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寻蜀记的读后感大全

寻蜀记的读后感大全

《寻蜀记》是一本由萧易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皮面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3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蜀记》读后感(一):重回巴蜀考古现场,见证那些被历史遗忘的片段

古文化遗址四川三星堆考古一直以来颇受众人瞩目,它是目前为止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然而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并不像其他遗址一般有迹可寻,在出土的数件形态各异的文物中,青铜大立人像、青铜树、青铜面具等等皆为我们从未见过的形态,这不禁让众人怀疑,三星堆是否如同其他神秘的文明一般,凭空而来又神秘消失。

它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历史,现在的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的是,三星堆的出现意味着曾经埋葬在巴蜀的历史将被重新发现,它将同其他遗址共同见证被历史遗忘的片段。

四川虽地处内陆省份,却埋葬着数千年的文化遗产,迄今为止在巴蜀地区我们已发现宝墩遗址、三星堆青关山遗址、金沙遗址、蔳江战国船棺葬、万佛寺遗址、乐山大佛等十几处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中国国家地理》《南方周末》知名专栏撰稿人萧易最新作品《寻蜀记》将借由这十几处历史遗址的发掘、考古,带领我们去探访巴蜀那些被遗忘的历史故事。

本书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巴蜀人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将从书中看到作者历时10年19次亲自深入巴蜀众遗址,通过10余年的考古寻访用300余幅高清配图再现巴蜀之地的神秘之美。从先秦到秦汉、南北朝、唐五代、宋代最后至明清,巴蜀地区共发掘古代墓葬、遗址19处,其中包括金器出土量最大的金沙遗址。

这座沉睡千年的古蜀王都是一个以金为尊,独一无二的黄色王国。迄今为止,金沙遗址共出土金器200余件,包括金面具、金冠带、太阳神鸟、蛙形器、鱼形器、喇叭形器以及大量散落的金叶。

最令人惊奇的是金沙遗址出土的八层象牙堆,总数高达千余根的蜀地为何会有如此多的象牙出土?金沙遗址中不只是这八层高的象牙推引起我们的注意,还有近500平米的野猪獠牙、鹿角、以及犀牛、黑熊、猪獾、牛、马的牙齿,这不禁让我们对此提出不解,金沙人贮藏这么多的动物牙齿有什么目的?

书中的每一处遗址背后都隐藏着难以窥破的秘密,这将是我们开启古代巴蜀历史的钥匙,也是修复历史空白的关键信息,萧易的这部《寻蜀记》将以巴蜀最真实的考古现场还原,为我们重建对四川古都历史的认知,拼凑起巴蜀文明历史中那些被遗忘的片段。

《寻蜀记》读后感(二):从先秦到明清,寻找巴蜀顽强生命力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浪漫的李白一一首《蜀道难》夸张地展现蜀道的峥嵘、崎岖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初读这首诗的时候,我总特别好奇:为什么这艰难的蜀道困不住巴蜀人,还让天府之国越发繁荣?直到翻开《寻蜀记》,透过19个遗迹的考古发掘发现,才慢慢触摸到蜀地历史、感受到巴蜀顽强生命力......

封面

先秦

宝墩遗址,这座建于新石器时代,其恢宏的城桓与奢华的建筑照亮了文明前夜的成都平原,改写中国文明版图的史前古城;古城内城与外城的城市格局,更是迄今世界最早的城市规划......

宝墩遗址作为仅次于陕西榆林石峁遗址、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国第四大史前古城遗迹,让我们对曾经生活在巴蜀之地上的古人及其生产力水平与文明有了全新的认知......

.

追寻开明王朝的载魂之舟。《蜀道难》的「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提到了两位古蜀先王;其实,古蜀有五位先王:蚕丛、柏灌、鱼凫、杜宇、鳖灵。其中,鳖灵本是荆楚之人,因逃避楚人追杀,举族迁徙入蜀,后治水有功,取得王位称丛帝,创立了开明王朝。从开明王朝的疆土范围内发现的蒲江船棺,挖掘出的众多亦文亦武文物,它们载着开明王朝诸多秘密,从历史深处缓缓驶来......

蒲江船棺的十次发现,都分布在四川鹤山镇与白云乡,地处于盐井沟中。这从侧面表明开明王朝这些王侯当时驻守此地是为了守住最重要的战略物资——盐。挖掘出来文物,以及墓坑周围的基建,不单讲述着着开明王朝的宗庙祭拜礼仪,还以极其隐晦的方式表达着秦人入蜀后,他们对国破的离愁与苦楚!

秦汉 东汉丹青壁画墓。汉代京城冠冕一时的荆氏家族,得罪皇亲国戚,罪该当诛,但因家主昔日有功,被赦免死罪,举家被流放至蜀地......德阳塔梁子有座东汉壁画崖墓,墓中八幅壁画串起荆氏家族脉络,讲述着远离庙堂的荆氏家族来到巴蜀这陌生之地前前后后的故事......

举家举族迁移,有鳖灵一族因逃避追杀而迁的,也有因获罪被流放至蜀的荆氏家族。可是,就算是显赫一时、落差极大的跌落,入蜀之后的荆氏家族也依然积极地担任官职,并享受着无尽荣华。而这次入蜀,他们无形中也为蜀地带来中原文明,让浓墨重彩的丹青壁画为他们另一种生命形式的起点而起舞......

五代

和陵风云里的后蜀。长兴元年的战役,让后唐再也无力伐蜀;长兴三年蜀军绝地反击,孟知祥一举获八城,尽得蜀地。此后,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史称后蜀。不过两代的后蜀,在奢侈、昏庸、懦弱的孟昶手上结束,但后蜀顾命大臣赵延隐墓却揭开孟昶另一副面孔......

皇帝轮流做的五代,后蜀的光芒并不耀眼,可是后蜀「十四万人齐解甲,可无一个是男儿」的场景还是让我们印象深刻。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面对武将、权臣、沉重债务与不断的灾异,新晋后蜀帝孟昶有着多少的不得已?开城投降又给百姓多少新的希望?.

部分时间线

《寻蜀记》这册串起四千多年蜀地史的小书,是《中国国家地理》知名撰稿人萧易历经10余年的考古寻访、19次与《中国国家地理》同行采访之后,展开的有序梳理与生动讲述。书中以考古的角度进入历史,这让历史故事更细腻也让考古更鲜活。从先秦到秦汉、南北朝,从唐五代到宋明清,从成都平原到四川盆地东部,从长江边的合江到玉江的塔梁子,19个遗迹的考古文物故事的发掘,从微观层面解读蜀地历史。阅读的时候,我像翻开私家记录本一样,寻找被那些史书遗忘的片段:在不同年代的蜀人生活中,窥视曾经历史的细节,一点一滴地寻找巴蜀顽强生命力的源头......

《寻蜀记》读后感(三):“大纵目”雕像和“蜀”都,从文字上来看,都跟眼睛“目”有关

《中国国家地理》发稿量第一的作家萧易,20岁出头就写出第一本著作《古蜀国旁白》,深耕蜀文化研究多年。与其他学者不同,据说他善于亲身探索发掘,于荒山野岭中发现了诸多鲜为人知的石窟。萧易对中国石窟长达十余年的研究,之后又发表过《空山——寂静中的巴蜀佛窟》,提出了巴蜀石窟是中国石窟下半阕的观点。

此观点现已经成为主流,之前我去山西大同,参观云冈石窟,当地导游就颇为自豪的介绍,云冈石窟算最早的石窟,起源北魏,拓跋氏统治之下,灭佛兴佛,对于国家的掌控仿佛离不开对于佛教的分分合合,之后随着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才有了龙门石窟,如果把石窟也看成中华文明艺术瑰宝那云冈石窟算姐姐,而龙门石窟算妹妹,但王朝更迭世事变迁,最终,石窟艺术一次次南移,到了蜀地,也算最后的归宿了吧。

《寻蜀记》作为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类书籍,知识点非常密集,它的特点就是充满大量的记录细节,详实的再现古老的过去时光。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将4000多年的四川历史作了详尽梳理,特别生动的刻画描写了考古发掘所反映的古代风貌。着眼于并不出名的,古代的普通百姓,鲜活的展现古人生活的样貌:“从西北迁来的古羌人,崇尚大石的邛人,做生意的好手笮人。。。”

书中除了考古发现,还非常具有代入感的,书写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让人瞠目结舌的故事,刻画非常直白,让人震撼:

记得书中有一章节标题:《三万余件文物,每一件背后都是一出悲剧》,其实不难看出,作者的人文关怀,他不仅能看到那些精美的文物艺术品,也能看到这艺术品背后的民脂民膏,百姓的疾苦。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看各种石窟造像的时候,除了感慨宏伟壮观秀丽,也应该具有一定的批判或者反思精神,这些付出,都是为了什么?代价又如何呢?过去的荣华富贵最终都物是人非,真是令人感叹。

《寻蜀记》中当然也提到了最为人熟知的三星堆,上过《国宝档案》的神秘的“大纵目”造像,引发了全民大猜测,那到底是外星人还是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作呢?作者也试图在文章中,给出自己的解答。

在没看这本书之前,确实没有将“大纵目”雕像和“眼睛”和“太阳”进行关联。作者这么一说,有点惶然大悟的感觉。对啊,“蜀”字,上半部分,就是一个“目”,而巴蜀地区确实少见太阳而且像重庆一代都可以叫雾都,那确实会影响古人们的视力范围,如此一来,如果有一对“大纵目”确实可以看的更远了,这思路真是有意思。

《寻蜀记》的作者萧易,作品颇多,年轻又高产,除此之外还有《古蜀国旁白》《纵目神时代》《金沙》《空山》《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等众多作品我想通过这本书作为接触作者萧易来说是最好的一次体验,之后有机会,可以进一步多多拜读他的其他作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