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咸同年间清廷与湘淮集团权力格局之变迁》的读后感大全

《咸同年间清廷与湘淮集团权力格局之变迁》的读后感大全

《咸同年间清廷与湘淮集团权力格局之变迁》是一本由邱涛著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4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咸同年间清廷与湘淮集团权力格局之变迁》读后感(一):值得一读的博士论文

以前罗尔纲等史家的观点,认为平定太平之乱造就湘淮兴起,以至于督抚权重,中央已不能有效控制,而这本博士论文通过详细的史料,得出结论并非如此,清廷运用众建督抚而分其力,人员调动,厘金核查等方式,对湘淮势力无论从用人还是经济上都实现了有效控制,咸同年间督抚在一地任职年限和嘉道年间差不多,清廷能有效的对督抚用人进行控制,并能随意调动。

以前认为湘淮势力督抚占全国一半,然而本书通过论证得出,所谓占一半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得出这一结论是把跨度很长的一个时期进行综合统计,而事实上除了在平定太平之乱的高潮期外,湘淮督抚占据全国督抚比例并不具有多大优势。

所以曾文正公在评定太平之乱后造反清廷必不会成功,清廷早已利用左宗棠,李鸿章等对曾进行有效牵制,湘淮系远非铁板一块,而是分化的厉害。且曾文正亦不可能造反,因为是时忠君爱国的儒家观念还是深入士人之心,其忠于清廷之心,对于清廷从草莽中选拔感恩之心溢于言表,远非至辛亥年间,儒家思想崩溃,清廷新政,科举废除,以至儒家忠君观念灭绝,清廷鼓励留学,留学日本之士恰恰从日本学习引进了西方的民族主义观念,以民族国家取代天下王道,清廷遂自己埋葬了自己

《咸同年间清廷与湘淮集团权力格局之变迁》读后感(二):教授会武术,流氓挡不住

连同《同光年间湘淮分野与晚清权力格局变迁》一起评。

材料详实。作者未能充分意识到一个维度:湘淮军不只是军阀,曾李左皆出身士大夫,是士人军阀。

上承宋明文人朋党,湘淮军即湘淮党。朝廷操弄权术,以淮制湘,湘淮互制,即宋明黨争,皇权居中调节。

赵宋祖宗之法,重文轻武,自然催生文人领兵。外行领导内行,滥杀立威。偶有杰出者。然而文武还是两途。

清帝以边镇军阀入主,又劫持道统,成学阀。政教合一。开此先例,咸同天下多事,湘淮军趁时而起,是清帝的翻版。湘淮军不反,既是势未到,也是受此种学阀军制的局限。

宦海沉浮,自然不能免俗,湘淮北洋三代学每况愈下,袁大头彻底蜕变军阀。

同样如宋政,黨争不稳定,皇帝下场当黨鞭,李鸿章反水鬼子六,投靠慈禧,是后黨也是淮黨。

等老太太和中堂大人一死,大清就完。

《咸同年间清廷与湘淮集团权力格局之变迁》读后感(三):观点新颖,但文章还可更细更深

提出了新见解,湘淮集团并非在太平天国前后马上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虽然总体而言清廷的势力是消退的,但这个过程是波浪式进行而非直线式的。 湘淮首领虽然通过战时的特殊情况和体制扶持湘淮系的人上位,但是并不表明清廷是单向后退,而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清廷通过派遣蒙满专员或者其他地域的人员监督湘淮军,还通过湘淮系内部的人员问题相互掣肘,加之湘淮集团的忠君思想制约他们自己,尤其是湘系大多出身科第,儒家思想影响更大。因此战时战后湘淮并未马上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且清廷在战后逐步收回部分财权和军权,虽然人事权,财权,军权不得不与湘淮分享,但大头还是在清廷。 作者的新见解当然很可贵,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仍有许多问题。比如虽然对于中央太过笼统地称之清廷,但咸丰如何,同治如何,两宫如何,军机处如何等并没有提及,朝廷对湘淮的看法和商讨争论也没有体现。作者称主要关注清廷方面,但书中有很大部分是湘淮内部的问题,清廷方面的问题缺比较粗糙简单,往往用上谕一笔带过——上谕下来后湘淮将领就无可奈何了,而前因后续却较少(顺便吐槽大段摘录奏折和上谕而少加分析)。行文较为啰嗦。

最重要的是,作者看到了湘淮集团内部的相互牵制造成的难以专权之势,但却没有看到湘淮对于核心地区的长期掌控,比如李鸿章长期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湘系长期担任两江总督和南洋大臣,作者认为虽然湘淮督抚长期担任某职,但清廷能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却没有考虑虽然历任两江总督任期较短,但均为湘系,背后原因不言自明。但即便如此,这本书中提出的清廷与湘淮集团波浪式的权利消长大体上是令人信服的,打开了新思路和新视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