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读后感100字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读后感100字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是一本由(奥地利)彼得·汉德克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读后感(一):2013,我只读彼得.汉德克!

2013,我只读彼得.汉德克!

一个读者与一位作者的相遇,好比一个男人和他心动的女人相遇。

先留个位置,待我读过之后,详细完善。

先留个位置,待我读过之后,详细完善。

先留个位置,待我读过之后,详细完善。

先留个位置,待我读过之后,详细完善。

先留个位置,待我读过之后,详细完善。

先留个位置,待我读过之后,详细完善。

先留个位置,待我读过之后,详细完善。

先留个位置,待我读过之后,详细完善。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读后感(二):奇怪的阅读体验

见书名有趣买下来的,同事读到标题也笑了。

宣传介绍汉德克是大师级的作家,读完以后,我的判断是:他比马克思·弗里施写得好,但依然算不上大师。

他的小说很奇怪,有金属和机械的味道,更像是乐高积木——这可以说是他的特色吧,作为一般的作家,有一个长处就足够了。

全书由两个短篇、两个中篇组成,都可以看出汉德克喜欢分析词语的倾向。以《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这篇的主人公布洛赫为例,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萨特《恶心》里的洛根丁。

另,题外话:大学时候我做过一次守门员,结果无聊到跟路过的同学聊天了。。。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读后感(三):读书笔记1835: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

汉德克早期作品,谈不上有多少文学价值,尚在法国那帮存在主义,新寓言主义小说家的影响之下。这类作品无视小说的要素,目的不是为了讲述故事,而是点上一根烟,在哪里絮絮叨叨不厌其烦的诉说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故事本身不过浮光掠影,重要的是那个片段和状态。

两个中篇加两个短篇,推销员一篇走的更彻底一些,读起来好似勒克莱齐奥的战争一篇,守门员更易读些,虽然一大堆文字混杂在一起,至少每个段落之间是接续的。

第一本汉德克的著作,没什么特别的感觉,这种手法看过了,就没什么特别的了。小说终归还要回到故事。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读后感(四):小径分岔的花园

感知、意识与语言的危机。

追踪者与被追踪者、前锋与守门员间的猫鼠游戏。僵持、不断推演更迭的逻辑预判,小径不断分叉,尽头是神经纤维的细丝。没有尽头。踩空、晕眩,“正确”的出口是原点。

强烈而赤裸的荒诞感,西西弗式的荒诞感。个人与生活,演员与舞台的离异。眼前的世界被意识拆解、艰难地重建;镜头如此聚焦,景物却异常游离。视网膜成象越是清晰,脑皮层处理后的显影越是虚化。(像默尔索。像黄国峻《留白》的氛围。)

语言和言语僭越,文字先于感知,逻辑先于意识。像是在文本框里走迷宫,四处碰壁。穿墙而过,又建起新的壁垒。

那种感觉写得太精确了。就像王朔在《死后的日子》里写的,“扛着眼睛给自己拍电影”。生活被打上字幕,不是滚动而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蹦出来——所有的目光,看,瞟,张望,凝视,扫视,环顾,全变成阅读的目光,看什么都像在读文本,从左到右,换行,翻篇。不能直接看到听到,而是翻译成语言文字,然后才能见着。

物像、词眼、句子的闪现和组织排列,引发过度的紧张、疑忌。对影射意几近疑神疑鬼地偏执猜揣。意识和逻辑由一个词句发动的失序回溯。无数的词条延展铺开,一场多米诺骨牌式的链式反应。

所有这些感知和语言的动荡,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是逃犯在与警察的猫鼠游戏中晕眩的臆想,也是剥开所有身份的原子化个体的存在主义危机。

2021.3.8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读后感(五):存在就是守门员

读这本书,是起于德国新电影运动四杰之一的文德斯拍过同名电影,之前没有看过却记住了这个特别的片名。阅读完整部作品,发现这本书真的不容易读。这是一个没有故事的故事,全篇是由一系列不连续不完整琐碎情节构成,是主人公布洛赫因得知自己遭到解雇而兴起的漫无目标的东游西逛。小说开始没有多久,布洛赫就将偶遇并与之上床的女售票员无目的地掐死,但直至小说结尾,除了尾声时从一张时报上得知凶手面目正在浮出水面外,谋杀案就基本失去了下文,如同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的那部《奇遇》中来到小岛度假随后就失去踪影的女人一般从故事中消失,因此出现了相同的反戏剧效果。

小说的重心无疑是那场布洛赫经历的无意义的尤利西斯之旅。一个场景接一个场景的出现,却毫无传统故事的内在逻辑性,主人公从中体验着无聊与虚无。语句与文字处处呈现精细的动作描写,一种如机器般精确但又机械化的动作流埋伏于字里行间。布洛赫闭上眼睛却无法想像刚才还在面前的物体,必需从二而不是从一开始数数,让我读到一个思维意识出现严重断层的人。他试图完整地去认识和把握事物与环境,却总是被咄咄逼人的细节击中,不自觉地用细节去为形象本身命名,用局部替代整体,或者说是把完整压缩成了局部。他试图辨识和抓住物体呈现的意义,努力厘清自我意识,到头来却是一无所获。书中P272页作者详尽描写了布洛赫一个个意识片段的链接关系,但又对找出那第一个线头表示出无能为力。他对自我存在的感知是一个让人恶心的瘤子,或者是把存在看作是一个长久以来无事可干的足球守门员,对可能到来的射门充满焦虑而不得不做着可笑的无球防卫动作。这样一个人物,既有局外人似的冷漠和无动于衷(对杀人和他人之死),又有着等待戈多似的荒谬感和莫名的焦虑,还有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的不确定。

读完小说,对那部未看的电影又有了期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