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游牧时光读后感1000字

游牧时光读后感1000字

《游牧时光》是一本由南子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游牧时光》读后感(一):值得收藏,精致的美书。

值得收藏,精致的美书。

对西域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

作者本来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而且多年深入到偏远牧场,里面记录了新疆的天山南北和甘肃等地的哈萨克族、蒙古族、裕固族等等马背民族,他们在如今这个时代的尴尬和幸运。

文字精致,图片也是精挑细选,延续了南子一贯的不妥协的自我标准。

《游牧时光》读后感(二):表里如一的书

是在朋友频繁发出游照片叫我看,我还得妒忌又违心表示祝福时,下手买的这本书。

其实它在我的购书单里很久了,我看了又看,却一直没有买。因为怕又是一本很游客心的书,只自顾自地表达快乐,心灵被净化,被热情接待的场景,全然不知也不顾草原生活当前的危难(比如说草场退化,牧民生活不易;比如说草原文化危在旦夕,其实简直是马上就要逝去,不可挽回)。但这本书的封面和名字真的很动人,素素静静地在那里,一点也不着急的样子,“游牧时光”,好像有好些美丽动人的回忆,要等着你来看来听一般。

的确太想出门了,但如果出不了,至少能借他人之眼看看,借他人之心感受下。

开读后,小惊喜了一番,超预期地好嘞!文字上有让我觉得真美好的地方。后来一查,作者南子是个诗人,作家。难怪语言里透着一种安静的体验和思考,现在看来是诗意吧。很符合游牧这个无论从空间变或时间上都距离遥远的主题。有些篇章,读着读着,就好似看到、听到、嗅到、感受到一般,模糊又清楚,心也跟着能安静下些许。

只给四星是因为,还是会责备作者过多地表现草原牧人的满足、内心安静,并没有深入涉及草原牧人生存现状。其实这是个悖论,要谈美好的体验,如史诗般久远生活的影子,又如何谈那些就要将草原赶尽杀绝的政策及社会现状呢?

但突然想到王国维对“境界”的表述。只能说,在“境界”上还是太小我了,给个四星吧。还请作者原谅。

《游牧时光》读后感(三):草原梦

那会儿我姐刚开了微信公众号,让我写影评书评之类的,应该是三年前了吧,这个就是当时写的,最早的一篇。

其实我后来的文字表达能力还是有提高的,但是不改了,改也没意思。

南子,诗人、作家,出生于新疆,汉族人。

无可否认我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想去广阔草原看夕阳,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梦。而对于梦中的地方,通常会不自觉指向内蒙古的草原。而事实上,在天山以北的北疆,新疆、甘肃交界的祁连山处,就有这么一群游牧民族,他们过着祖上过的生活,带领着自己的家人、牛羊,在不同的草场中迁徙往返,寻求着丰美的水草。

大多数的我们生活车水马龙的城市,完全无法想象在遥远的山那边天那边哈萨克的族人过着怎样真实朴素的生活。老阿肯弹着冬不拉,激烈地对唱;巴克斯头戴神帽、身系腰铃,为生病的人驱逐邪魔;妇女们在毡房中穿针引线,绣着古老的羊角图案;男人们喝着烈性酒,“血管里响着马蹄的声音,胸膛里燃烧这野性的火焰”。

一个地方被记住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纷至沓来的利益的肿胀,渐行渐远的是乡村的宁静。我们无法唤醒没落古老的游牧方式,外面的世界早已穿过千山万水来到牧民们的身边,是坚守,还是跟着潮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冥冥之中早有答案。

===end===

《游牧时光》读后感(四):终将远去的乡愁

南子的《游牧时光》一书让我想起了去年读到的李娟新书《冬牧场》,新疆阿勒泰,冬牧场,多么简单的字眼,却又是多么寂寥而感伤的字眼。出现在不同的两位作家笔下,带给我们内心不同的真实感受。在两位作者的作品简介中,我注意到他们两人都同样获得过的一个奖项“在场主义散文”新锐奖。但我们阅读作品,并不只是因为他们所获得的奖项才去拜读的,吸引我们的,是我们内心需要的那种情感。

关于新疆,我总有一种乡愁般的牵扯,虽然我出生与成长的地方与新疆没有丝毫关联,但是新疆确曾真真实实地扎根在我的梦乡。这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情怀。带着这种无处附着的乡愁,我走进了南子的《游牧时光》。

羊,骆驼,孩子,雪,群山,森林,冬季,春季,这便是牧人的一生了,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可是定居,卡车,私有化,这样的事物也汹涌地扑来上,成了势不可挡的趋势。或许不多时候,游牧时光,就将成为一个历史性的名词,只能在老人们混浊的怀念里存在了。

一位旅行者在感受到印度的落后与文明时,就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不能为了旅行者的脚步而埋怨他们的进步,同样的,我们不能为了让那些古老民族存在下去而阻止他们进入文明的步伐。所以游牧时光会不会成为历史,应该由牧人自己决定,而不是旁观者。

假如说李娟的文字透着俏皮灵动与悲悯的话,那么南子的文字就更接近于牧场本身,像是他自己的脚步一点点深入一样,牧场里的田园,草原,村庄,也在一一展现,那天,那草,那房,那人,都仿佛不被旁观者南子所打扰一样,继续着平静的生活,马儿奔跑,炊烟升起。而我们也在那一张张照片中感受着原生态的草场与微笑。

放牧是疲惫的,所以尽管转场迁徙让人感受到了在大地上行走的自由,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定居生活,于是这些正在消失的古老的东西,也便在作家的文字里有了点点的忧伤。失落,迷失,遥远,这些词语简单而又美好,可是它们终将远去。

《游牧时光》读后感(五):遥远的地方,有一群游牧人

冲着南子对游牧族群的关注,我就要赞一个。但凡有点功利的念头,都不可能深入持久地解读这些常年漂移在僻远的地区、无甚花头的族群。而随着定居的增多,游牧人群越来越少,对这一人群状态的记录,显得格外紧迫珍贵。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诗,真去放牧牛羊的时候,有诗更有风险。本书从南子跟随哈萨克老牧人阔加拜一家从夏季牧场转往冬季牧场的迁徙开始。交通工具是骆驼、马,同行的一家老少以及上百头牛羊,一次迁徙要耗上至少半个月。转场途中,要经过狭窄、惊险的山路,最窄处只有15厘米,不知道骆驼怎样穿越过去的。

这种艰险让南子让任何一个城市人,都会感到恐惧,然而牧人们习惯了,他们是与自然贴得最近的人类,所有的历练从出生就开始,很多人是与羊羔、牛犊一起长大的,他们拥有对自己家园本能的感知力,对于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有我们无法企及的淡定。牧人“坐在马背上,看着远处,时间对他来说是静止的”,这样一幅画面,在电影电视摄影图片中,我们常常看得到,这是诗也是牧人的现实。

“那些生活在偏远牧区的哈萨克族牧人,他们的前额布满了皱纹,眼睛充满了惊喜,鼻子呼吸着草原的芬芳,嘴里歌唱者游牧生活,耳朵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他们的灵魂自由自在地驰骋在草原上…”南子呈现给我们的游牧生活,羡煞人也。不知道这样的画面,还能在远疆保持对久?游牧的后代们正在转向城市,转向定居。迁徙的交通工具也逐渐变为火车、汽车,靠骆驼要走5天的路程,坐火车3小时就够了。现代化在提供了便利和效率之外,也拉开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即使在定居者的村落,也可以透过毡房上不上锁,捕捉到居住者的心里信息。那些上锁的毡房,居住者已经定居彻底放弃游牧做法;而那些不上锁的,往往是保留一定游牧习惯的人,他们虽然住定了,仍然在不同季节带着牲畜前往不同的草场放牧。

所以,还真难以判定定居究竟是不是一种进步,只能说到目前为止定居肯定是一种趋势,游牧将越来越少。不管怎样,游牧的生存方式是人类进程中的一个阶段,令人怀念。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