噩噩踏入而立。

对时间的错觉不是我的个人感受,法国科普作家安东尼奥·菲谢蒂写了一本关乎人体奥秘的小书:《如果科学可以这么搞》,其中就讨论到“为什么年纪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这个问题。和书中其他有趣的问题一样,拥有自然科学博士头衔的作者将感性的问题放到了科学的背景中,力求严谨又不失诙谐地做出解答。

对时间的感觉是个相对主观的概念,或许莫衷一是,因此,作者不满足于生物学角度的原理,还设法寻找社会学层面的解释。他通过体内时钟、生命长度占比、事件参考三个角度来解说,并附有佐证的实例。在此过程中,不仅刻意避开专业术语,还用到了易于理解的类比,如用财富的比例来解释时间的比例,通俗易懂。

同样,书中许多其他问题在科学界也只有若干“假说”,没有标准答案。阅读作者为我们搜集的主流观点,固然开拓视野,不过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发散性的思维方式。书名《如果科学可以这么搞》,除了指题材搞怪,也意在倡导跳脱出学院的创新精神,更加自由地思考和探索。毕竟生活中千奇百怪的问题那么多,不可能事事都从教科书里去寻找答案。大多数时候,都需要我们自己判断和抉择。

以书中关注的身体奥秘为例,无论是怎样奇葩的问题,大抵可以通过身体构造和器官功用、进化学意义和择偶优势、心理学现象、社群关系这几个角度展开。就算缺乏专业资料、调研数据,凭借常识和个人体验,也不至于完全抓瞎。

曾看过一个逗人的脑筋急转弯,“什么动物最爱问‘为什么’?”标准答案是“猪”。提问者用意是待对方反问“为什么”,便可哂之为“猪”。巧合的是,另有一幅关于小猪的讽刺漫画:猪妈妈对好奇宝宝小猪非常不耐烦,对他说:“你再问‘为什么’我就揍你。”小猪不假思索地问:“为什么?”其实,做一个爱问“为什么”的猪也未尝不幸福,生活的乐趣都在无尽的好奇、无尽的探知中。况且,菲谢蒂已经用科学论证,对万事万物的热情是延年益寿的简单法则。不妨从书中的“为什么”开始探索吧,开卷有益,芳龄永继。

——乙未年读安东尼奥·菲谢蒂《如果科学可以这么搞》

《如果科学可以这么搞》读后感(三):也许并非那么有趣

不久之前,当集体公厕还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组成时;在遥远的法国,他们却惊诧于世界上居然还有如此咄咄怪事。没有隐私,没有羞耻。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也许不会回到集体旱厕的时代,但我们也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就像南方人难以想象集体浴池的尴尬,而北方人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一样,充其量在我们看来只是习惯而已。很多事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也是这么见怪不怪的。

见怪不怪其实是件好事,不至于使我们的注意力过度分散。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每天醒来就像完全失忆一样,看到身边的一切甚至自己的身体都感觉无比新奇,想要探索一番,恐怕我们就没办法完成当天的工作了。小朋友可以观察一只蚂蚁,度过一个快乐的下午。如果成人也这么强烈的好奇,恐怕是要有问题的。

于是,当安东尼奥·菲谢蒂将一个个奇葩问题抛出的时候,我们固然惊叹居然有这样的搞法,但并不真的愿意具备这样问问题的能力。因为对于大多人来说,这种提问的能力,不仅不是馈赠,反而能成为负累。不然为什么我们没有将幼儿时期的这种能力保留下来呢。仅仅是因为变得世故了吗?

就像我们喜欢看憨豆先生,但没几个人愿意成为他一样。我们只是想让自己的生活增添些许趣味而已。所以这本书本质上也是媚俗的。它无法真的将大众引入科学的殿堂,因为科学工作本身并不吸引人,至少不能吸引大多数人。而理解科学本身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本书题目叫《如果科学可以这么搞》,其实在我看来科学从来都是这么搞的。只是没人去拾取那些鸡毛蒜皮的的事写出来。之所以没人干,大概因为这本身无益于科学工作者,同时也不能带来所谓的科学票友加入科研队伍。因为你一旦踏足,可能发现事实真的不那么有趣。这本书更切题的题目应该是《如果科学可以这么提问》,因为本书的新奇还是在于问题的提出,但大概“提问”没有“搞”来的简洁而又有冲击力吧。

本书大概也反映了科学的方法,有严格的研究出处,参考文献也标记很清晰,这都是科学研究需要的东西。在对问题的回答中尽可能的涵盖全面,避免一家之言。对,就是这个涵盖全面,在我看来才是问题的核心。

全面覆盖意味着没有疏漏的完美论断。这种精神大概从自然科学最基础的数学就有了。比如证明一个问题,一定要毫无疏漏,这样才能有说服力。一种常用的办法是数学归纳法,从1开始,由递归推断至无穷的成立。说到这里就有些无聊了,但这就是科研的方法,一定要尽可能的论证,直到全面总结得出定论。安东尼奥·菲谢蒂在本书中不也是这么解决问题的吗?当无法全面论证时,就给出一个开放的解,以期待有更好的回答。

上面说的是解决问题,是第二部分的事情。那在此之前呢?提问的事情呢?我们总不能指望上帝真神什么的赐给我们那个关键问题,然后大家一起冲上去围剿解决吧。如此不靠谱的事,恐怕连童话故事都不敢这么写。那么怎么办呢?这个事情大概就是最痛苦的。有了目标,我们一起从四面八法围剿,就是用穷举的极笨的办法也是可能解决的。可是找目标呢?茫茫世界呀?煌煌宇宙啊?还有微微尘埃,须弥幻境?怎么找?科学能告诉你的就是:同志们,给我上!科学根本没告诉你怎么提问,所以你当然可以自设问题。这里面也是有套路的,就是学科呗。以学科为界,界内提问,将问题选择范围缩小。

那跨界问题呢?难呀!可是安东尼奥·菲谢蒂 告诉我们可以这么提问(回答相对就是简单的多的事情了)。是呀,其实我们早就知道这么搞,也是这么搞的。只是像孩童一样,随着科学像成人一样的长大,我们褪去了一些好奇。目的在于免于无休止的繁杂而无意义的工作。所以成熟的科学工作总是一本正经,且大多无聊(不相信就随便翻翻科学著作或是论文之类的)。

那个稀奇古怪的问题就不重要了吗?其实也不是,只是也没那么重要。这种问题的提出会是如此的无边无际,而让我们应付起来疲于奔命,从而不能有更多的时间解决更根本的主干性质的问题。人类的样本量如此的庞大,有极小比例的人去好奇这些就足够了。还是让科学家集中精力关心一些更根本的问题吧。说到底,这还是个效率成本的问题。

所以说如果科学这么搞或者说提问会怎样呢?在我看来,这也只是如果,因为科学归根到底不是在搞怪。

《如果科学可以这么搞》读后感(四):一本“搞”人的科普书

评《如果科学可以这么搞》 By 团团花哚

你看你看 月亮的脸

今天中午,跑下楼去买奶茶,柜台里的小伙子说:“同学,有一块钱吗,这样我可以找你个整数。“我默默的拿出一块钱,抱起奶茶,遁走。

记不清这已是多少次被人当做同学,在其他班旁听时:同学,你是转系的吗?新学期走进课堂时:啊,原来你是老师啊?出项目时:跟着你们老师出来实习啊?大四了吧?食堂买饭时:同学,你要辣的还是不辣的?我面不改色的对着这些问题,心里夹杂着无限的甜蜜与忧伤。

如果蠢人都长着一张傻瓜脸,那么顶着一张学生脸的人是不是约等于幼稚?当我喝着奶茶翻着《如果科学可以这么搞》,终于释然,感谢这些可爱的人们,天天对着我喊同学,喊出了我一张装嫩的脸。没有必要再纠结我是不是有个看起来像学生的脸,只要知道我不会因为有张年轻的脸就去做出符合那个年纪的事,足够了。

原来人的脸,也如同月亮的脸,一点一点慢慢的在改变。面孔的特质是并非先天,而是后天获取。面孔与性格到底会受到社会群体怎样的影响?鸡汤文里总说,女人的面孔是由她的男人决定的;朋友圈说,恩爱的夫妻会越来越有夫妻脸,这些都是真的吗?看看【蠢人是否都长着一张傻瓜脸】,你就懂了。

国王坐在马桶上

家里三岁的小丫头,每次去便便前,都会要去仔仔细细把卫生间的门关好。如果恰好当时无法去卫生间,她宁肯憋着,也不理会我提出的找颗小树或者求助垃圾桶之类的建议。到达一定的年龄,就会知道当众便便很羞耻,这是我们高傲人类的天性,对吧?

正确才怪,你知道吗,远在法国国王时代,这个以优雅著称的国度,国王路易十三、路易十四是热衷于当众便便的,坐在打孔的椅子上边便便边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又自然又骄傲。在那个时代,只有国王和强势的人才可以当众便便,用这种带着硫化氢气味的气体去恶意的影响别人,仿佛在宣扬一种粗暴的征服:邪恶的气味又如何,谁让你臣服于我!

当我们更加的文明,远离动物这一层次的今天,排便这件粗暴的事,被人们遮掩起来。躲起来便便渐渐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不让他人“吃屎”,同时也不被他人打扰。

为什么说厌恶便便是人类的进步?为什么不建议将蜜月地选在高海拔山区?屁里面到底都有些啥?用屁杀人可行吗?【为什么要躲着便便】告诉你。

科学熬成的鸡汤更香浓

首先很抱歉在讲完便和屁之后,我就端来一碗鸡汤。

这篇闪耀着感性光辉的科普文,实在是和人们脑海中充满数字图标注解的科普文想去甚远。

数不清的鸡汤文或挥舞双臂高声呐喊,或垂下美目浅吟低唱:活在当下啊珍惜时光啊,时光一去不复还。可是为什么要珍惜时光呢?因为剩下的日子越活越快,一个不留神,就漏光了。`

在缅甸修军校的苦力阿明看着新建成的地牢,黑黝黝,只有一个50cm的入口透着微光,不寒而栗,他无法想象谁将被关进去,度日如年。其实?才不是呢。洞穴探索学者米歇尔向我们证明,其实没有任何事件作为时间参考的环境下,一整天就像一两个小时,仅此而已。是不是很像假期无所事事的在家里宅一天?眼睛一睁、眼睛一闭、什么都没干,一天就过去了。

为什么我们对时间有如此强烈的主观感受?为什么旅行的一天比宅在家的一天更长?时光时光慢些吧,能成为现实吗?答案在这里——【为什么年纪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

一本“搞”人的科普书

《如果科学可以这么搞》顶着红红的脸躺在我的桌上,美女同事路过:“哇,你看这么高深的书,我看着一定会打瞌睡。”瞧,“科学”这俩字就是有这么大的杀伤力,【一个人的名字会影响他的命运吗?】好吧,多多少少,是有那么一些啦。

根本无需把科学想的多么高贵冷艳,也不用把她想的多么枯燥乏味,不需要敬而远之,也不需要趋之若鹜。科学的传承与发展,追根究底是为人类服务,虽然客观世界一直存在,然而若不是人类为了服务于自身,大家根本不会去在乎科学是个什么鬼。当今科学领域分类详细,并延伸出很多交叉学科,科学不再像从前那样泾渭分明、高不可攀,而是更多的从实用性与服务性角度出发。懂一些科学,着实没什么坏处:人活着,可以嘻嘻哈哈糊里糊涂的过,也可以追根究底不断改进的活,有的人总说女人比男人啰嗦,有的人却想要知道女人比男人啰嗦到底是为什么。

别忙着因为“科学”来给这本书定性,注意一下最后一个字“搞”吧。这本书里面的问题纷纷露着中二病大脑门,奇葩多多,十分搞怪,作者安东尼奥以有趣的方式给出了科学答案,笑点很多,干货也很多,大部分涉及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偶有与自然科学、数学相关的知识点。从生死到性爱,从声音到面庞,从人种到身高,三十三个“搞”人的问题让你弄懂那些没留意的、羞于启齿的、理所当然的,以及,重口味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