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焦虑的意义》读后感摘抄

《焦虑的意义》读后感摘抄

《焦虑的意义》是一本由[美] 罗洛·梅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焦虑的意义》读后感(一):“冒险造成焦虑,不冒险却失去自己。”

不似弗洛姆、阿德勒和美国黄金一代新弗洛伊德那群人一样神神叨叨地从主观经验出发,前半部分用罗洛 梅的那个年代所能想象得到的最学术的方式解构焦虑,从认知心理到神经科学都有涉猎。后半部也引入了存在主义哲学家们的诸多思考与实际的案例。以及作为临床大佬罗洛 梅自己狡黠的评论,知识愈多,焦虑愈多。

这是一本让我读来热血沸腾的书,大部分人都知道帕斯卡尔的「人只是一枝芦苇,大自然中最脆弱的芦苇,但是他是一枝会思考的芦苇。整个字宙为了要灭绝他而武装起来是没有必要的:一股气、滴水,就足以杀死他。」但却不知道后半段「但是如果字宙真推毁了他,人类还是比宰杀他的字宙更崇高,因为他知道自死了,也知道宇宙相对于他的优势;关于这一点,宇宙却一无所知。」

而这后半段之中,正潜藏着存在主义广博无涯的慈悲。

《焦虑的意义》读后感(二):信息茧房下的贩卖焦虑导致信息污染人的原因

逛了很多劝退小组,

传统理工科人才基本都是溢出的;

身边学计算机的朋友找工作、薪资确实很好,但是工作强度很大;

从事新媒体等新兴行业的同学基本上加班到午夜是常态;

法学也是卷王专业,28定律明显,看到组里这么多五院同学,瞬间觉得我这个非五院四系的什么都不是了……就是不知道考研能不能上岸。 如果考研没上岸,在已过法考的情况下,最好的自救途径是什么呢?

真的还有不卷的行业吗?

从具体的内容来说,劝退说白了是已经毕业或就读的人主动分享信息、打破“信息差”的一个过程。——期望值落空后极度失望,于是乎开始对后来人宣泄自己的垃圾情绪,这种宣泄导致充满偏见和认知偏差 但是等到它扩大到现在这个样子,出现全专业大面积劝退、在公开场合直言劝退等等场面,就不仅仅是自嘲那么简单了。 多少有一些是玩梗,有一些是迁怒,更要注意的是有一些是在引导和贩卖焦虑。——

《焦虑的意义》读后感(三):内卷下都自我感动式无效努力的奋斗逼

内卷的本质,在于你和别人在同一个维度竞争,厮杀只会越演越烈,所以要想办法跳出当前的维度思考。 其一就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只有你知道的比别人多,你的选择空间才会比别人大,你的选择才具有更优解。最简单的就是大部分人只能凭高考鲤鱼跃龙门,而具有更多选择的富人阶级已经把孩子送出国然后回来接班自家的公司。然后高考成功的学生大学毕业到公司打工,又一个轮回; 其二就是我们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让主流愚昧言论洗脑我们,比如主流评判成功为房子、车子、票子以及多少千万的财务自由,如果我们沿着这个目标奋斗,那么就恰恰落入了上一代某些人的阴谋中,因为你的目标都是别人给你设定的,你觉得你还能逃出韭菜的命运吗,所以此时就是要掀桌子,重新定义新时代的成功,我虽然不知道未来会有什么东西取代,但是我相信它就在那里,就好比三十年前谁又能想到现在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只要我们能勤奋学习,走科技强国路线,相信科技一定会改变这个时代; 其三就是个人的力量是很渺小的,只有同时代的大部分人思维觉醒,才能改变这个世界,跳出当前的内卷,所以我写下这段话让更多的人看到。现在已经不像当年,我不希望同桌学习比我好,因为班级排名可以前进一名。但是现实是这个世界真的很大很大,只有一起携手,才能让那些困住我们的牢笼粉碎!它们也必将被粉碎!

《焦虑的意义》读后感(四):当我们谈到焦虑,该谈些什么?

随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与重压力,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巨大的焦虑之中,身心俱疲,甚至无法自愈,只得求助于昂贵的心理咨询。如作者罗洛·梅一开始便声称的“心理治疗的核心问题在于焦虑的本质”,焦虑已然成为极为现代人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在《焦虑的意义》一书中,他将这一主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对于理解焦虑、面对焦虑皆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焦虑是什么?罗洛·梅首先从文学中寻找焦虑原型,在奥登、加缪、卡夫卡、黑塞的文字中寻找答案,如奥登在《焦虑的年代》所写道的:“我们所知的恐惧/是未知”,在文学中,“焦虑”与“恐惧”的概念较为相近。而在罗洛·梅的理论体系中,则将两者进行了区分。虽然对象同为未知,相比较为具体的恐惧,焦虑则更为抽象,可引用克尔凯郭尔的观点作概括:他把焦虑作“对虚无的恐惧”。而至于更为直观的“惊吓”反应,惊吓太过具体与非常态,而焦虑则可能常态化。当然,作为不安全感的极致,焦虑虽然指向模糊,亦能从客观上有所反应,在罗洛·梅的阐述中,焦虑是自我面对冲突与危机的机制,“冲突在主观上是焦虑,在客观上便是疾病”,身体的不适甚至成为了焦虑的结构化形式,即所谓“癔症”。然而,疾病本身和焦虑并非属于同一范畴,如同人们对于未知的焦虑,人们对于焦虑同样充满未知。

幸好,罗洛·梅显然十分擅长辨析各种概念,他一直在努力去掉“焦虑”令人困惑的模糊外延。

由于焦虑的难以阐释,更多的人倾向于将其归为感性的情绪并力图避免之,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用理性克服抑制焦虑的做法并不积极,相反更像是某种逃避。在《焦虑的意义》中,更倾向于寻找焦虑的建设性意义,在罗洛·梅的语境中,焦虑完全可以转化为动力,这种说法很像我们平时常说的“化压力为动力”,但是,他同时指出,“压力”并不能包含“焦虑”的丰富含义,“压力”清晰而具体,强调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命运,而“焦虑”则显然更为广谱,焦虑的普遍性甚至被弗洛伊德概括为“出生”与“去势”,进入一个新环境担心难以适应是压力,而感慨人生不易则是焦虑。两者的关系可以更深一步进行阐释:“焦虑是个体连结、接受与解读压力的方式。压力是通往焦虑的必经之路,而焦虑则是我们处理压力的方式”。在这里,克尔凯郭尔的观点继续被援引,“焦虑”与“究责感”捆绑,源于自我觉知,而“创造性越高的人,潜在的焦虑与究责就越强”。焦虑可以成为生产力,在现代社会,焦虑极有可能产生于追求成功与自由的欲望难以满足,保持着一定的焦虑,能够有助于人类克服怠惰与颓废。罗洛·梅焦虑的原因其概括为三类:第一类是责任的承担,第二类为竞争的处境,第三类则是源于对功成名就的渴望。焦虑并非源于绝望,更多是为了摆脱自己的局限性,变得更好。也正因为如此,中产阶级与个性突出的族群,焦虑最为明显。在对于未婚先孕年轻女性焦虑的个案研究中,这样的结论也得到了证实。

既然焦虑不可避免,甚至无需谈虎色变,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如何对待焦虑?罗洛·梅给出的药方显然比较开放:爱与敌意皆是双面刃,控制好焦虑的火候,不失为积极人生的方式。正如他所言:“当个人能够面对焦虑经验,并进而成功地走出来时,他自我人格中的正向层面也随之成长”。那些不足以打倒我们的焦虑,必将使我们强大。

《焦虑的意义》读后感(五):了解一下得病了都会焦虑

有些人焦虑一个月才赚二十个亿,有些人焦虑怎么实现一个小目标,而大多数人焦虑的订阅了很多自媒体的课程,反正现在你不焦虑都不好意思出门。焦虑的潮流中,你要追逐也是要付出点代价的,所以,一咬牙一跺脚,买一本《焦虑的意义》看看,到底这玩意焦虑究竟是个啥。这本书不负众望的给系统的介绍了焦虑,有焦虑的理论,焦虑的病例,焦虑的构成, 甚至还有焦虑的解决方案。好吧,有了这本书后,以后出门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宝宝们不懂焦虑了。 在《我们如何成为后人类》里解释焦虑就很简单了,意思就是一阵抽风的情绪化,但是科学的说那就控制论的系统工程也未必解释的清楚的玩意。有部电影叫做《银翼杀手》也翻译做《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是根据迪克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里面就提出了仿生人也是有焦虑了,而且一旦焦虑了那就很接近人类了哦,必须杀之。当然了,这也同时是个悖论,人类不焦虑或者焦虑成了后人类,那不还是人,人还是那个人,焦虑依然是焦虑,所以,要不要焦虑,哈姆雷特也是无语了。 大都市集体的焦虑是这样的,特里斯之前,没有人如此打量一个城市:“每天,纽约人要喝下46万加仑啤酒,吃掉350万磅肉,消耗21英里长的牙线。在这座城市里,每天有250人死去,460人出生,15万 人呆着玻璃或塑料假眼行走;这里还有500名巫师、600座雕塑和纪念碑、30万只鸽子。。。。。。”,这段焦虑是作者对这座城市爱得深切,同样在书中对于这座城市的痛惜也是一样深刻,作者深怕人们焦虑的忘记了这座城市。人们的焦虑在这座城市里流动,这座城市也必须承载着这些焦虑,就像这座城市里的每个铆钉、每块砖瓦、每一寸建筑等等都被人们构建,被人们浇铸记忆。正如作者所仰望的和被遗弃的一样,每天都是这个城市新的开始,每天这个城市都必须这样运作。这本书就是《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继续焦虑的认知就来到了陈那大师这里,大师在年轻的时候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形容“我”的作业,就把自己脱了个光光开始上下打量,脱了就脱了他也不关门关窗户,结果,如果路过的吃瓜同学们看到了,就跑去给老师打小报告,老师来一看,气不打一处来,一跺脚就把他赶出寺院了。当然了,后来遇到了大师世亲的教导,后来陈那也成为了一代宗师。这个故事里,说的就是我们需要找到“我”都焦虑过迷失过甚至不得其法过,所以,阿兰德波顿把世俗的焦虑聚焦到身份的上开始讲解,比较简单易懂一些,不至于脱光光被大家误解拍写真。这本《身份的焦虑》是可读性非常高,很吻合时下一大票人一边梦想着高大上,一边各种拧巴混日子,搞不清身份的人儿。 无独有偶买到《孤独的城市》也纯属给《焦虑的意义》凑单,这本书里的作者在失恋后搬到了纽约,在这座城市里,孤独的作者开始在这座城市里焦虑的寻找慰藉。从霍柏的《夜游者》透视出城市的处处透明,在安迪沃霍的复制里揭开城市的封闭,到了大卫沃拉维奇和南戈尔丁的隔离解析了城市的陌生,而亨利达戈展示出来的是城市真实的各种囤积居奇,克拉斯的音乐是在唱响城市的末日,哈里斯渲染的鬼魂是城市的网络,哈乐黛的缝缝补补就是城市里此起彼伏的挖建。作者用这些现代艺术家们告诫焦虑的我们,其实是很孤独的,而孤独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城市里,孤独的城市里串串烧的焦虑日复一日。 哲学家焦虑起来就喝咖啡,这本《存在主义咖啡馆》就是按照龙树大师的八不理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意思就是这个世界上什么这了那了都是概念,然而这些概念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连空本身都是不存在的。那么,存在又是怎么回事呢。带着这个疑问去咖啡馆吧,来一杯咖啡打开这本书,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加缪、波伏娃等一大票的存在主义大师会从头到尾给你铺排开来唠嗑,当然了,听完后你能安心的是龙树大师说的你的房子车子信用卡统统扔掉,那些玩意都是不存在的,然而存在主义大师们会给你说,你的这些个物质都可以不用扔掉,精神上的玩意可以扔掉点,比如流行的焦虑,无法排解的孤独,吊诡的潮流名牌等等。所以,我们还是可以保留一些物质存在扔掉一些精神不存在,组合一些古今中外大师们的教诲,按照我是我自己的自由:不多,也不少,这种模式生活的优雅一点点。

以上六本书都是有关焦虑都是给《焦虑的意义》做备注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