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滑稽小说》读后感1000字

《滑稽小说》读后感1000字

《滑稽小说》是一本由(法)保罗·斯卡龙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滑稽小说》读后感(一):《滑稽小说》读后感

花了约20个小时读完《滑稽小说》中文版。用一句话简单再简单地概括的话就是:一个戏班子的部分所见所闻。该戏班子主要有两个性格迥异但都颜值top的当家花旦、一个英俊潇洒且品性nice的当家小生、一个善良的老旦、一个内心阴暗的老生以及两三个不太重要的打杂的配角组成。这些人各有各的精彩故事,刚开始是互不知道彼此故事的,随着共同经历的展开,部分人穿插着将自己的秘密人生讲给了伙伴听。

此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了,在我很确定的断定他很不擅长具体写景的时候,突然他就来了一段精彩的场景刻画,让人随着眼睛看到的词句想象出当时的动态画面。但当我否定自己之前的武断时,他又能接连出现“此情此景,你们自己想象去吧”这样的留白,尤其是对于他笔下美人的刻画,就有一种直接甩出一句“天下第一美人”然后就在你焦急地等着他具体描摹如何的天下第一美时,就这样没有了。如此反复多回,总结下来,我只想说作者真的是贱兮兮的,很欠揍。

然后就是此书的剧情了。和许多古今中外经典一样,自然免不了讴歌爱情了。自古套路得人心啊。相信当我剧透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桥段时,大家肯定不陌生:英雄救美、一见钟情却遭父母长辈反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有婚约后又遭变故;女扮男装,然后神奇得周围人都认不出;世家小姐与情郎幽会,私定终身;三角恋、多角恋;有纨绔子弟,也有正人君子;有坏人,也有好人;有背后插刀的小人,也有雪中送炭的贵人......哈哈哈哈,看到这些是不是觉得套路太多太俗了,可别这么轻易下判断。书里也有17岁就成为寡妇的聪慧过人的维多利亚冷静智计整渣男的解气场面;还有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且武力值拉满的苏菲,在两军对阵的混乱中勇救帝国皇帝,后又屡立战功一路青云直上成为功勋卓著的将军的爽文大女主的情节;此外,书里还有些悬疑丛生的情节,让人如临其境,代入感极强......个中精彩需要自己去阅读体会,我也不方便剧透太多怕被骂,还要说明的是,我剧透的也是杂糅一起的,并非同时出现在同一个故事里的。

是不是觉得我上面剧透的和“滑稽”沾不上边,不明白为何取名《滑稽小说》?其实本书取名《滑稽小说》名副其实,作者很多时候从反面衬托,语言是很诙谐的,加上作者总是贱兮兮的出人意料的卖关子,还有我认为他才是此书灵魂人物、搞笑担当、滑稽化身的拉戈旦的种种,绝对有让你捧腹大笑的场面,而且不少。书中对拉戈旦角色的塑造可以说是浓墨重彩,篇幅占比很大。拉戈旦一出场,好戏就开场,特别推荐。

以上这些只是冰山一角,这些也只是我看完第一遍的一些浅薄之见,书里更甚的精彩场面数不胜数。想知道这个戏班子到底经历些什么,请移步书中。

《滑稽小说》读后感(二):滑稽与讽刺,戏剧或人间

他并不是一位雨果式的写作天才,更不是一位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巨匠,甚至于在他的时代。写作并不是崇高而宏伟的志向,在贵族或宫廷的奢华迷幻里不会有人说“我要成为作家”——这是译者笔下所勾勒出来的保罗·斯卡龙的形象。由此,翻开这本《滑稽小说》一览的兴趣,早早就被作者保罗·斯卡龙本身所让人产生的好奇而牵动了。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有些作家作品曾经红极一时,有些被遗忘、被忽略,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反而重又掀起一股潮流。《滑稽小说》与当时的喜剧作品一样,同为“引人发笑”而作,讽刺人间百态、讥笑世间万物,介于描述流浪汉与穷苦乞讨者的流浪汉文学、资产阶级滑稽故事之间。作为法国滑稽讽刺文学的范本,《滑稽小说》是法国17世纪文学(小说类)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法国大学语文必读经典作品,被列入2020年法国教师资格会考文学方向必读书目。本书共两卷,叙事者以全知全能的视角,用作者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喜剧剧团在外省小城演出时与当地居民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滑稽纠纷,展示了17世纪法国外省小城的风俗画卷。

《滑稽小说》是法国17世纪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保罗·斯卡龙的代表作。作者保罗·斯卡龙(Paul Scarron,1610—1660),是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太阳王路易十四之妻曼特农夫人的前夫,出生于巴黎的富裕家庭。1638年起,斯卡龙身患疾病,双腿、脊椎和颈背瘫痪,自此他的身体扭曲、变形、瘫痪,无法动弹,只能待在“碗底形的坐凳”里。主要作品有《滑稽小说》《可笑的继承人》《男扮女装的维吉尔》等。

因过于离奇,我们怀疑它的真实性,又因 过于真实,我们怀疑它便是作者本人所经历的实事——《滑稽小说》讲述的是普通人的平凡故事,却又是怪诞不经的荒诞故事。通过阅读这本书,你会惊觉它的构思巧妙,循环嵌套,从句中套着从句,叙事中夹着叙事,过去中连着过去,时间仿佛是可以无限拉伸的。

坦白讲,这并不非一本易读的作品,被作者身上所具备的那些悲情或神奇的色彩的身世所吸引过来的读者们,太容易在靠近它之后又一度 “望而却步”了,它要求读者真正进入作品甚至是参与其中,与之对话、辩论。这些特征,赋予了这本书现代性意识,无论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偶然得之,对文本产生好奇心,对作品的发生过程的疑惑,对其结构与特点的探究,乃至想为这本未完成之作续个结局、做个交代,正是它得以成为“经典”的原因!

《滑稽小说》读后感(三):且看嬉笑怒骂,却是历久弥坚

混迹于17世纪法国上流社会的诗人、作家保罗·斯卡龙不会想到,自己过世后的几百年时间内将因为代表作《滑稽小说》的成功而闻名于世,文学的魅力不因时代而褪色,正如他秉持的那句名言“我决不会让你大笑那样让你大哭”一样,致力于滑稽喜剧的创作需要作家带有特殊的情感与导向,不单单是需要有一颗善于体察真实生活的内心,更重要的是要将其转化并赋予新的精神,《滑稽小说》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发的文学现象,尽管对比同时期前后的许多作品,它并不具备那种深厚的现实主义沉重感,轻佻、另类的风格令它区别于同类型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而它身上所表现出的鲜明时代烙印,使得能够在今天依旧值得研读、熠熠生辉,对于这样一部可以归结为是经典的作品,需要我们重新梳理该书的亮点与特征,从而发掘出作者的深层次意图、创作理念以及文学价值,这便是《滑稽小说》放在今天所带给我们的不可替代的魅力与影响。依靠着青年译者范盼老师的精彩翻译,一部在时代中不褪色的经典作品呈现了中国读者面前,并值得认真研读与领悟。

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引介推出的斯卡龙代表作《滑稽小说》

“流浪式”的叙事技巧将成为读者最先接触这部作品的直观感受,跟随着主角团——外来剧团的出现以及表现,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各色人物粉墨登场、依次展示,开场的描写较为特别,直接交待几位人物特征,然后引入到特定场景中并遇到其他人物,这样“一笔带入、一气呵成”的成功与融合不落俗套,甚至具有直白的鲜明特征,剧团的主角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存在,随着情节的推进和故事的展开,其他人物是紧随着剧团的表现而出现,在发生交集、产生碰撞的过程中也使得自身存在的价值持续彰显。在篇章与篇章之间,往往有一条不易察觉的主线脉络(当然,也会有支线剧情的插入和叙述),跟随着主人公们“几乎不停歇”的脚步,读者置身于一场奇特夸张且不可思议的旅程,这些犹如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带领读者领略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风土人情、世俗观念,也正是如此,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大概率是不知道下面将要发生什么离奇古怪的故事,对于这段充满无数未知的可能性几乎是一无所知,在好奇的打开下一章时,也是与作者本人产生情感共鸣的时刻。

画作中描绘的法国贵族们社交场

处于创作巅峰时期的斯卡龙无疑属于那种具备了才华横溢灵感的作家类型,这样的评价通过《滑稽小说》这部小说能够清晰明显地得出结论,在处理文本的过程中,斯卡龙一方面将大量的隐喻、比喻、借代等等技巧结合诸多掌握的典故引入故事中,书页下方的一干注释是揭开他设置这些谜语的关键,正如译者范盼老师在序言中所介绍的那样,由于这些注释的特殊涵义,使得具备一定文学基础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难度偏高,好在凭借着注释以及相关资料的查阅,对于文本的真正内涵能够起到助益和启迪,这也是本书不同于其他作品的一个特殊方面,作为一名读者我所提供的建议就是将本书置于需要反复研读的序列中,因为不可能靠一两遍就能够通晓本书的真正涵义,选择多读多查多领悟的目的就在于一点点挖掘文本内外的价值财富。

另一方面,斯卡龙的创作不拘泥于传统,强烈的创作意识、跳跃的叙事线索加上多重叙事角度,使得本书的层面更加广阔宏大,需要明确说明的是,这里的广阔宏大其实是针对作者虚构下的文学框架而言,作者本身强烈的创作意识可以说无时无刻都体现在字里行间之中,轻松明快的风格代表了他处理文字与桥段上的自信,对于人物的驾驭信手拈来,不是那种刻板脸谱化的塑造,每个人物各具特征,两三个集中展示就能看出人物身上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本身的创作意图都能够巧妙的融合在文本之内,没有刻意呆板的感觉,这也导致了在叙事上出现了跳跃感,过去、现在的情节并不是按照固定时间线展开,随时穿插进入的内容都可以服务于整个故事性,尽管有些时候来得突然但仍不失魅力。另外在多重叙事角度上的处理,斯卡龙表现出了随意转换、丝丝入密的灵活性,读者在阅读中可以发现,对于作者站在第一人称的内容犹如作者与读者面对面交谈的感觉,对于站在第三人称描写人物时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又夹杂着作者鲜明的主观意识形态,也同样能够令读者不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缩短文学人物形象与读者的界限。以上创作手法的运用,说明了斯卡龙作为积累了大量基础材料与经验的作家所具备的独特优势,这也成就了《滑稽小说》这部作品难得可贵的独特魅力。

路易十三,法兰西波旁王朝第二任国王(1610年-1643年在位)

上文说到过,《滑稽小说》具备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关于这个主题意味强烈的作品可以细致深入的探讨一下,斯卡龙创作《滑稽小说》的时间为17世纪法国路易十三时期,虽然文中没有具体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信息,但可以理解是作者所处法国社会的时代环境。从创作意图上可以明显看出作者斯卡龙保持着一个戏虐讽刺的态度,虽然采用夸张滑稽的手法,但喜剧的背后仍旧是一出悲剧,作为混迹于法国上流社会的人物,斯卡龙耳濡目染地了解自己周遭的社会现象,对于路易十三治下荒诞无度的法国社会深有感触,尤其是三十年战争的爆发更暴露了封建王朝统治的腐朽与弊端,深深影响并改变着整个法国自上而下的方方面面,面对这样一种黑暗不公的社会环境,斯卡龙“身处其中却不是完全融入其中”,虽然身患残疾,但凭借着自身思想理念上的启蒙与觉醒,大胆地采取了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虚构出一段曲折戏剧性的故事揭示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社会问题,揭露了教会、权贵所表现出的贪婪愚蠢的行径,对于那些利欲熏心、不择手段的势利小人也有所描绘,对于人性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假恶丑表现地淋漓尽致,书中登场的各类人物都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斯卡龙所处的社会而言几乎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真实原型,从现实中挖掘素材,并将其进行艺术演绎与升华,进而折射出现实的本来面貌,这样的创作思路已然是现实主义作品所具备的理念。当然,《滑稽小说》的历史意义也保持在了一个特定的界限内,比如对于不涉及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而只是单纯揭露社会行径的方式,造成了作品的局限性,反映出了作者在思想认识上的短板与不足,这也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地方。

三十年战争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又称“宗教战争”

后世有人将《滑稽小说》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其实两者的共同性显而易见,在表达主题思想的过程中也都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思想,堪称是折射社会现实的典型代表作品,只是后者的名气和影响要更大一些,这也可能是由于斯卡龙以及作品的知名度有限所导致的,然而文学作品的经典不会被时代所埋没,就像如今我们看到这部小说时,对于故事以及所反映的思想主题依然有着特殊的感触,可以肯定的是,法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正是有着像《滑稽小说》这样类型作品的出现,丰富了我们对于法国文学的认识和看法,拓展了我们所要了解和掌握的范畴,也带给了我们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