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王蒙的红楼梦》经典读后感有感

《王蒙的红楼梦》经典读后感有感

《王蒙的红楼梦》是一本由王蒙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的287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0-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蒙的红楼梦》读后感(一):用流行通俗的字眼講很老套的事

用流行通俗的字眼講很老套的事

比方形容鴛鴦是賈母辦公室主任這類

念些李白或是胡適的話來吊書袋充場面很老套

沒有甚麼特殊的新意與見解

鄰家大叔以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的口吻閒聊

讀來有参很多水的感覺

很快就可以看完

《王蒙的红楼梦》读后感(二):平平淡淡

印象最深的就是王老华丽丽的排比,大段大段的修辞,来描述特色,人物,事件。

王老只是称自己为“红迷”,只是热爱红楼中的一员,姿态放得很低。说自己不研究什么明清史不解密不索引,也读别人的红楼论调,时而觉得这家有道理,时而觉得那家有意思,这点倒是比一些红楼大家大放厥词要好得多。

不过由于此书是讲说本,很多地方颠来倒去的重复,特别是全书后三分之一处,像说到贾母的精明等。

没有什么特别的亮点,真的就像是大家在饭桌上闲来聊起红楼。

《王蒙的红楼梦》读后感(三):红楼一梦又一梦

恰逢春花初谢,一边跟着王蒙品红楼,一边竟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怀,终究,还是中了黛玉的蛊。

毛主席说,中国有什么了不起?中国就是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还有部《红楼梦》。

第一次看王蒙讲红楼,有些全新的生命体验。王蒙坚持自我认知,亦不随意诋毁他人的红学研究,这首先是值得推崇的做学问之大家风范。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话出自红楼,反观红学亦是如此。“世事洞明”这部谜一般的小说实在太难,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版本的理解,百家争鸣,才有红学百花齐放的今天。

之前读刘心武的红楼系列比较多,对比王蒙的评说,既有相通,比如绣春囊事件邢对王“下战表”;也有对立,比如对薛宝钗的考评,这也是我第一次读到对宝钗正面评价比较多的文字。

王蒙对曹公并非一味地歌颂,有时也会针砭时弊地提出疑问和质疑。比如尤二姐和尤三姐的传奇性,以及对甄宝玉的刻画。又有些时候,王蒙的分析会跳出《红楼梦》本身,结合很多社会现象进行评说,比如平儿的“鸽派仁政”和“中庸之道”,旁征博引,令人思路、视野大开。王蒙的文学功底着实了得,用词洒脱,得心应手,大量排比句、排比词有如排山倒海的气势,直让人痛快淋漓,大呼过瘾!

很多文字,跟着红学大家的细致分析才越发砸么出味道来。但是自己,永远砸么不了这么细碎,永远只是以门外之汉的身段看看热闹罢了。

《王蒙的红楼梦》读后感(四):真正的“我读”——王蒙说红楼“往事”

王蒙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作品是《风筝飘带》,散见于《新时期争鸣作品》,那是1996年,“捉襟见肘”的爱情及约会,让人深刻了一下,新时代自由恋爱的释放过程也如此坎坷。再优雅些的形象则来自《王诗谢画》,旧体诗加其友人并幼女之画,以游记诗为多,多七言,文彩相映,相得益彰。以我的蛛丝马迹的记忆判断出两点:王先生十年前是没有说红楼的,王先生对爱情观有独到见解的。王先生并谦虚地说人生七十也未必读懂许些,可信。

另则,著名红学专家、教授郭豫适在《拟曹雪芹“答客问”》中提到,刘心武先生的研究属索隐派,虽然其本人并不承认,还特意提到刘先生说王蒙先生不懂红楼梦,郭先生的论断是索隐派的研究是不科学的,没有前途的。以逻辑关系反证说明王蒙先生的讲评是有一定道理的。

综合以上两则,我判断王蒙先生的红楼梦理解是有道理的。而我是真的没有从头到尾读过《红楼梦》的,准确的说只读到第十八回,大观园题诗,同感于贾政对宝玉之态度,非是一味泄气,这身不肖与玩世,还是有一定才情的。

这个讲评本:语言轻松,以老王自居,偶夹有现代元素,顾左右而言他,实有迂回之效;挖掘细腻,有玉无玉探讨许多,找到了很重要的题眼,而是主人公宿命隐含的结局,凤姐找贾母的频率多也能阐明一些道理;立场冷眼,不入“戏”,冷眼旁观,大有指点迷津之意,这种叙述感觉非常好;融会贯通,以引诗为例,信手拈来,如写后面一连贯如黛玉、香菱、晴雯等死去时的前引,而诗无疑是《红楼梦》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分析深刻,不单单用主流的几元论梳理,而是就事就人就情而论,黛玉的性格变化、葬花的表面理解、抄检的权力迷雾等等,确有独到之处,对于“不奴隶,毋宁死”,难道不含有中国人的一点劣根性吗?既是批判也是对当时客观的评价。

不敢说太多,因为自己相对于《红楼梦》太幼稚,不读的原因确实感觉儿女情长太多,琐碎细事太多,远不如男人赞歌的《三国演义》痛快,而读不下去,也不如《西游记》的天马行空,风景仙境的优美描写,而且红学由来已久,前人大学问者,今人厚积者灿若星河,岂容竖子无礼?——最喜欢骆玉笙先生的京韵大鼓《宝玉探晴雯》和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段,一则以悲,冷雨凄风花落去也,一则以喜,正所谓人生若如初相逢。这便也是人生不可获缺的元素,只是有人的平平凡凡,有人轰轰烈烈而已。

还是东坡先生说得好,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如他所言,六七百年后,便有了这《红楼梦》,悲喜荣衰之众生梦,弥歌荒野,洞唱市井,何其弘也!

《王蒙的红楼梦》读后感(五):在红楼里再梦一回——评《王蒙的红楼梦》

从某种程度看,小说与人生一样,都是对时光的精雕细刻,所以有些书对于有些人来说,一读就是一辈子,比如《红楼梦》对于王蒙。用王蒙先生自己的话讲,就是:“我把说《红楼梦》作为我的一件常务,常活儿,一个永远说不尽的话题。”于是,继对红楼研究有举足轻重作用的《红楼启示录》、《王蒙活说红楼梦》、《王蒙评点红楼梦》之后,他又将自己在《名家论坛》节目中的红楼梦二十七讲集合成册,为广大红迷和读者奉献出《王蒙的红楼梦》。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但能品读出王蒙先生一生与《红楼梦》的心灵碰撞,更能看到作者结合自己七十多年的人生经历、磨砺与感悟,再度体会红楼中的那些梦,让其观点有的有了更深的深度、有的有了更新的角度、有的有了更人性的广度,而所有这些都有王蒙先生自己的独特风格,并用通俗易懂的时代语言讲述出来,让广大读者即便是没有读过《红楼梦》的人,也能很好的享受这精神的盛宴。

王蒙先生之所以对《红楼梦》如此情有独钟,是因为在他看来,《红楼梦》不仅伟大而且是独一无二的,它有一种别的书上所没有的“人生质感”,“如果说《红楼梦》是一件纺织品,你一摸,里面既有人的感觉,也有世界的感觉,也有春夏秋冬的感觉,也有悲欢离合的感觉”。所以《红楼梦》有一种与人生的同质性,在红楼中你可以随时感悟人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相同的情节、相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感触,“读《红楼梦》,就是与《红楼梦》作者的一次对话,一次“经验交流”。以自己的经验去理解《红楼梦》的经验,以《红楼梦》的经验去验证、补充启迪自己的经验。你的经验,你的人生便无比地丰富了,鲜活了”。

通过《王蒙的红楼梦》一书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学者型的作家,王蒙对理解《红楼梦》的写作境界和艺术匠心独特的优势,在七十多岁的高龄依然能用青春视角解读《红楼梦》,尤其是爱情部分,说明在学术研究中,积累与融汇是相辅相成的、同等重要的,而且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是最夺目的。当一个人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去品味书中的况味,那么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书中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印的共振。

而更令我们惊讶的是,王蒙先生一生品红楼,这次的二十七讲也是洋洋洒洒二十多万字,可在他看来,《红楼梦》其实什么也没有告诉你。“你永远为之争论,为之痛苦,你说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是他而不是她。你更弄不明白,究竟是谁比谁好一些或者不好一些谁比谁可爱一些或者不可爱一些究竟哪一段更真实一些还是哪一段更假语村言……”

而当我们仔细想想,这话没错啊,其实这不就是人生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