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精选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精选

《身份的焦虑》是一本由[英]阿兰·德波顿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一):挡不住的焦虑大潮

我们对身份的焦虑不过时想证明我们生活的成功,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往往来自于别人的对我们的看法,焦虑便出于得到别人认同和关注的迫切心里,德波顿在书中告诉我们没有焦虑的美好生活是不存在也很难想象的,但过度的焦虑同样也会迷失自我。

“聪明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但我们现在所缺乏的就是白痴”一百多年前波西米亚、达达主义的出现打破了长久以来资本主义所倡导的金钱至上的社会理念,这正是许多人之所以过度焦虑的罪魁祸首。

波西米亚谴责波澜不惊的平庸生活与令人厌恶的自鸣得意,他们所创立的乌托邦注定是抵不过人性的复杂性,但至少精神是令人值得尊敬的,他们批判循规蹈矩,批判社会约束,引用爱默生的一句话:“我要做的事情是我自己关注的事情,而不是他人认为我应该干的事情。”

无论是波德莱尔诗中那只长着一对庞大翅膀的信天翁,还是梭罗在瓦尔登湖旁总共只花费28美元所修建的木屋,都是试图打破社会传统理念的表现,而现今这种金钱至上理念似乎正在随着经济发展的大潮在我们每个人心里慢慢加重,但我们还能等来我们的另一次波西米亚吗?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二):被和谐的b站评论(读本书有感)

我认同这个观点。评论区就能够看出来,大家都把上大学作为一个功利性改善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一种实现学术理想和人生价值的方式。这没有错,因为这就是我们社会不够发达的现状。我还想提供一个我自己观察得到的现象。在我所在的211工科大学里,大家参加竞赛,参加活动,大多都不是因为真的感兴趣,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简历更漂亮。学科的成绩也不是按你解决问题、设计系统和实现方案的能力来评判的,而是按你背书做题的能力。而如果你没有那些大神的能力和毅力,又只想按自己认为对的方式生活,你就要面对那种世俗意义上的失败,比如争不到保研资格等等。我不知道一个不想功利地竞争,不想成家立业,只想按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的普通家庭出身之人到底有什么错,但或许在我们当下的环境里这就是错,大错特错。

我的回复:最后一句可以去掉“或许”,商业社会改变了整个社会尊严系统,为金钱、名利、身份地位等事物赋予了本不存在的道德价值,并将这种观念通过各种媒介潜移默化地灌输给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我们确实可以通过理性地思考、客观地分析识破这种尊严系统的荒谬性,对现代上层身份理想的持有者抛去鄙夷的目光,但我们若没有跳出系统的资本,最多也就只能在精神上获得抚慰与平静(这已经足够宝贵),以一种妥协的姿态在尊严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满怀希望地等待着跳出其中的一天,去追寻自己真正认可的其他价值。

最近恰好在读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结合书中的观点和您的评论产生的一些思考,欢迎交流。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三):没有一套标准答案告诉我这样活就是对的

焦虑的起因,这本书说到我们对身份的焦虑,是因为源于对爱的渴望,我们小时候很容易得到大人的爱,长大后就要表现得处处优秀才会得到关注和认可,至于为什么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呢?还是因为对自我的认知与生俱来就具备了的不确定性,因此依赖于他人的自信。

我有记忆以来就去外婆家生活了,我小的时候大人都夸我乖巧,小小的人儿就分担大人的家务活,因此常常得到夸奖,长大了回到原生家庭,因为成绩好,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读完了大专,后来顺利找到工作,也得到过领导和同事认可,工作很努力,得到了晋升,接踵而来的是无穷无尽的崩溃,源于我的自我否定,自我怀疑,后来我的心情就再也没有得到过安宁,我总是跟我身边的人我自己不行,其实我只是想得到更多人的安慰和认可,但是我的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因此患过抑郁,因为一切的背后是因为爱,缺乏爱啊

自卑,我常常感到自卑,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劲,自己哪哪都不如别人,也因此常常忘记自己所拥有的,跑去仰望别人,这本书告诉我,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才是正常的(接受事情),然后告诉自己知足者常乐(常听说这样的话,但是很少能做得到)。

本书还告诉我们克服自卑感,可以通过旅行,在现实中旅行,通过艺术作品旅行,当我们感到世界的广阔,便会觉得人的人微言轻其实不算什么?我有一段时间爱上了穿街走巷,发现了其中的乐趣,意识到虽然不能去太远的地方,但是在附近走走,只要走出门去,常常都能有所收获,骑车路过桥底就能看到有年纪很大的老人还在摆地摊,天刚亮菜市场已经开始新的一天了。

虽然没有一套标准答案告诉我们怎样过完一生是正确的,但是通过这次阅读也能多了解一点自己的焦虑来源,多了解一种缓解的方式,不是吗?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四):身份的焦虑

焦虑,是当代人常常提到的一个词。我们每个人都有让自己焦虑的事情,工作,朋友,婚姻,孩子,收入,健康等等,这些困扰时刻围绕在我们四周,让你觉得有压力,充满担忧,心情无法平静,脾气暴躁,情绪失控,失眠,总结一下就是活的不幸福。那么这些焦虑的根源在哪里呢?作者做了一个巧妙的总结——一切都源于身份的焦虑,即“在别人眼中我是怎样一个人”。

我们往往过于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按照别人的评价去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做世俗认可的事,朝着大家都向往的成功努力,为此孜孜不倦苦心经营,一旦目标无法达到就陷入失败的耻辱与羞愧中,一旦目标达到了又马上陷入短暂满足后的空虚以及担心成就会消失的恐惧中。但与此同时,很少有人会了解这些是否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人生哪些事情是必须的?我们心里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更有意义的?

事实上,这种身份的焦虑并不是新鲜事物,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人类的社会模式和性格天性决定了我们都必须面对盲从、攀比、嫉妒、担忧的困境,在不同的时代,这些困境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虽然时代的物质文明在进步,但幸福指数却未必随之提升。就像那个很典型的哲学问题:如果把现代人和原始人比较,究竟哪个更幸福?

既然身份的焦虑由来已久,就说明它不会被轻易的解决,也可能永远无法解决。所以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不是彻底解决的方法,而是帮我们去认识焦虑的原因,从而能更理智的看待人生,进而选择如何去面对焦虑。作者首先带我们分析焦虑产生的原因,然后选取了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波西米亚几个方面阐述了在身份等级的划分上我们可以如何去重新定义成功与失败、好与坏、可耻与高尚,并最终明白人生并非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当了解了这些之后,再回头看身边让我们焦虑的事情,它们是还否值得你如此焦虑?如果你的看法跟之前有了一点变化,那么恭喜你,你的焦虑已开始减轻了。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五):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是一本值得用心看的书,从起因、发展到对策详细的描述了我们心理的焦虑,并不是一笔带过直接给出结论,而是从人类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认知的准则变迁等来解释,逻辑清晰,论证独特。虽然对于论点并不是全部认同,但是也不能否认这是一本值得拜读的好书。

大过年的,在家里是在无聊开始看这本书,作者对于焦虑的理解真的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分析和归类的方式非常值得借鉴,从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角度,对标志性的事件一一剖析,然后展示事件背后人们的心理,让人茅塞顿开,这就是我一直想要拥有的能力啊,对事物的分析,了解没有直接显露出来的本质问题!当然还有表达的能力,把心里的感受清晰明了的表达给大家,避免误会达到有效的沟通!

作者认为我们的焦虑主要是因为不愿意被抛弃,想要获得关注和爱,而得到关爱的方法就是追随大众的加直观,并且得到普众所认可的成功,然而既然有成功就会有失败,“炮灰们”必然会被大众们所抛弃,同时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使得普世价值观在不停的转变,“精英们”也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着自己的处境,于是焦虑便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让每一个人都备受煎熬。

一直被压迫着的人们也琢磨出了很多的应对办法,有宗教、艺术、波希米亚主义等等,在我看来都是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心理再建设,挣脱出身处的大漩涡,另劈蹊径建设适合自己的规则,在自己的世界中成为“精英”。可能是被我周围的普世价值观影响过深,我并不能接受作者书中描述的超脱于周围的环境或者是无视周围人们的评价,在我看来如果失败了就开始无视超脱的话,有逃避的嫌疑,正如波希米亚主义自己组织的独立实验一样,不停的否认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但是却不能脱离来自他们的帮助,即使是建立了自己认可的价值体系,最后也还是成为“炮灰”被再次遗弃。

不可否认现在我们的社会存在太多扭曲的价值观,钱的意义似乎超过了一切,让人们忘记的生活原来的样子,但这毕竟是一个现实的世界,我们需要诗情画意,也需要房子面包,只有肚子温饱才有力气放声歌唱,在以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思想和以情怀为主的波希米亚主义思想的中间,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要过于无情也不要过于天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