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黄河青山读后感锦集

黄河青山读后感锦集

《黄河青山》是一本由(美) 黄仁宇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9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黄河青山》读后感(一):读过最长的个人传记

我是从江才健的杨振宁传的序言中知道这本书的。当时就说在犹豫不知从美国还是中国还是什么视角来看待杨老,结果从黄仁宇的自传中得到启发。一读,果然。黄仁宇由于他传奇的个人经历,游走在中西方文化的交界处,不带意识形态和个人道德,而从技术角度形成大历史观,令人眼前一亮。

本书原文英语,由别的译者翻译。

不说了,读万历十五年去了,

《黄河青山》读后感(二):越是不求甚解越觉得有趣

2023年第一本书,选了黄仁宇的自传,取有内容有趣味的意思。历史学家的自传倒是有直面和坦率,加之黄老的经历的确跌宕起伏,传记的内容也夹杂了不少历史观点和陈述,不求甚解之余还是挺有趣的。

写自传恐怕像照镜子,其政治立场就像是玻璃的折射,命运的拨弄既成就了人又怎会荡然无痕呢

有点意外的是,字里行间,黄老对学术意见相左至不得意的怨气,却是不克制的;对自己大历史观的正确性,也颇有自信,提及其他汉学同行,颇有恨不成器的着急。意外之余,也觉得好笑吧,这的确是性情中人,比极端克制的学究更多了几分可爱。

突然想起了另一位久居美国的历史大家许倬云,也是个趣人儿,不知道有没有传记可以读。

《黄河青山》读后感(三):《黄河青山》:求解自己内心疑问的一生

读完了黄仁宇的回忆录《黄河青山》,作者以“发现进而求解自己心中的疑问”为主线,极具文学性地回顾了自己年轻时从军、壮年求学、晚年著书立说的生命历程。

1)早年的军旅生涯,走南闯北,见识世界,读起来引人入胜;壮年的赴美求学,半工半读,认识的不管是餐馆里的员工老板,还是大学里的教授,读起来很有趣很励志;晚年的著书立说,我们看到,作者是如何因为自己“异类”的治学方法、历史观与文化立场而难容于美国的学术权威——在秋实的人生阶段却遭遇种种挫败。

2)全书的美式散文写法睿智而优雅,充满了坦诚的自省,作者对人情世故的描写细腻、丰富,犹如文学作品一般,在写人物时很多时候让人觉得充满了“言外之意”与“春秋笔法”,优雅至极的委婉中还是可以读出作者的个性和坚持。

3)作者“见微知著”的写作手法很见功力——从开篇写自己被学校辞退的这个“冰山一角”,最后写出的居然是整个中国研究在美国学术市场下滑的大背景趋势;从亚瑟·莱特拒绝自己的书稿写起,最后写出的居然是中美背景学者之间有时无法彼此容纳和对话的立场差异。

最后想说,这也是一本独一无二的“生命之书”,带我们见到生活的宽广度和深度。

《黄河青山》读后感(四):人生无处不青山

最初看到《黄河青山》这个书名的时候,觉得是满满的家国情怀,尤其与该书开头展示的照片形成强烈对比。整本书的信息量较大,作为一部自传的同时也融入了很多同年代的人和事,有兴奋、愤懑、绝望,也有成长。书中让我有感触的地方很多,他让我感到作为旁观者认为的知名学者、历史学家的一生也真的并非坦途,比如在临近61岁时被解除终身教职。黄仁宇先生说:“我阅读的东西,听过的对话,在中国见证的事件,都只有在我迁居多年后才产生意义。由于离主体很远,又有够长的时间来发展后见之明,终于可以轮到我说:‘我懂了’”。然而,最让我震撼的还是最后一部分提到的他与一位苏联人会面时发生的事件,他说道:“这起事件能证明什么?它本身的意义并不大。我不可能从单一事件中建立起刻板的印象,那和已经存在的其他刻板印象也没什么差别。但重要的是,这个人是我唯一亲身接触的苏联人,却能显示出人类的关怀和敏感,而就我索能看到的中国和西方新闻报道中,有数十篇故事和文章提到他的国家和民族,却没有一篇令我动容。我还记得二次大战前我们对日本人所持有的僵化印象,和我后来在日本结识的人全无相像之处。法国人也不是我们抵法前所想像的轻浮模样。不说别的,如果可以打破这些僵化的形象,就可以促进更多的了解。”最后,他认为的解决办法是:也许最后的摊牌可以避免,前提是双方都决定不再宣称自己的一方具备道德上的优越,而是以坦诚和互助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说的是书中的内容,但又不仅限于指定内容,很多东西是相通的。

《黄河青山》读后感(五):人生回忆中的大历史观

《万历十五年》我看过两遍,当时还没有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现在回头想想,并不记得这本书讲了什么。但我对作者很有好感,于是这周看了他的回忆录《黄河青山》。

这本书是作者自己写的回忆录,或者说自传,书里记录了很多作者人生的失败。不知道是不是有生之年面对这些总觉尴尬,他要求在逝世后才能出版,留待后人评说。在我来看,他对自己的境遇并没有美化或包装,愿意把这些平实地记录下来已实属勇气。尤其他晚年在美国也不算功成名就,远没到忆苦思甜挥斥方遒的境地。

黄仁宇年轻时放弃学业,在军队里参加了很多次战役,梦想成为拿破仑,却并没有在军队里找到想要的位置。后来去了美国,拿到终身教职却因为学校经营不善遭遇解雇。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可能只会让我们感慨人生命运无常,但他是黄仁宇,面对个人的命运,虽然他会难过,会愤怒,会无奈,但更会思考。他会去寻找其中的原因,他的追问并不停留在”为何我如此不幸“,而是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在当时的社会里发生。

作者回顾历史时,他的评价是:”基本上来说,直到20世纪,中国一直近似只有农业的社会,大体上是由官僚来管理。国民党在政府组织上层创造出现代的外观,但底子里全国仍是村落的结合体,管理方式不可能比明朝或清朝更企业化。” 这个问题我觉得时至今日也没有彻底地改变。不说国家,看看即使以企业形式经营的民营企业,也并不能都做到现代化管理。他描述的“三明治社会”在今天也依然存在,上头在“何不食肉糜”,底层被叫做“下沉市场”,夹在中间的是上不去又担心下滑的焦虑的中产。历史越是厚重,积习越是难改。

他在书里提到“我阅读的东西,听过的对话,在中国见证的事件,都只有在我迁居多年后才产生意义。由于离主体很远,又有够长的时间来发展后见之明,终于可以轮到我说:‘我懂了’。” 这一点我在近期深有体会。我在某公司工作了不到两年,身在其中的时候,唯一的感受只是不同。当我后来又经历过几家各种各样的公司,我前司一度想学习这家公司却很难推行的时候,我忽然理解了它的管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的流程化和体系化是怎样和它的顶层设计严密咬合从而让这个体系运转起来。某司当然有问题,我在职的工作体验也很难说有多愉快。但哪家公司没有问题呢?在我来看它仍是我经历过的公司里真的努力用科学方法来管理的公司了。而这些,都是在我离开它,又经历了一些时间来发展后见之明想到的。时至今日我不敢说“我懂了”,但我肯定比当时要懂得多。

在我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其实还没有读完这本书,还没有感受到这本书为什么会取名《黄河青山》,我猜想应该不只是落叶归根,作者想在垂垂老年思念故土,就行文风格来看,我似乎还没有感受到他的主观感情。希望等我看完全书之后,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