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洛阳伽蓝记校释》读后感摘抄

《洛阳伽蓝记校释》读后感摘抄

《洛阳伽蓝记校释》是一本由(宋) 杨衒之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5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洛阳伽蓝记校释》读后感(一):崇佞之间

自从佛教传入中土,便与中土的政治文化甚至于经济产生了联系。历代帝王无论是汉族还是外族,颇有崇信佛教者。然而历史似乎形成了一个怪圈——越是顶礼膜拜崇信佛法的帝王,往往会有不怎么好的结局。南朝梁武帝诚于佛法,最终却在四百八十寺的健康困饿而死;唐宪、懿二宗礼迎佛骨,不就之后横死暴疾。而书中那个修筑洛阳千万伽蓝的北魏,最终却在河阴几乎惨遭灭族。究其原因,也许并不是崇信佛教本身有什么问题,恰恰是这些统治阶级名曰崇佛实为佞佛。正如杨氏所言,“见寺宇壮丽,损费金碧,王公相竞侵渔百姓”,生活中更是腐化堕落,如此的行为,如何求得诸佛护佑?佞佛者如此下场,正是说明了因果循环,报应不爽。聚万民膏胰修筑而成的洛阳伽蓝,终究也在尔朱荣们的铁蹄下付之一炬。

《洛阳伽蓝记校释》读后感(二):一点小的总结

本书一部分为中国大学历史学专业《中国历史文选》之节选主要记叙了北魏都城洛阳佛寺的兴衰之变。

其中故事,多能与正史相映,或能补缺正史,为研究北朝佛教发展中亚佛教史及北魏历史的材料之一。所传版本众多,诸刻本因传抄之故,错漏极多,以如隐堂刻本最为接近原著,周祖漠先生汇集百家之长,按原著所传体例一一校释,终成诸君今日之所见。

训诂点校之学博大精深,其涉猎之广,所学之深皆非一日之功。本书实乃周先生心血所成,望诸君多加揣摩,领其真义。

《洛阳伽蓝记校释》读后感(三):單從校勘上來說,似乎改得有點過

怎麼說呢,一般都認為是此本為《洛陽伽藍記》的最佳版本。如黃永年先生說“周祖谟先生的《校释》却能提出:‘《洛阳伽蓝记》之传本虽多,惟如隐堂本及《古今逸史》本为古,后此传刻《洛阳伽蓝记》者,皆不出此两本。故二者殆为后日一切刻本之祖也。校《伽蓝记》,自当以此二者为主。如振裘挈领,余皆怡然理顺。苟侈陈众本,而不得其要,则览者瞀乱,劳而少功矣。’同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范祥雍先生的《洛阳伽蓝记校注》,本也可算一部有水平的力作,但只是罗列各本异同,没有能像《校释》那样理出头绪,至于子注分析便无能为力,和《校释》相比就显然低了一个档次。”

但我仔細比對了兩本書,黃先生的話卻是不能盡信的。范先生並不是沒有分析清楚版本系統,只是周先生以如隱堂本和逸史本為兩個祖本,以此二本為主,校勘以此二本為主。而范先生也分析出了此二本為祖本,但在校勘的過程中,把這些本子按照一定的原則分為五類,列其異同。二位先生對版本系統的處理不同,但不能謂之“只是罗列各本异同,没有能像《校释》那样理出头绪”。

而正文與子注的問題,范先生是遵循張宗祥的意見,在沒有古本或確實可行的意見之前,還是不分正文與子注的好。我覺得這麼作也並無不可。而周先生的正文、子注的區分,似乎也是存在問題的。

單從校勘上來說的話,周先生此本改字實在有些過了,我倒覺得可能離原本更遠了。在此書上做了很多標記,等有時間了寫一個讀書劄記出來。

《洛阳伽蓝记校释》读后感(四):文字的力量: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城市记忆

好几年没写书评了,虽然所谓『书评』只是我自己个人笔记的概念,这本书还是让我有了写几行字的冲动。

这可能是我第一本完整看完的竖版繁体古籍,说实话买之前有点担忧,怕里面的内容看不进去。不过本书却是无论从内容(记录的北魏洛阳城、城中佛寺,轶事、传说)还是作者文笔,都非常精彩,引人入胜。另外一个担心是本书并没有白话翻译,只有解读文本的注释,不过好在本书并不晦涩,配合注解基本没有太大阅读障碍(需要一些古文基础)。

很多时候,注释比原文还长得多,但这往往很有必要,甚至注释部分本身也体现了周祖谟先生的功力和付出,让我们能更好、更便捷地理解上下文。

如果对北魏时期城市规划感兴趣,这本书同样不可多得的珍贵。本书最后还附了一张根据本书描绘的北魏都城洛阳规划图。

这本书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历史角度,也就是说它不是常见的官方经史,但却透过对北魏时期佛寺渊源及时事的记录让我们管中窥豹,了解大约1500年以前的中国北方。第五卷引用了一些北魏时期前往天竺取经的事例,途径西域诸国,都是珍贵史料,也非常有意思。比如提到了大秦(东罗马帝国?), 波斯,北天竺,嚈噠(yè dá), 葱岭以西及帕米尔高原附近的政权,阿富汗喀布尔地区等等,非常有趣。

最后我想说,那些佛寺无法在一千五百年后挺立,但是『上善若水』,柔弱的文字却可以透过历史的风沙绵延至今,精致地保存历史的一个断面,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世界,实乃幸事。

强力推荐!!

《洛阳伽蓝记校释》读后感(五):兴替与逸闻

开篇永宁寺写的极美:从建造初的“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馀里”;波斯僧人历涉诸国,仍口唱南无,合掌连日;到尔朱荣元颢的两度屯兵,“王公卿士及诸朝臣死者二千馀人”,以及元子攸的软禁和反杀;再到后来的一场大火三月不灭,“时有三比丘,赴火而死”,“悲哀之声,振动京邑”,而结局仅是短短一句“十月而京师迁邺。”,兴衰何止一寺,而是一座洛阳城,一个朝代。 我想起高中时候喜欢看余秋雨,喜欢他写胡人接受汉文化:拓跋宏,耶律楚材。而河阴之变的最大受害者,恰恰是汉化的王公贵族。 528年后,胡骑劫掠了尼姑寺;那位在南梁/北魏两朝皆身居高职的股肱之臣元略,“建义元年薨于河阴”;尔朱荣,尔朱世荣,高欢分别扶持了三个皇帝,北魏的历史就停止在534年了。 沉重的兴替话题/幻灭之外,所幸带着一些魏晋的风趣,逸闻传说:流泪的佛像;男性的洛水之神; 比如南梁和北魏的地域黑段子:“自呼阿侬/口嚼槟榔/咀嚼菱藕”;少年十二年复生的传说,是给棺材铺带货;比丘七日复生的传说,讽刺当时僧人敛财造经造寺的风气。 此外,全书最后一卷,转述《惠生行记》中对西域诸国的见闻,有如北魏版的《大魏西域记》,看他也到了印度,童子用牛粪做佛塔,实在忍俊不禁。 中华书局周祖谟的校注亦幽默:写建永宁寺初建时,地下挖出金佛像三十座,是曹爽故居。便引《水经注》:“自非曹爽庸匠亦难复制此。桓氏有言,曹子丹生此豚犊,信矣。”; 相比于曾经读的一些,风土人情纯度更高的笔记《东京梦华录》《陶庵》,《洛阳伽蓝记》由于其更强的故事性,更让人有上头/想要一口气读下去的畅快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