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蚱蜢》的读后感大全

《蚱蜢》的读后感大全

《蚱蜢》是一本由[美]伯纳德•舒兹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蚱蜢》读后感(一):人生如戏:游戏的哲学

《蚱蜢:游戏去、生命与乌托邦》是一本通俗哲学,也提供了游戏与哲学思考推理的思路。游戏不仅是普遍的文化现象,而且游戏也牵涉了人类根本的生存境遇是哲学研究的有效问题。 二十世纪中期,西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主张游戏是无法被定义的,并且提出了一种家族相似,性的概念用来描绘许多游戏的比赛看起来都是类似的,但其实并没有统一的本质性意义。而伯纳德舒兹却反驳这个主张,他认为玩游戏就是自愿去克服这种非必要的障碍。《蚱蜢:游戏去、生命与乌托邦》第一部分是提出了对游戏的定义以及为这个定义作辩护的内容,第二个部分是处理游戏生命和乌托邦这三个分类的关系。 通过轻松活泼与充满互动性的对话,反映出书里的大蚱蜢原型是伊索寓言里那个没有先见之明的主角。大蚱蜢在这本书里成了一种向往美好生活的典范,通过它的的解释和阐述,向世人展示这个值得活着的生命,大蚱蜢住在了自己想象的乌托邦里,不向理想妥协,所以大战盟显然是没法度过寒冷的冬季的,在他与追随者最后一次聚集的机会里,平静地接受死亡。书里抛出的问题是该不该为了原则而选择赴死,不是蚂蚁不是蚱蜢,虽然大蚱蜢的生命是值得活着的唯一形式。生活方式不是被证明是对的,这其实不是重点,而是自己所选择的立场背后的逻辑才是最为重要的,深谋远虑之后在自己的原则上可能是自我矛盾的,但是牺牲一些有利的事物,换取更好的事物,这些也是值得考虑,有正当性有价值的。 从核心游戏或者个别类型的游戏中得到一些启发,对于所遇到的问题,看起来似乎与某些难解的哲学问题一样,但是不管是所知道的还是所不知道的事物,人们时常都无法探论,如果事物是已知的,就不需要再去问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事物是未知的,也无需要提问,因为不知道所要提问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在寻求一种定义的时候,是在探究之前已经有了了解,但是哲学的探究过程是一种恢复系统,让定义一再地呈现出来。但哲学又不是单一的形式,还有各种各样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唯一的一种确定的形式就是让人们变得主动并且有探究的精神。

《蚱蜢》读后感(二):不成熟的小思考,不一定对(二)

作者在附录部分做了他最重要的论证,也是本书真正的精华和思想所在,赶时间的朋友可以直接读后面附录的两个内容,并不影响对作者意图的理解。

作者在附录一部分重笔讨论了精准语言的重要性,即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吸引我阅读本书的那部分。作者通过别人阅读他论文产生疑问做引子,引出了选择什么样的游戏的重要性——即怎么样让读者或者受众更准确,精准的掌握作者的意图,并且确保知识受访者的理解与作者意愿不背离太远,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了作者其思想的表达和准确性。关于这部分的理解在学习音乐时给了我相当大的帮助,最近我又再一次重读《钢琴笔记》,作者在文章里提到,他在教学中遇到最大的困扰就是,不知道该怎么教学生诠释音乐,每每到这个时候他总觉得自己词语匮乏,无力感升起。同样的例子我在傅聪先生的采访录中也读到过差不多的描述,傅聪先生说,每当别人问起玛祖卡该怎么诠释时,他总觉得浑身充满无力感,因为他认为这种音乐感受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和解释。所以,通过这些例子,我们不难看出抽象概念和内容通过文字精准描述是相当困难的事,这也通过另一种方式告诉我们,艺术的重要和它独特的美妙之所在,这当然是题外话。

最后作者通过两个模拟实验的比较,得出这个游戏很难成立的结论。因为,乌托邦之所以存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平衡,当平衡被打破,那么游戏也随之不再成立。比如,一些不可控因素。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相当精彩,并且相当好读的哲学著作,我这种垫底的文化水平都能看懂,可见这是本对大众相当友好的书。此外,任何实验也好游戏也好都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作者在书中忽略的是,因为人与人的之间的差异也许会使某种平衡被打破,但并不排除使某种平衡得到大成的可能,虽然这中可能性非常低,但是只要是实验我认为都需要充分考虑每一种结果的可能性才是一个科学的,符合逻辑的伦理的实验,否则难免会落到虚无中去。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结果不重要,游戏之所以能够成立最重要的是参与者的态度以及其对结果的看法。我其实实在是一个游戏人生观念的支持者,结果不重要,也希望您能同我一样享受当下的美好。未来,我们都会好,这是我真诚的盼望与祝愿。

《蚱蜢》读后感(三):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与思考(一)

说起来我与这本书已经结缘有两年的时间了,知道这本书是通过网络慈父和老师的推荐,但在过去的两年里,我内心对阅读本书一直充满抗拒。曾经自诩纵览群书简介的本人在匆匆翻了目录和简介后更加深了这是本乌托邦宣传手册的印象,更是直接把它供在厕所里了。因为我实在是对乌托邦这个概念相当抗拒,并且一直觉得任何人在任何地方提到这三个字背后一定充满阴谋诡计。虽然我知道和老师很有可能不是那种人,但我一直坚持认为自己是意志相当不坚定队伍中的垫底角色,避免上当的唯一办法就是绕开走,惹不起咱还躲不起么,毕竟我就是这种人啊。再加上和老师第一次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这本书对初等程度的读者不友好,我当下想,那敢情好哇,不是我们这种人配看的书,以至于这本书在厕所的位置就更稳了。要不说凡事都有其命运呢,书看来也是如此,这两天天热,上厕所大号忘记带扇子实在是要命的事,这时候厕所读物不就派上用场了么?

我拿起来扇风的时候,正好看到了作者在论证精准语言的方法和重要性这部分可谓相当精彩,这可就实在是不能错过了。通过仔细阅读,不难会发现本书虽然题为《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但却是一本实实在在的关于反乌托邦的讨论。本书我认为结构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用了整整15章节的体量以童话的方式论证了想要达到乌托邦的必要条件,但最终结果并没有在童话故事部分给予论证。不得不在这里指出的是,作者用童话的描述方式来论证这一部分实在是一个很妙的设定,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作者对于乌托邦这个概念的明确立场,也实在是一个非常巧妙的隐喻。

在前面的15个章节里,作者借由蚱蜢的口述试图给游戏做一个明确的定义,并通过一定的论证和推理过程让这个定义逐渐丰满——即游戏之所以能成为游戏的要素,外加上与之对应的充分必要条件,以及相应的干扰项,并最终推导出结论——为什么乌托邦社会可以理解成为一场游戏。但我觉得不能忽略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是,这部分的论证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展示,这就是这本书的妙处所在。它带着你一步步推导到了最后的结果,但并未在童话这部分给予结果揭示,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隐喻——作者认为这部分的推导其实并没有完成。在我的理解里,作者这么设定的原因是,关于乌托邦这部分的童话构建他只能推导到这里,即使作者后面否定了关于乌托邦能够成立的推论,但他对未来有人能论证出乌托邦的存在是心存盼望的(难道这里就是作者理解的所谓的乌托邦,精神向的?)我相信作者实在是想说明没有任何所谓的真理是永恒的,人类的知识部分除了常识只有共识而已,这一部分的内容的讨论作者在游戏选择相关部分给予了相对充分的讨论。

《蚱蜢》读后感(四):游戏、人、意义、价值、救赎

一谈起游戏,近20年来,在公众舆论场,一直有很强的存在感。在我小时候,游戏往往被视为洪水猛兽,存在着代际间的冲突对抗。但到了今天,游戏行业尽管有诸多的镣铐,现状不尽人意。但毕竟玩游戏的人已经逐渐长大,成为了人群中的中流砥柱,我对游戏产业的发展还是非常乐观。

以上只是对于游戏,更狭隘的是电子游戏的一个表述。实际上游戏的历史远不止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更广义上的游戏,伴随着整个人类历史。而游戏不止于游戏本身,更关乎于对于人本身,和这个世界的理解。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听过很多的言论:“人生就是一场游戏”,不再是一句鸡汤,更可能是个现实。

在哲学系统中,游戏运动哲学有着一席之地,维根斯坦作为哲学历史上的大牛,曾对游戏做出过哲学上的论述,而仍有一位哲学家对此进行了驳斥,那就是《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的作者伯纳德·舒兹,该书也是近代哲学史的经典著作,有一些哲学领域的大牛,做出鼎力推荐。(我是在和菜头推荐下看的。)

但不同于经典的哲学著作,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有趣,以柏拉图对话录的形式,虚构了《伊索寓言》中的主人公,蚱蜢和蚂蚁,在我们熟悉的寓言故事中,蚱蜢是只图玩乐,不知工作最后死在寒冬中的负面典型,教育我们努力工作。

而在该书中,蚱蜢不再是那个刻板的负面对象,在书中则以哲学大师的身份去论证游戏,论证自己的价值意义。在和蚂蚁的对话中,对「游戏」的定义进行清晰的论证。中间夹杂着蚱蜢们的故事想象,第二层第三层虚构的故事中,寓教于乐的对定义进行着展示和补充,让我恍然间有种打破次元的幻觉。

论证后,作者对未来世界的假设,通过诸多论证得出结论,游戏就是人最根本的价值,也是未来救赎的唯一线索,非常大胆对吧?不论你支持也好,反对也罢,可以尽情的参与对话,去理解着哲学家眼中的游戏,更大的讲理解这个世界,理解我们自身,去寻找其价值意义,或许可以在自己的迷茫中,清晰哪怕只有一点点。

当然,如果你对此书有兴趣,我还是浇盆冷水降低一下预期。作为哲学领域内的书,尽管再有趣,终究离不开辩证及逻辑的弯弯绕,各类形而上学的论述需要较多的逻辑功底。说人话就是这本书的阅读门槛还是比较高。

往好处想,这种思维上的弯弯绕本身就是一种训练,阅读本身也需要训练。我们回头看看小时候的自己,不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嘛。读一本难的书,本身就是一个爬坡的过程。更长一段时间之后,我们才会体会到这种进步带来的快感,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难道不诱惑么?

《蚱蜢》读后感(五):关于游戏、生命与乌托邦的思考

关于游戏、生命与乌托邦的思考

哲学,当我们听到哲学一词,也许首先想到的是晦涩难懂,很绕。虽然我们学过政治、学过马哲等等,也许你还在懵懂中。

世界知名运动与游戏哲学泰斗人物伯纳德·舒兹的《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这是关于游戏研究的经典著作。全书15章,通俗的哲学读物,带我们见证西方哲学概念分析特色。这部作品最早于1978年出版,距今已40余年,可以说开创了人类运动对严肃哲学的探究的先例。这也得益于哲学家托马斯·霍尔卡的盛赞其精湛哲思以及笔下的文学风采。

这本书采取概念分析的方法,这也是上世纪中叶欧美比较流行的方法,但是也遭受了缺乏边界的质疑。提出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用精准的用于来定义某些概念。

《伊索寓言》的经典故事里有蚂蚁和蚱蜢(The Ants and The Grasshopper)夏天,勤劳的蚂蚁为过冬准备粮食,而蚱蜢则是悠闲自得。当冬天来临,蚂蚁则吃着储存的食物,而蚱蜢即将死去。而这本书则是对蚱蜢和追随者的故事,蚱蜢的生活方式,正在逼近死亡辩护。而最后才发现这是蚱蜢留给他们的是关于玩、游戏和生活的题。

这本《蚱蜢》以柏拉图式的对话方式,作者将蚱蜢塑造成了哲学大师级的人物,去论证自身追求的价值,在论证的过程中,也提出了关于“游戏”的定义,从分析到论证,以及给出正反面的理由,并验证,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它。它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前游戏目标与达成目标的方法、游戏的建构规则以及游戏态度。

在书中大部分所阐述的就是关于游戏是人的根本价值,从中让我们看到了各种论证对话,试图去理解他们眼中的游戏是什么样的,而我们需要从中探寻我们自己。不禁在想,如果游戏是最后的归宿,在游戏中才能实现自由,那我们在找寻的是什么呢?值得反问的是,以游戏为根本的乌托邦真的可能存在吗?

纵观全书,是关于游戏的哲学思考,这是一本游戏哲学文集,读起来还是很轻松的。但是引申的意义需要我们琢磨。具有思辨性逻辑性强特点,对游戏的定义论证很精彩,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也许你会在每一次的阅读体验中,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